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性依恋人格给你的感情和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查看话题 >回避型的原生家庭,你了解多少?
但凡有关系的地方,就会有伤害。绝大部分回避型之所以是回避型,和他们的原生家庭脱不了关系。从小他们没有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足够多的关心和关爱,长大后的他们,究其一生都活在童年创伤的阴影下。
回避型的内在小孩,为什么会如此伤痕累累?除了你们所了解到的「回避型的父母没有给予他们重视和关注」这层表象以外,还有哪些方面是我们没看见的?这篇文就带大家深入聊聊「回避型的原生家庭」。
理想亲子关系中的父母,当然是给孩子足够的爱。但这显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现实中,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原生家庭,都有不足。
足够的爱,并不意味着泛滥的爱。足够的爱是指能支撑起孩子健康成长的爱。就像是食物一样,在孩子的成长中,需要足够的食物来支撑起孩子的身体健康。但食物太多,孩子容易肥胖;食物太少,孩子容易营养不良,消瘦。太胖或太瘦,都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
爱也是如此。在回避型的原生家庭中,父母给到他们的爱,容易形成两个极端。要么太少,少到他们几乎感受不到,在家里就像一个「隐形人」;要么太多,多到他们自由受限,只能听命于父母的安排。
但孩子需要的不是不爱,也不是很多的爱,而是精准的爱。不精准的爱会导致真正需要的爱的缺失,从而造成伤害。
当父母忽视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没有得到关注和关心。当父母控制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没有得到肯定和接纳。
比如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妈妈喜欢干涉孩子的生活,然后经常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忽视孩子的真实想法,逼迫他们做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一旦孩子反抗了,她们就会渲染自身的苦难,然后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站在父母的道德制高点去隐性CPU孩子。
在这种环境下的小孩想要生存下来,就必须要放弃没人在乎的个人情绪,修炼成一个「随时可以迎合他人,以对方需求为主」的工具。
这就导致回避型从小就认为真实的自我是不重要的。他们必须要去放弃自己的需求,迎合母亲的喜好才能生存下来。长大的他们,一旦有了独立生存的能力,能够挣脱原生家庭的牢笼后,又会拼了命的想逃出去。
所以你们会发现,不少成年后的回避型,和父母的关系都比较有距离感。因为原生家庭既没有让他们感受到爱,也没有让他们感受到肯定。小时候自我的缺乏,使得长大后的他们,对自我有强烈的掌控欲。回避型通常固执地坚信:只有自己能掌控的东西,才会带来安心和确定感。
你们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回避型自我的背后,其实也是掌控欲在作祟。毕竟关系是两个人的事,既然你的部分,他们没办法干预你的想法和决定。那他们就要牢牢的抓住自己的认知,以及自己对你们关系发展的方向盘。
再比如养育者的情绪特别不稳定,随时会暴雷。上一秒可能还有说有笑,下一秒就会因为一些小事大发雷霆,甚至不断贬低指责孩子。这种家庭氛围中的小孩,会在精神上非常的矛盾内耗。因为他们不知道父母到底爱不爱自己。父母有时候会尽全力给自己最好的照顾,但又很少和自己有精神上的互动。
这会导致成年后回避型的纠结和拧巴。他们特别害怕做选择,也特别恐惧承担结果带来的责任。因为小时候的他们总在肩负「原本父母本人应该处理好」的课题。同时,他们既想要孤独的自由,但是又离不开人性的温暖。
小时候的回避,活得像个大人;长大后的回避,反而活得像个「行为退行」的小孩。
写原生家庭这个话题,我想应该也会有读者会觉得难道都是父母的错吗?为什么你们心理学上的很多行为就总要让原生家庭背锅?
本质上,父母之所以没有给到精准的爱,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父母自己也不会。爱是一个很高级的技能,需要一个人自我比较饱满,生命力比较旺盛的时候才能养育出来。
父母除了是父母,他们首先是个人。作为人的部分,他们活不出生命力,也就无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所以,我们并不是要去责怪原生家庭什么,而是要尝试接受,父母本身作为人的局限。
原生家庭伤害人,但原生家庭并不造就人。
人生是一个接力赛,原生家庭只是第一棒。如果你整场比赛都输了,第一棒是有责任的,但你把所有原因都归到第一棒的话,是不公平的。
婴儿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接受来自父母的庇护。这时候他的人际关系很单纯,只有养育者,甚至只有和母亲的依恋关系。这也是他内心最懵懂的时候,需要母亲大量的关注、接纳、鼓励,他才能开始树立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爱的。
学龄期(6岁~12岁)的阶段,原生家庭所带来的教育差不多就已经结业,孩子开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接受校园教育。如果一个人在养育者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爱,那他就会把对爱的需求指向于老师和同学。
某种程度上,老师就是父母的一个替补。一个好的老师,也能修复创伤。好的老师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认可和尊重,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值得被善意对待的。
在和来访者进行咨询交流的经验中,我发现,普遍来说,触发回避型成因的第一棒,不是在父母那,就是在老师那。你们在了解身边的另一半和回避型有一些相似症状的过程中,除了去了解他的原生家庭以外,学校生活也是另一个重要部分。
当然,在人的一辈子中,友情和爱情,也同样可以弥补你对爱的缺失。老师、好友、爱人,这些人都可以成为你人生接力赛中的第三,第四棒。你其实在一生中,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被治愈。
看到这边,有的人会心里绝望。会悲观的认为,虽然听起来机会很多,但是自己一次都没遇到。说实在些,其实这几棒的接力,都很被动,都需要一些运气和缘分来帮助你遇到贵人。不过没关系,除了这几棒以外,你还有主动的部分来重新补充能量,疗愈自己。

心理咨询是如何产生效果的,大学的时候,我的专业课老师就一再和我们强调:心理咨询,就是发现来访者的父母在早年是怎么对待他们的,然后我们再重新按照正确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一遍。
当然,你对自己的重视也相当重要。
就像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的:从成年期开始,人除了完成自己本身的成长任务,其实还肩负着另一个巨大的使命——去补完童年缺失的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你的人生会不会幸福,原生家庭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但你自己,可以决定你对每一件事,每一段关系的体验,是好还是不好。
创作版权归属于@有故事的蔡老师,一位没有故事却废话很多的心理咨询师。
-
十九号辣妹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19 11:09:34
有故事的蔡老师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回避型伴侣说出这些话,说明他对你动情了 (1人喜欢)
- 回避型吃回头草定律
- 回避型依恋是NPD的雏形吗? (2人喜欢)
- 回避型会因为意识到自己是回避型而改变吗?
- 回避型会忍着不联系对方吗?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