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之爸爸辅导孩子写作业
哈哈哈,开篇先允许我大笑三秒。
是的,就是爸爸辅导孩子写作业这样一件琐事,和言语行为理论有一点联系。
事情经过:爸爸辅导孩子练习数学口算。一页口算题60道,正常用时不到10分钟。爸爸坐在儿子对面,一边在电脑上工作,一边看着孩子写作业。然后,我大概听到了这样几轮对话:
第一轮对话
父:儿子快写作业。
子:嗯。
(中间儿子写完了一列15道题,来找我炫耀了一下。我让他回去接着写。)
第二轮对话
(儿子磨蹭,估计是玩了会橡皮铅笔,发了会呆,扣了一会脚丫子。)
父:都几点了?早点写完早休息!明天还得上学呢!
子:(不情愿地)我知道了。
第三轮对话
(父亲进入理智地发飙模式)
父:你都说我发火说你!你看看就这点题,你都写多长时间了?!一个小时了!磨磨蹭蹭的!又哭!一说就哭,我怎么地你了!
然后,儿子抹着眼泪来找我,开口就说”爸爸不好”。我强忍着想笑的心情,哄他别哭了。
我就忽然联系到了儿子小时候,他们爷俩相处时反复出现的一个模式,一个奇怪的recurring pattern,或者说,是爸爸育儿的一个惯用手法——我称之为“发号施令式育儿”。
比如,喝水这件事。学龄前的儿童,当他们沉浸地玩玩具或者看动画片时,是真的会忘记喝水、甚至会憋着尿。所以,我经常要提醒孩子多喝水。但当小孩沉浸其中时,他们似乎是真的听不到大人的话。我的做法就是,直接端水杯过去,哪怕是药,他都有可能咕咚咕咚地喝掉。
但我发现,爸爸会一再重复同样的做法,就是只用”语言”,希望孩子执行“言语行为”。说白了,就是只动嘴。
第一次是平静的口吻:儿子,过来喝水。
第二次是有点不耐烦:儿子,快来喝水。
第三次第四次就是发火:我说话你没听见吗?快来喝水! 感冒就要多喝水!
我就把这个发现讲给爸爸听,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队友的脑筋虽然简单直接,但是愿意承认问题,也愿意做出改变。我就和他讲:当说话人的语言不能让听话人产生期待中的行为,不能取得效果时,那就采取行动试一试。比如,直接把水递过去;或者坐的孩子旁边,检查一下卷子,鼓励一下:儿子厉害,竟然全对了。看看你接下来能不能也都作对,然后接着让他继续完成。
提到说话、行为、和效果之间的联系,就不得不提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的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注意到,我们说话不仅仅是说出符合语法的句子,也在通过语言实施行为,这些话语行为也会产生效果。他在1955年哈佛大学的系列讲座中阐述了这种观点,后来讲稿整理成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出版。
奥斯汀将通过言语实施的行为成为言语行为(speech act),并进一步细分为apology、complaint、threat、accusation等等。一个言语行为包含三个不同层面,奥斯汀认为是说话行为(locutionary act)、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不同的语言学书上对这三种行为的命名不同,比如叶蜚声和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中,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但意思是一样的。
说话行为/言内行为:运用语言机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
施事行为/言外行为: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
取效行为/言后行为:说话人说出的话语后达到的结果。
那么,带着这个框架分析一下开头“爸爸辅导孩子写作业这个场景”。
说话行为/言内行为:爸爸说出“儿子,快写作业”这句语法正确的话语。
施事行为/言外行为:爸爸希望,儿子听到他的话,去执行“写作业”这个行为。
取效行为/言后行为:这一步不是说话人能控制的。儿子可能听话后立刻去写作业,也可能磨蹭拖拉,也可能完全无视爸爸的话,一字也不动。
我继续和队友分析:你看,你和孩子沟通,总是期待说话行为能直达取效行为,期待“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可是时代变了,现在不是封建式大家长的时代了。我们80后如此的听话,现在的小孩可不是这样的。
取效行为不一定一直受说话人控制,或者有时根本不受说话人控制。
那怎么才能达到取效行为呢?
奥斯汀分析说,言语行为顺利实施需要满足一些先决条件。比如,不是法官,即便说“我判处你有期徒刑三年”,也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在西方国家,不是牧师,即便说出“我宣布你们成为合法夫妻”也是没有用的。地位低的人警告地位高的人,一般来说也是达不到警告效果的。

那么怎么能让孩子乖乖听话写作业?
我现在也在摸索,不敢说。但我确定无误的知道,如何让孩子叛逆不听话。只要一直持续这种”发号施令”式的陪伴,孩子和家长的心理距离必然会越来越远。
“乖乖听话”就不是一个好词,在任何一种关系里,都不是一个好词。它展示了一种傲慢、独裁、控制,一旦别人不做出自己想要的“取效行为”,就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言语行为理论,从这个角度看,和会话合作原则一样,也可以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工具。
© 本文版权归 Monica So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Monica So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10 08:07:48
-
二环十三郎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06 17: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