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出大戏——《团圆记》有感
杨云苏老师的《团圆记》看完,费了两三天,和《幸得诸君慰平生》一样感觉,娓娓道来,烟火气十足,旧事一件一桩看的人欲罢不能,适合改编成个剧本拍个电视剧,名字都好起,《潮汕人家》。
跟这会儿正热播的《小巷人家》一样。
讲的是“我”随着檀生一家回潮汕探亲,身份是即将入门的长外孙媳。檀生妈妈是潮汕人,爸爸是北京人,他在北京长大,潮汕话不会说也只能听懂一丁点,因为妈妈不怎么教也不怎么讲。
檀生妈妈叫陈锦屏,阿公做乡村郎中,养活一家子,四个儿子三个女儿,锦屏绣屏仙屏,名字起的一团锦绣 。儿子没提名字 ,统以亲戚排序大二三小舅排下来,省事儿也好记 。二舅妈叫桂芝,时不时会唤起,因为家里做饭主力就是她 ,除了二舅外,大家族各个来了到饭点儿也叫她 ,中午吃什么 晚上吃什么,好像除了吃饭别的不值一提。
潮汕家族宗族观念极强 ,从祖先到小辈儿,吵的面红耳赤还是要讲一家人好,团团圆圆才好。
第一个高潮是二姨和檀生妈妈发飚。陈锦屏长的漂亮 ,黑牡丹一样,这形容难免让人想到张 兆和,不 只漂亮 ,还 有特色。喜欢的人排成队 ,绣屏是在姐姐的光环里罩着的。但凡家里有兄弟姐妹,都知道这种暗暗较劲儿的别扭。
治好的一个病人,是附近的好人家,向陈家提亲。阿公觉得还是远了点 ,舍不得 把锦屏嫁去,跟人家讲绣屏合适,对方觉得陈家女儿个个好 ,就这么订亲。绣屏外型不及姐姐显眼,绣活等女工倒是超姐姐一截。但是,谁晓得她喜欢小郁。小郁是檀生的爸爸 ,以前部队里的卫生员 ,和阿公陈大夫认识,接着认识一家人。
锦屏从小有脑子,她跟“我”说,潮汕女人啊,苦,出死力干活,九蒸九晒,一辈子全在这上面 了,我不要过这样的生活。她跟小郁谈恋爱,从家里私奔 ,收拾齐全投奔同学再辗转和小郁汇合在北京。自此把大家族和望女留乡的阿公丢在身后,在北京成家立业顺风顺水。
二舅费心安排的团圆饭上,绣屏指着锦屏骂,锦屏也骂的面孔铁青 ,俩人鼻涕泪水俱下。绣屏说明 明是她先认识小郁,锦屏耍手段抢了他。锦屏则说,陈绣屏你从小就见不得我高兴,结婚了你还给小郁写信,不知道人家都把信先给我看。小郁根本不稀得你。
当年的小郁,现在的檀生爸爸头顶冒汗到再拍案而起愤然离去。
第二个高潮是团年饭大舅醉酒。
大舅从小跟着父亲做乡村郎中 ,上山下乡的,家里的诊所反而留给了上过 医学院的二弟。团年饭年年喝醉,喝醉就骂,骂父亲不公骂二弟占便宜。自己吃了那么多苦现在混的最差 ,什么都没有,儿子相个亲因为家里条件差两口子都担心人家看不起。檀生小恋人两个看的目瞪口呆,以为就他们回来撞上家里这些七七八八的事。没想到小舅三舅都来解释,大舅不是坏人,他就是抱怨出出心里的闷气。小舅说自己算是大哥养大的,小时候家里没钱 ,饭都吃不饱。阿公阿嬷没有办法,有只番薯 大舅都省下来给他吃,自己饿两天 ,就这么接济着把最小的弟弟养大,所以弟弟总站他一边。二舅心胸大,即便大哥指着鼻子骂,该顾着还顾着。二舅妈把被子枕头都提前一夜在多功能厅铺好,给醉酒的大舅睡。三舅说二舅儿时理想是工程师 ,当时想考工程专业,在阿公面前跪了一天一夜,结果阿公说家里诊所没人传承,硬是逼着他读了医学。阿公觉得家里出这么个大学生太有面子,诊所就跳过老大直接给了老二。老的陈大夫去世,新的陈大夫就是二舅。
第三个高潮是和姑妈谈判。这部分是小姨和姑妈的故事。姑妈叫陈恒,单身 ,有学历有主见脾气古怪,按照家里人的说法 。小恋人第一次上姑妈的门,战战兢 兢,又说不留晚饭二舅又排好时间去,不能差一分一毫。没想到姑娘投了姑妈的缘,上海长大的女孩子遇到了上海生活过很久的老妇人,怀旧让姑妈送了他们一红一绿一对宝石。
小姨一直想要却没拿到的宝石。小姨叫仙屏,四岁时候被阿公阿嬷送了人,说是条件很好实际穷困不堪的一家人,改名娣花。养母死了以后养父对她心怀不轨。年轻的姑妈一腔热情,觉得亲生父母不管,那我管。跑着几趟去把娣花 救回来,规划读书上学的路。没想到回来的仙屏和姑妈请来帮她辅导功课的农户儿子看对眼了,死活要结婚。阿公觉得送出去的女儿还能在自己手上欢欢喜喜地出 嫁,高兴的很。姑妈生气,虽然之前说了要把小姨当女儿养,后来叫她不要登门。这一大家子想去和姑妈谈判,让她同意小姨给她养老送终,遗产给小姨继承。后来锦屏去谈的判,姑妈断然拒绝,说好好的路不走,不求上进没有主见,她实在看不起这样的人。真是铁骨铮铮的老太太啊。我倒实在看的生气 ,姑妈做这么多好事倒落得一身不是。觉得女儿吃了苦不断偷其他儿女的东西贴补小女 儿的阿嬷还跟姑妈不对付,觉得她没有履行哥哥临终前的承诺。这个阿嬷,糊涂蛋一个。
潮汕的小肠酸菜汤,粿条,二舅妈做的餐餐不重复每样不糊弄的饭菜,显得这一大家子热气腾腾。打断骨头连着筋是说的血亲,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的痕迹太难更改了,边界是没有边界的。热情够的时候,似乎一切也显得容易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