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瓷静递,款款言之
午后,南屋,洒满阳光,眼睛用力看,总会发现微小飞尘,有些会落在爷爷养的剑兰上,还有他的床上,爷爷闭目静坐在沙发里,面朝窗外,听着广播,房间里飘满了奶奶做的红烧肉的香气。爷爷特别喜欢听评书,当年他还在的时候,每天都听电台里放的评书节目。我中午放学奔回奶奶家,推门进屋就是这幅画面。我也是从小跟着爷爷听评书,单田芳的《隋唐演义》、田连元的《杨家将》、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刘兰芳的《岳飞传》,现在差不多都记不起评书的具体内容了,只能记得当时听的感觉,比在学校上课有意思多了。
时隔二十多年,在《十三邀》的节目里,第一次看到83岁的田连元老先生现在的样子,一时间记忆和现实画面对不上号。印象中田老先生的模样还停留在九十年代的《曲苑杂坛》和《电视书场》里,他同其他说书先生最大的不同是将评书这一门“半身艺术”变成了“全身艺术”。与其他人一样,他眼目流利,口齿清晰,顿挫抑扬掷地有声。而他不仅说还配合上肢体动作,腿脚灵活动作幅度大,让口眼身手步伐与评书剧情达到完美结合,引人入胜。所以,田连元先生的评书,不能只听,还得看。再后来我才知道,1985年在电视上首播的《杨家将》,开创了电视评书的形式。田连元老先生敢于在艺术上做一些尝试和创新,放在现在来看都是有启发性的。
在这期《十三邀》里,田老先生又一次提到了潘金莲,评价她作为女性是封建时代的悲剧产物。这和他当年说水浒时的人物评价是一致的,他对封建时代女性的共情使小时候的我对他的这段评价印象深刻,因为从没人这么公开讲过潘金莲。人物不是脸谱化的,而是立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某种程度上,田连元老先生算是我的开蒙老师。
很喜欢听有智慧的老人家讲话,胜读十年书。访谈中的田老先生头脑清楚,表达清晰直接,没有半点儿说教和传统叙事,眼神坚定,面相温柔。联想到他的评书内容,也不难理解他现在的心境和状态。
令人惊喜的是田老先生的老伴刘彩琴老师,比他还大五岁,曾是女坤角儿,田老先生当年还只是给她伴三弦儿的。老太太说起话来,急徐轻重分寸拿捏到位,娓娓道来让人听得津津有味,眉眼神采不减当年,举手投足间飒爽尽现,坦坦荡荡,真正的女中豪杰啊!访谈中,老太太聊到了她与田老先生相识相恋的过程,每个细节都让人感叹有种神仙眷侣的感觉。 不得不佩服田老先生的眼光与勇气,选择刘彩琴老师为伴。

在被问及为何坚定地选择田老先生时,老太太很坚定地说,有才,真实。在被问及田老先生哪段日子最低沉时,老太太幽默又不失心疼地讲起了下乡看桃子的经历,“他的生命没有了”。在讲起他们二人间的相处时,每一个字眼都透着爱。
人活得真通透、真纯粹啊,不管何时何地听到这种表达,都令人动容。节目最后以导演与田连元老先生的一段对话结束,关于他意外过世的三儿子,触碰死亡的话题,意味深长——好好活着,多加小心,活好每一天。


新的一周愉快。
Ad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所以,大家都不说话了 (10人喜欢)
- 打破主流叙事框架的乐趣无穷 (10人喜欢)
- 独立性和批判性 (3人喜欢)
- 山地之王 (4人喜欢)
- 列宁不听贝多芬了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