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佛寺的前世今生
我到过一些地方,写过一些游记,唯独没写过家乡,一是不会,二是不敢,目之所及,皆是常识,因是常识,不敢拾人牙慧。家乡中最有名的景点为大佛寺,具有悠长的历史记忆,深厚的文化底蕴,时至今日,也被称为江南第一大佛而名声远播。几番思量之后,还是搜罗了资料对其介绍介绍。
一、大佛寺的缘起传说
本地民间,有一个大佛寺的缘起故事,但知道的人并不算多,说起来,却是有板有眼,所以很有必要记录一下。
新昌江主要由沃洲湖和惆怅溪汇流而成,汇合地在央于村的西面和后岸村的南面,再向北流约1公里,转了一个大弯,然后再向北,向王泗洲村方向继续北流。大弯处现在是一片水田,而在一千多年前,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当时人们往来主要依靠这条水路,每到洪水季节,水势肆无忌惮地冲向大弯处一座硕大的岩石,过往竹筏渡人,常常被触壁粉碎。于是,有一位叫僧护的高僧(根据高僧传记载为会稽剡人),发愿要把这座大岩石,雕刻成石佛,来保佑过往人们的安全。
他先在今小石佛(自宋代起为一驿铺,名为小石佛驿)那个地方,搭起了茅蓬,安顿下来,计划依山凿就大佛。白天站立在江的对岸,目测岩石,心仪大佛,但总是没有把握。于是他先在大弯处搬了一块石头到茅蓬,在那里精心雕刻了一座小石佛。这就是传说中的小石佛名称的来历。
小石佛雕成后他按小石佛的比例放大到大岩石上去雕刻,又发现岩石有些风化剥落,难以处理。这时有人向他提议石城山有一块好地方,可以雕大佛,他就在这个人的指引下到了石城山,也就是今天的大佛寺位置,发现果然岩壁巨大,是凿大佛的好地方,接着才开始了三生圣迹这个故事,这就是 “先有小石佛,后有大佛寺”的传说。

二、大佛寺建造之前的情况
1、竺道潜和支遁:这是最早来新昌(古称剡东)的名僧,(竺道潜最早到剡东,第二是昙光——公元345年,第三是支遁——公元353年)竺道潜俗姓王,琅琊人,东晋丞相王敦之弟,开创了“本无异宗”。支遁为陈留人,精通老庄之说,佛学造诣也很深,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竺、支二人是当时佛界领袖,亦为当时士大夫名流所激赏。竺道潜一直住岇山三十多年,支遁则在晚年在石城建了栖光寺。在支、竺之后,大批名士高僧入剡,新昌成为佛学修行者的中心地,故有支、竺遗风之说。两人虽非石城山之开山祖师,但可以说是新昌境内佛教文化传播的开山祖师。
2、隐岳寺:昙光禅师在在晋永和初(约345)自江东游至剡东,决定在石城山隐居。当时的石城山荒无人烟,林木蔽天,蛇虎出没,昙光便住在山南石室中,后渐成寺庙,号称隐岳。隐岳寺为石城山第一座寺庙。
3、千佛禅院:与昙光建隐岳寺的同时,另一位高僧于法兰也来到石城,在隐岳西建立了元化寺,即今千佛禅院。

三、三生三世说
南齐永明四年(486年),僧护来到石城山隐岳寺,做了隐岳寺的住持。他时常见到仙髻岩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现,晚上还听到了钟声仙乐,于是发誓要在此岩壁上雕刻弥勒佛大像。此后他到处募捐化缘,悉心准备,十年后正式开工。但只开凿了一年,浅浅凿出一个浮雕式的面部轮廓,僧护就劳累不堪,一病不起。齐建武年间(494-498年),僧护临终时嘱咐徒弟僧俶:“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办成,再生当就吾志”。
后来僧淑续凿大佛,“劬劳招奖,夙夜匪懈”,终因工程艰巨,“运属齐末,资力莫由”,僧淑开凿期间进展并不大。
天监三年(504),经梁武帝和建安王萧伟的鼎力资助,派来了僧佑续凿大佛,他来设计和指挥施工。这位僧佑,不仅是当时的一代高僧,更是一流的建筑和造像大师。他见僧护和僧淑所凿的石佛“失在浮浅”,于是招集工匠进行了“大事更张,因旧功铲入五丈”,前后雕凿四年,造成极为精美的石弥勒佛坐像。
佛像完成之后,南朝梁著名文学论批评家刘勰,特为之作了2200多字的《梁建安王造石城山石佛像碑记》,赞誉这座石弥勒像是“不世之宝,无等之业。” “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歌颂它的“鸿姿巨相”,有无上的神力感召作用,使“梵王四鹄,徘徊而不去;帝释千马,踯躅而忘归”。

四、大佛特色
1、概况:雕凿而成的石弥勒像盘膝而坐,面容秀骨清相、端庄慈祥。额部宽阔,鼻梁高隆,眉眼细长,方颐薄唇,两耳垂肩,顶有螺髻。身披架裟;中胸袒露,体态匀称,给人一种超脱、庄严的感觉。佛座高1.91米,佛身高13.74米,佛头高4.87米,耳长2.7米,两膝相距10.6米。掌心可放下一张八仙桌。此大佛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几尊石雕大佛之一,被后世称为江南第一大佛,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石窟中大佛相媲美。
2、艺术特色:在造像上作了两个艺术处理:一是适度地放大头部,头高4.87米,按理,大佛头部的高度达到了整个佛像的三分之一左右,存在比例失调的问题。但这正是巧妙之处,人在仰视、俯视和平视物体时,存在一定程序的视差,佛像雕凿者巧妙利用了这种视差,使人们仰视大佛时,毫无比例失调之感,反而感到佛像比例协调,佛面容亲近真实。另一个巧妙的创造是凿成穴代替眼珠,使观瞻者不论从哪一角度仰视,均有与佛陀目相接之感。这更含有“诸法空相”的哲理意味。
3、重要意义
大佛寺中的石弥勒大佛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传承中的重要一环,在中国四大石窟中,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开始于4世纪中期建造,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开始于5世纪中期。而新昌大佛寺的建造始于公元496年,完工于公元507年,大佛寺和千佛禅院是继四大石窟之后最重要的石窟造像,此后,石窟造像开始在南方出现,比如杭州灵隐寺的飞来峰,绍兴的羊山石佛,四川的乐山大佛等等,迄今为止,在江南地区,大佛寺中的石弥勒造像的规模、艺术也少有可比拟者。
早期的石雕佛像,在北方以云冈、龙门两大石窟最为著名;南方则要数新昌大佛,这几处时代相近,形体都很高大,风格上也有共同之处,但南北两种类型又有明显的差异。
从造型上来说,弥勒塑像经历了如下几种演变:立佛、交脚佛、倚坐佛、半跏思维倚坐、结跏趺坐佛、布袋和尚形象。大佛寺内的佛像造型属于结跏趺坐,而北方主要是立佛、交脚佛、倚坐佛、半跏思维倚坐这几种造型,且在人物形象上,也有一个从瘦到胖的转变过程,我们观察5世纪北魏弥勒像,6世纪巴基斯坦和7世纪日本弥勒像,均属于瘦长型,到大佛寺中的弥勒佛,身体已经变胖,且神态上更为端庄、慈祥、慈祥,所谓的法相庄严。之后到明朝时期,传说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此后所有的弥勒造像统一为张嘴作大笑状,双眼微眯,双耳垂肩,袒胸露腹,结半跏趺坐于低矮台座之上,肚大而圆,典型代表为奉化雪窦寺中的弥勒佛造像。
五、大佛寺名称的演变
1、僧护时代叫隐岳寺。
2、建成后叫石城寺。
3、会昌五年建三层阁,叫瑞像阁。
4、钱鏐时代改成瑞像寺。
5、宋代称宝相寺。
6、明洪武年间称石佛寺。
7、明朝永乐九年改寺名为毗卢阁。
8、清康熙年间称南明寺。
9、咸丰年间重建后称大佛寺。
10、此后一直叫大佛寺,沿用至今。

六、大佛寺的修与毁
1、公元597年,智者大师在大佛寺病逝前留有遗言,“乞晋王修治吴县石像、鄮县阿育王塔、庄严剡县十丈弥勒”。当时石城寺建造后历经90年,年久失修,十丈大佛金身斑驳。晋王杨光继位后,尊其遗愿,维修石城寺弥勒像,裱金使佛身庄严。
2、唐会昌五年(845年),寺院建瑞像阁三层。
3、唐广明年间(880-881年),寺院毁于战火。
4、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石城寺遭火焚。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钱八千万,起弥勒宝阁三层及殿宇300余间。
5、钱鏐之孙钱钱俶在塑了七丈高的两尊菩萨在佛前。
6、宋景德年间对佛像再次进行了裱金并铸了一口铜钟。
7、宋大中祥符年间坍塌,淳熙元年修复。
8、元元统二年,因佛前两尊菩萨像损坏,改成了六丈五尺的坐像。
9、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毗卢阁,三层五极,高十三丈五尺。
10、明正统年间均毁于火,仅剩僧房十几间。
11、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大殿,装裱金容。
12、清咸丰年间(1831年-1861年),寺院再度被(粤匪,即太平军)毁,同治年间募捐重修。
13、光绪年间二十五年(1871-1908年)对佛座前无量桥左首倾折的问题进行了修复。
14、清朝末年,重建五层高阁,重装大佛及罗汉像。
15、民国六年,佛像剥蚀,犹太人哈同的妻子罗迦陵捐钱重修。
16、文革期间,大佛被红卫兵砸掉手脚,底座,露出烂泥和岩石。本地一直有个传说,说的是本来红卫兵要把佛像整个毁掉,有人爬到佛像上面双手的位置放炸药,上去一次摔下来一次,一连三次,于是就有人说菩萨显灵了,于是所有的人就都不敢动手了,因此而得以保留。

七、大佛寺和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在三十八岁时的某一天早晨他对徒弟们说,昨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非常清幽、美丽的地方:岩崖万重,沧海无边,一轮红日从泓澄中冉冉升起。他问他的徒弟们这是什么地方?他的徒弟都说“此乃会稽之天台山也” ,晋宋时代的英贤都隐居在那里。在此之前,智者大师就打算离开南京,南下会稽、天台来研究佛学,但身为国师的他受到了朝廷官员和僧众的劝阻。于是他就借助梦的力量,离开了南京,一路南下游历,这次游历的目的之一,即“吊道林之拱木,庆昙光之石龛”,他来到支遁在石城山的墓前行礼吊唁,发出“德音未远,而墓前拱木已繁”之叹;他探爬昙光祖师创寺的隐岳洞和弥勒大佛,追思昙光和瞻仰大佛,决心要继承前代先贤在剡东诸高僧为佛教汉化而不畏艰辛、契而不舍的精进精神。智者大师在沃洲精舍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前往更加清净的天台山。此后在天台山精研和弘扬佛法,成为天台宗的开山祖师之一。
公元596年十月,晋王杨广派人到天台山邀请智者大师出山,他勉为其难下山前往扬州,当走到新昌大佛寺的时候病倒了,就此圆寂于大佛寺。
临入灭前,有弟子问智者大师的修行境界,大师呵责说:“懒惰的人,自己不好好修行,偏要问别人的修行境界”,并说“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位耳。汝问何生者,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在智者大师的遗愿中,其中有一项就是请求晋王修缮大佛寺。
在大佛寺的放生池边上,是第二个山门,上书“古国师亭”,国师指的就是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圆寂后,肉体运往天台真觉寺安葬,在新昌建了衣冠冢,在衣冠冢的旁边,建有智者大师纪念馆。


七、与大佛寺相关的文化艺术
1、诗歌
在竺岳兵编著的《唐诗之路·唐诗总集》里面,一共收录了12首写大佛寺的唐诗,其中尤以诗僧贯休的诗最令人遐想。
秋送夏郢归钱塘
唐·贯休
归客指吴国,
风帆几日程。
新诗陶雪字,
玄发有霜茎。
微月生沧海,
残涛傍石城。
从兹江岛意,
应续子陵名。
根据诗中的描述,站在大佛寺的高处应该能看见大海和明月,远处能听见涛声,或者说,浪涛冲刷着石城山山脚。
2、对联
据说当年乾隆曾给纪晓岚出了一个对子: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纪晓岚从大佛寺中得到启发,对出了“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这个下联。
3、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大佛寺内共有三处摩崖石刻,其中米芾,弘一法师的自不必说,还有一处“来共点”三字,也无署名,令人一头雾水,也曾有许多人讨论。我还是比较赞同梁少膺的说法,是指当时博通经藏之比丘居士为振兴佛寺,见这里群石遍布,以“道生说法,顽石点头”来引领人启智。

八、关于千佛禅院
从石窟造像的历史来说,千佛禅院和大佛寺可称为南方石窟造像的双璧,南朝石窟造像在南方较为罕见,因而可与云冈、龙门石窟造像媲美。从时间上来说,千佛洞窟内造像还早于大佛寺的开凿。
千佛禅院目前属于大佛寺风景区内,南向临崖,内有相通的大小两窟。大窟石壁东四西六分为10区,每区10×11格,每格一佛,中间九格合为一大格,雕一较大佛像。每区104尊佛像,10区共1040尊。两旁有护卫菩萨两尊,立于覆莲座上。
关于千佛院还有一传说:高僧护凿大佛。但连凿了二世,难毕全功。于是第三世又投胎为僧祐,不知劳累地凿着大菩萨。这事传到天庭,天神受了感动,就派了1000余名天兵天将下凡到南明山来协助终于凿成了石弥勒像。这些天兵天将帮助僧祐凿成大佛后,却爱上了人间,不肯再回天上去了,便一齐往大佛寺山门外的一个寺窟里走去,化成了一个个小佛,整整齐齐地坐在石窟内的壁岩上,后人就把这儿称为“千佛洞”。

九、关于佛和现实
12月1日,我从小寺岙方向去大佛寺游玩,此地会经过一个隧洞,穿过短短的隧洞,旁边经过了两辆车。隧洞很是狭窄,一辆车再加旁边的路人,堪堪通过。我知道大多数人既不会开车进去,也没有资格开车进去。
我到了寺院,从不拜佛,因为我对佛无所求,且佛也曾说众生平等,后来听一位朋友说起,释迦牟尼佛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高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后来又了解一些,比如佛是有等级的,佛,菩萨,罗汉,金刚等等。原来佛界的众生也并不平等。
高中时候读过汪曾祺的《受戒》,小和尚明海出于生计而出家为僧,这使我想到了古代贫苦人家为了生计而进行阉割去皇宫搏一搏机会的故事,当然,这两者是不能等同起来看的,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佛家和皇家一样,都是条件比较好的地方。
古代著名的寺庙,多有官方参与,一方面是官家拨款维护,另一方面则是佛家与达官贵人过从甚密。但寺庙却与普通人的日常几乎可以说息息相关,我的一些老年(女性)亲戚,会在各种佛诞日去寺庙念经,他们与寺庙之间的关系是,按期去逛,在里面念经,或者适当捐一些钱进去。他们的目的其实也都很明了,希望自己和亲人过得好,为自己和去世的亲人提前筹备一些钱。但日日念经,富的依旧富,穷的仍然穷,就算有富的跌落,或者穷的跃起,是不是菩萨保佑难说,但肯定与大多数人无关,无论信佛还是信耶稣。
后来也曾发生过佛家和官家决裂的事,最有名的就是三武一宗灭佛,官家需要收割佛家的田地财产,管家也不允许佛家过分强大,佛家深表无辜,却也只有无奈和控诉官家由此带来的文化毁灭和人伦血泪。公婆都有一套。但分分合合,难分难解。相互之间,成了需要和利用的关系,佛家需要倚仗官家获得身份证和权威证,官家需要佛家去安抚民众,稳定社会。
回到宗教的终极问题,佛祖觉得人生短暂而痛苦,他想为人类找一条出路,你说他有没有找到,我说找到了。你说他有没有找到,我说没有。精神也好,身体也罢,千百年来,战火不断,纷争不停,烦恼不息,忧愁不止。佛家时兴时衰,民众痛苦时需要(安慰),富足时需要(保障),孤独时需要(支撑),喜悦时也需要(娱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