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巫鸿去访古旅行
带一本书去访古旅行,我会选《思考尺度》。 巫鸿这本新书,收录了其作为资深美术史家、批评家,对绘画、雕塑、墓葬美术、摄影等领域的12篇探索与思考,持续指向:中国艺术在其文化、社会政治和艺术原境中被如何叙述?这些叙述与同时代的艺术生产如何关联? NO.1策展人:秦始皇 在中国历史上,以个人审美来构建其统治时期的文化体系,秦始皇算是头一位。近百年来,受其影响者仍不在少数。 在书中第四篇《思考尺度——始皇帝的雕塑大业》,巫鸿以“体量庞大的十二金人、仿真人大小的陶墓俑,以及实物一半尺度的铜车马”为切入点,指出“秦始皇创立的雕塑体系标志着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大突破,因为它首次在历史上将巨型、真人大小和微型这三类形象融入一个互相指涉的体系之中”。 在巫鸿看来:秦始皇以一己之力,把历史拉开了一道巨大的裂隙。他之前的中国是宗族架构的古典社会。 以方法论,解读莫高窟 对于莫高窟,指引巫鸿开展思考的是学者陈寅恪1930年提出的“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巫鸿认为图像和形式只是“两个基本着眼点”,学界围绕这座石窟,在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美术史等学科已经产出很多成果,甚至形成了跨学科的敦煌学,而他“想从美术史角度反思这批材料的研究和使用方法”。 通过这篇文字,作者引导读者不仅可以从空间角度、时间角度,对莫高窟展开多个层次的想象旅行。他也籍此也进一步强调历史、宗教、建筑等学科,对艺术欣赏的复合支撑作用——例如,只有了解“它的建造过程和历史环境”,才能了解“人”的作用和关系,进而“重构石窟艺术的发展”。 他在文中强调“以单个洞窟为单位对建筑、雕塑、壁画以及建造过程和礼仪功能进行综合考察”,既需要寻找和重构其原点,又需要从“历代的修饰和改建”看到其生命的延续。 碍于篇幅,仅提及两篇的精彩之处。 近年来,巫鸿的读者越来越多,已不限于学术圈或文史圈,甚至火到了时尚圈。 希望更多人不是只将他视为可供消费的文化符号,而是借鉴其“思考尺度”及知识体系/面向,从而进一步丰富/革新自己对文化艺术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