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 - 阅读笔记 - 第一篇,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
读完了导读,带着半头雾水进入正文。
第九节 此在分析的课题
第十节 此在分析与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之间的界画。
这两节完全不用写的,尤其是第十节。归根结底就是,不要把存在,就是我思故我在里面的那个存在take for granted,你得需要一个视角来理解存在。而不能混沌得接受它的存在事实。和导论里表达的东西是完全一样的。第九节又提到了此在的生存论特质但是又没深讲。总而言之这两节再说讨论存在论,讨论此在的生存论问题是必须做的,是前人所欠缺的,在讨论任何其他学科的时候要把存在的问题搞明白。
第十一节
因出问题,世界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貌似他不是物理空间里简单的物体,存在的集合,而他是此在,生存论上的一个构建要素。
第十二节
讨论了一个问题,“人如在世界存在”这种现象在存在伦理的解释:
在世界存在,是此在(你和我,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结构?)。海德格尔认为,人类(此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总是生活在一个与世界相联系的状态中。这与传统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不同。此在不是“置身于”世界之外,而是始终与世界共存。
世界本身就不再是各种存在的集合体(土地 天空 桌子 椅子),而是一种与此在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意义网络。世界的意义总是通过此在的生存展开而被揭示。此在的行动和决策确实会改变它与世界的关系,但这更多是“显现”而非“塑造”。
(6 December 2024 - 读到了这里之后花了几天时间草草过了一遍洪果的胡塞尔的现象学视频。希望后面的阅读可以轻松一点。)
第十三到十八节:
聊了世界、此在和工具的关系 (来自GPT)
海德格尔把它们的关系看作一个整体,彼此依赖:
(1) 世界让工具有意义
- 工具的意义来自于它们所在的“世界”。如果没有建造的“世界”,锤子和钉子就只是一些物件,没有特别的用途。
- 世界通过工具显现。例如,木匠的世界是由锤子、钉子、木板构成的“建造世界”,而作家的世界可能是书籍、笔和电脑的“写作世界”。
(2) 此在通过工具与世界互动
- 此在不能脱离世界存在,而工具是此在与世界互动的关键方式。我们使用工具时,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些工具参与世界。
- 当你用锤子敲钉子时,你并不是在关注锤子本身,而是在完成建造的工作。锤子和钉子只是你进入“建造世界”的途径。
(3) 工具通过此在的活动显现
- 工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此在的使用”才显现为“工具”。例如:
- 一块石头可以是普通石头,但当你用它砸东西时,它就成了“工具”。
- 如果锤子坏了,它的“工具性”就会消失,你会意识到它只是一个物件。
13 Dec 2024 - 买来了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Reader's Guide (William Blattner). 先读读英文解释可能帮助接下来的学习
18 Feb 2025 - 去年十二月末到今年初我去了美国和回国内旅游探亲,期间读了 Mark W 的 How to read Heidegger 和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Reader's Guide。没带电脑就没办法及时更新阅读日记。把一些重要的框架在脑子里都搭好了,刚好陈嘉映的《存在与时间读本》也到货。接下来的阅读会专注于陈嘉映的《读本》而不是海德格尔的原文,用陈嘉映的话说:“大多数读者读哲学书,不是要做研究,我斗胆相信,读者阅读这本述略,应该比读原著收获更大”,收到书后大概比较了一下,基本是把海德格尔原著里不重要又令人困惑的地方删除,稍稍把复杂句改成可读性更高的句子。字数从四十万字缩减到二十一万字。
20 Feb 2025 - 今天先是试着厘清几个词和他们的关系。方便继续阅读:
1. 操劳 - 此在通过操劳与世界互动。操劳是指此在于世界(生存论上的)的互动。
2. 照面 - 此在在操劳过程中,与其他存在者发生的关系,就是照面。
2. 指向 - 事物在世界哪存在(生存论上的)的关系网络的矢量,比如锤子指向钉子,子弹指向目标。钥匙指向门。
3. 上手 - 事物(其他存在)以上手的方式在(世界中)呈现,并且在指向的网络中有意义。
用这些词来阐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就是: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揭示了此在如何在世界中操劳(Besorgen),在这个过程中,事物以上手(Zuhandenheit)的方式照面(Begegnen),并通过指向(Verweisung)展现它们的意义。
21 Feb 2025
19 到 24节:
讲到世界中的世界这个结构,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世界网络,给这个世界网络与物理世界(自然界)进行了区分,然后重点提出了几个笛卡尔的存在论的缺陷(以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角度):
- 笛卡尔的存在在世界的结构里,是一个物体集合,但没有给事物之间的联系留下任何位置。
- 笛在生存论的角度下,我妹不是作为主题再去观察客体。而是始终在世界中以操劳的方式来经验这个世界。
后面还对世界性,空间性进行了笛卡尔- 海德格尔对比。
第四章
第25节 此在是谁
海德格尔强调了一下,绝对不可以把此在的存在方式倒错成“现成存在”(一种客观对象,可以被测量,观察,分析的对象)。
然后就抛出了论点:日常此在可能恰恰不是我自己。(这到底是怎么得出来的结论?还是说直接抛出论点找论据??)
貌似,大概逻辑是,既然“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9,12节),那么“我“只有从生存论上才能得到解释。因为此在既可以作为独立自依的存在,又可以在丧失自我的方式中生存。
这一节很短,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在讨论此在是谁的时候在生存论和古典存在论的术语里反复横跳。及其不友好。错误的理解会直接导致认为海德格尔的前后所言冲突。至少我暂时是这么认为的,举一个例子:他一边用“我”来说明,此在向来所是者就是我。一边又说区分我与此在的概念区别。实在恶劣。
第26节 他人的共同此在
这一节是比较好理解的。基本就是提出了,此在与其他此在互动的关系为操持。比如大夫照顾病人,齐心协力这都是操持的表现。操持的两个极端为
1. 代庖,把操劳之事从其他此在那里抢过来,代替他操心,
2. 为他人生活做出表率 - 不去代疱。 (没理解这里,海应该在后面展开讲)
最后给了个定义 - 共他人存在是此在对此在的存在。(我真的希望他的句子可以说的再清楚一点,比如“共他人存在”是一个此在对另一个此在的存在结构 - 否则真的不是一个句子“共他人存在是此在对此在的存在”)
22 Feb 2025
第27节:日常的自己 - 常人
这一节有被彻底批判到。
日常的此在就是,一直为与其他人的差距担心,无论是扩大还是缩小差距,日常的此在以他人来衡量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存在消解在他人的存在方式中。在日常里,此在不是自己存在,他人从他身上把存在拿去了。而这个他人又不是一个具体的他人。他人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巩固他人的权利同时又被他人所控制。于是他人在不知不觉的中取走了此在的各种可能性而形成对日常生活的同志。也就是常人。
常人把公众世界保持在平均状态中,平均状态是一种常人的生存论性质,平均状态规定了什么是本分之事,什么是容许冒险尝试的事情。平均状态看守者可能冒出头来的异品奇才,不声不响地压住一切特立独行。常人把生存的一切可能性都规划平整。
舆论:常人通过舆论活的自我解释。舆论始终正确,并调整这对世界与此在的一切看法。在这种朦胧之中,事物的本质差别掩蔽不彰,结果仿佛人人都可以通达任何事情。
常人的存在是非自立(把决定交给他人 - 我猜?海德格尔没给具体解释)非本真(活出自己的存在,可能性)的存在。
Wiliam Blattner对这部分的解释同样非常接近生活。He said "those social patterns are what some philospher today would call pattersn of social normativity". 他大胆的取消“世界”这个概念直接用social 社会这个概念来指向dasein于在世界结构里是如何被消解的。“常人把生存的一切可能性都规划平整”就对应了所谓的“social normativity“。
同时William直接把“常人“直接指为”顺从者“ (conformisim),这种理解方式比较消极。至少与原文同段落里里的情感色彩是不一样的。也许会与未来要讲到的”导致社会下沉“相呼应?
2 Mar 2025
阅读速度比日记速度快了不少,既然发现阅读障碍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对现象学哲学视角的不适应,现在在回头读扎哈维的《胡塞尔现象学》,扎哈维把胡塞尔现象学的发展脉络梳理地清清楚楚,把读者能遇到的概念纠缠都辨析地泾渭分明。
7 Mar 2025
生存论建构。
1. 现身情态
海先拿出来的一个概念叫“现身情态”,现身情态是此在的对自己生存的感知。是情绪产生的基础。其实差不多但是现身情态大概高一层,使情绪成为可能。 畏就是一种现身情态。
2. 理解
(生存论上的)理解不是一种智力活动,而是一种把在世的种种展开的能在。Heidegger defines understanding as “projection onto possibilities”. 此在的理解就是在寻求一种可能性。比如当我第一次试图理解一块砖头,我其实也就产生了一种未来的可能性比如用这个砖头垫床脚,拍向某人来伤害他等等。
4.解释 (interpretation)
Heidegger defines interpretation as the “working out” of “possibilities projected in the understanding”
此后一直到第一章结尾,讨论此在的日常状态,常人,‘平均性’,沉沦,被抛等等。之前反复读过,基本是每个读者最喜闻乐见的几节,这里就不记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