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一语得吉安 —— 066 《明君与暴君:多面帝王朱元璋》
大将一语得吉安
创业艰难百战多,还是让我们再回到叱咤风云、尽显英雄本色的战场上来吧!

此时作为平章的俞通海等人已出兵至刘家港(即后来郑和远洋出发的地方),进而向南通逼近。他们大败张士诚部,生擒其院判朱琼、元帅陈胜、卒百余人。当然,这只是一次小动作。
而与此同时,为了一雪前耻,也为了拔掉庐州左君弼这位“钉子户”,朱家军于是在一年之后卷土重来。此次仍是由徐达挂帅,朱家军主力因为在武昌之役中并未受到多大损失,所以也不需要专门进行休整,便得以直接投入到了庐州前线;况且他们也可以边作战边休整,因为占据了绝对优势的他们已不需要什么恶战、苦战了。
精明似猴儿的庐州老左自然也清楚,今时已不同于往日,朱家军已经没有了什么后顾之忧,兵精粮足的他们更可以放心大胆地与自己对垒了,尤其是可以奉陪自己到底。因此,当左氏风闻徐达率军将至时,他便立即放弃了自己经营多年的老巢,转而遁入安丰,而令其部将张焕、殷从道等人防守庐州。
根据武昌作战的成功经验,面对坚城,这一次朱家军也相应地采取了主公所一贯倡导的“锁城法”,庐州很快就被团团围住。
不强攻坚城,保存住己方的有生力量,这几乎是古今军事家们的共识,比如《孙子兵法》里就说过“攻城为下,攻城为不得已”之类的话;再有像后来,作为湘军统帅之一、在对阵太平军时首创长壕封锁战术的胡林翼更是坚决反对强行攻坚,他认为:“一切军情均可面商,惟万万不可攻城”,假使城池能够轻易就被攻破,那么天地间又何必设城——可惜陈友谅没有参悟到这一点。
即使在现代战争中,很多时候攻城都很不可取,因为很多城市的防御工事非常坚固,比如缅北抗战时远征军攻打日军所据守的密支那时,由于奇袭的效果未能达成,最终陷入了攻坚的苦战;再如同时期的豫湘桂战役中日军进攻国军防守的衡阳,也因守军的顽强和工事的坚固,令日军付出了极大的伤亡。
对于“锁城法”的核心理念及具体实施,其实早在先前叶兑给元璋的上书中就已明确地指出过,只是不知道这封上书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当时叶兑指出:“城固难以骤拔,则以锁城法困之。于城外矢石不到之处别筑长围,分命将卒四面立营,屯田固守,断其出入之路,分兵略定属邑,收其税粮以瞻军中。彼坐守空城,安得不困……”【1】所以“锁城法”也可以称作“长围战法”。
对于“钉子户”,最好不要来硬的,而应当智取。显然,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磨练出来的朱元璋,其英明神武也当是不输于古今绝大多数军事天才的。只是我们还是需要留意,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围城战尤其惨绝人寰。

当庐州被围困了几个月之后,城中将士、百姓终于气力不支了,因饥困而越发不能战。我们今天或许不能想象当时的那种惨象,但通过对比倒可以勉强一窥其貌:
在民国时期的西安围困战中,从1927年3月到11月底的八个多月里,来自河南的军阀刘振华指挥的镇嵩军对西安城进行了残酷的围攻,最终造成了城内数万军民因冻饿而亡的惨剧,可是成功地抵御了镇嵩军的守城将领杨虎城依然感到愧疚,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功满三秦,怨满三秦”。
再坚守下去只能更多人白白送命,因此身为庐州主将的张焕终于看清了形势,他不愿意带着百姓为左君弼殉葬,何况他跟应天方面也没有什么大的过节,于是张焕决定向朱家军投诚,在他的内应下,庐州便于这年(1364)七月被朱家军攻破。
有鉴于安丰一带是敏感地区、四战之地,不便于围歼左君弼残部,所以朱家军暂时没有在北线继续扩张战果,而是令其成为自己与王保保等部的战略缓冲地带。不过后来两三年里安丰方面不断挑衅,给了庐州方面的朱家军以不小的压力。
不久,改庐州路为府,置江淮行省,命平章俞通海摄省事以镇守之,俞氏是巢县人,算是协理故乡事务的合适人选。当此兵革之际,民多窜匿,而俞通海能够日加招辑,安抚百姓,其“为政有惠爱,由是复业者众”,渐渐恢复了当地的民生。
主政庐州并取得了成绩,可见俞通海的确是有方面之才的,不独军争,他在行政方面还胜于其他将领,可谓人才难得!
到了这年八月,平章常遇春、参政邓愈等人受命征讨原陈汉治下的一些未归附地区。
这里我们必须再强调一番,即主力部队、精锐部队与普通队伍的战斗力差距往往是非常大的,具体差异可以体现在训练、指挥、组织、装备、军事经验、纪律、后勤补给、士气等方方面面。比如说就北宋末年而言,虽然人口有上亿,常备军也有上百万,可真正有些战斗力的只有陕西三衙禁军(即“西军”)的约十万人马,其中又只有种师道、种师中、姚古三员大将所率领的约六七万众较为出色;当太原解围战失败时,也使得种师中所率领的最后一支宋军精锐瓦解,北宋的灭亡也就可计日而待了(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和不断的历练,新的大将和精锐还有机会产生,如稍后的刘錡与岳飞的军队都相当强悍,甚至超过了原来的那些精锐部队)。再如明崇祯十四年(1641)时,洪承畴所统率的十三万明军主力在松锦战役中惨败于清军,这是一次具有战略决战意义的关键战役,经此一战,明朝举国的精兵强将近乎被消灭殆尽(仅剩下逃出的两三万人最后归拢在吴三桂麾下),使得清军有了问鼎中原的实力。
同样,当张必先也兵败被擒时,陈汉政权的精锐之师也就烟消云散了,朱家军随后的行动就不须太费力。就在新淦被平定后,知州邓志明被扭送应天,结果与其兄邓克明一起被斩首示众,因为这对兄弟实在是太让元璋气愤了。
身为左相国的徐达也奉命率军前去收服荆、湖等处,此时陈氏既灭,朱氏威名远播,荆、湘诸郡多有款附,正如水到渠成一般。对此元璋又进一步指示道:“如今武昌既平,湖南列郡相继款附。然其间多陈氏部曲,观望自疑;亦有山寨遗孽,凭恃险阻,聚众殃民。今命尔按行其地,当抚辑招徕,俾各安生业。或有恃险为盗者,即以兵除之,毋遗民患也!”
当常遇春、邓愈等人在相继平定了一些山寨后,已到达江西吉安一带,当时吉安守将即是此前提到过的“饶大胆”饶鼎臣。大将风度的常氏成竹在胸,于是他竟派人传话给饶鼎臣道:“我们此次进军的目标是赣州,你老兄只要出城和咱说句话就成,总要打个招呼吧!”在常遇春看来,饶鼎臣恐怕不容易对付,不应跟他过多纠缠,只要平定了吉安周边地区,势单力孤的“飞地”吉安自然不能独存,到时他自动请降也说不定。

然而,饶鼎臣却不晓得这常氏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生怕自己会上了当,所以惧不敢出,而遣其幼子出见。常遇春给小饶赐座,还请他喝酒,又赠以衣服,待到小饶临走时,常遇春便跟他说道:“小子,回去之后跟你爹说,问问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如果他还对我常某人避而不见,那我可就要亲自前往见他了,到时候你小子兴许就没有爹了!好了,让你爹自己拿主意吧。”
结果饶氏害怕了,他很是畏惧常遇春的威名,当晚竟弃城别走。常遇春在不费吹灰之力地拿下吉安后,乃引兵直趋赣州。不过这赣州却是块硬骨头,敌将熊天瑞据城固守,朱家军一时难以取胜。于是元璋不仅增派了兵力前往,还派出了中书右司郎中汪广洋去协助常遇春。
就在临行前,元璋指示汪氏道:“你到了赣州以后,如果此城还没有被攻下,你可以对常遇春等人这样说:熊天瑞困处孤城,犹如牢笼、陷阱中的禽兽,他是不可能逃逸的;但是咱深恐破城之日,杀伤过多,要当以保全生民为心!一则将来可为国家所用,二则也可以让其他未归附地区放弃抵抗……且如汉将邓禹不妄诛杀,得享高爵、子孙昌盛,这就是常遇春等人的表率!先前在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既败,咱生降其兵,至今为我所用,纵有逃归者,也是我等的百姓。咱前克湖广,严禁军士入城扰民,所以才得以保全一郡的百姓,如果只能得到一郡的土地而得不到它的百姓,那么又何必辛苦这一遭呢?”
总之,该杀的毫不手软,但不该杀尽量保全才是。想当年忽必烈派出赴日本的远征军时,也曾表示道:“朕闻汉人言,取人家国,欲得百姓土地,若杀尽百姓,徒得地何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由此也可看出即使元璋三令五申,其麾下的烧杀抢掠行为应该还是很普遍的。比如就在随后不久,当朱家军席卷了江西大部又回过头来收拾饶鼎臣残部的时候,邓愈麾下的将士竟然趁机大肆掳掠、抢劫人口达千余,直到有地方官将利害陈明邓氏时,邓愈对此大惊不已,即下令曰:“敢有掠民者,斩!”

在汪广洋到达赣州后,马上对常遇春等人传达了主公的指示精神。这时熊天瑞还在固守,朱家军只得修筑工事继续围困。十月,元璋仍不忘指示道:“勿杀!故欲困服之。”其中心思想还是要争取让敌人不战而降。
熊天瑞的儿子熊元震身手了得,一次对阵时,常遇春眼见其勇猛异常,竟顿时起了惜才之心,以至于没有在战场上对他痛下杀手。这样,直到第二年正月,在被围困了四个多月之后,熊天瑞才不得已出降。
熊天瑞本是荆州人,原是一位乐工,后成为陈友谅麾下的大将,想来其人身手不凡,因而特意在其旗帜上署名“无敌”【2】;在陈友谅围攻洪都时,曾征调其部来援,但熊氏未应,这也算是他间接为朱家军方面做了一点贡献,因而在他投降后被元璋予以宽大。
谈迁在《国榷》中为此评论道:“陈氏既覆,熊天瑞守此一隅,抗锋五月,有友谅之余烈焉。孰谓陈氏无田横(之风)哉!”不过熊天瑞的坚守,可能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利害算计,毕竟降将在元璋手下过活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想要获得重用、保住富贵更是难上加难;当然,陈友谅对乐工出身的熊天瑞明显有过特别的恩情,所以熊氏甘心为其效死也在情理之中,以至于两年后他又想方设法叛逃到了张士诚那里——至于说他在鄱阳湖之战前后没有出兵援助陈皇帝,想来是存在不赞成陈氏方略的可能性。

随后,常遇春等又进师南安,兵锋直指岭南的韶州。广东大部当时都是军阀何真的地盘,这里从陆路进攻很不方便,所以朱家军在拿下韶州后一时并未能继续向南展开。正当常遇春、邓愈等人在经略江西、广东北部的时候,徐达及参政杨璟等则率军向两湖地区快速挺进。在相继攻取了江陵、沙市、夷陵、湘乡等地后,这年十二月,朱家军又攻克了湘南的辰州、衡州等地。
次年二月,徐达便遣使上言:“臣奉命按行湖湘等处,所至降下湘潭、荆岳、辰衡、宝庆等郡,及靖州安抚司诸长官司悉皆平定,臣宣布威德,远近向化,蛮夷率服,谨遣使以闻。”见于湖湘既平,元璋于是命令徐达留下诸将经略各郡,而自率主力班师还京。三月,大军相继凯旋。
至此,对于陈汉旧疆的扫尾工作已基本结束。此举不仅巩固和扩大了应天政权的统治区,也为将来继续进取积聚了更多的生力,同时也从地理了制造了更多的向四方进取的便利。
【1】 《明史·叶兑传》,语出叶兑《武事一纲三目策》
【2】《罪惟录·熊天瑞传》
多面帝王朱元璋78多面帝王朱元璋 · 目录上一篇加强制度建设 —— 065 《明君与暴君:多面帝王朱元璋》下一篇后生可畏的外甥 —— 067 《明君与暴君:多面帝王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