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观鸟 | “画水求鱼”吃不饱,“信天随缘”抓大鱼?
如今,我们用“守株待兔”讽刺不劳而获,而用“埋头苦干”形容专心勤劳。而在鸟类中,这两种方式都是常见的捕食策略,都有各自的适应意义。北宋时期,学者晁说之在瀛州和莫州(今河北河间到任丘)的湿地就见到了这样的两种水鸟。
“守株待兔”的鸟叫“信天缘”,它长得像天鹅,身体青苍色,喙很长,终日在凝立于水边,有鱼经过就捕鱼,即使一整天都没有鱼经过,也不肯换地方。“埋头苦干”的鸟叫“漫画”,它长得像野鸭,整天在水边奔走捕食,不管腐草泥沙,都来者不拒,没有一刻休息。同样过一天,看上去没什么能耐的“信天缘”非但面无饥色,反而比“漫画”更加肥大。晁说之感叹道,这是它们不同的天赋秉性决定的。
今天,“漫画”是我们熟悉喜爱的一个画种,“信天缘”是大型海鸟信天翁的别称。而在古代,它们是指什么鸟?古人对它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理解和认识呢?今天我们就来考证考证。
画水求鱼 谋拙力费

先谈谈“漫画”。晁说之认为,“漫画”得名于这种它觅食时用嘴“画水求鱼”,就像在漫无目的地画画。笔者曾经在深圳湾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观鸟时,观察到两种“画水求鱼”的鸟。
那是一个冬日的黄昏,夕阳斜照在的深圳湾老河口的水面上,泛出层层金波。潮水渐退,近岸处河床露出淤泥。平静的老河口变得热闹起来,青脚鹬、红脚鹬不知何时出现在近岸的河滩上,用笔直的喙啄食着淤泥中的食物。稍远处,数只黑白相间的鹬降落到水面上,它们的喙向上翘起,和别的鸟很不一样,所以叫做反嘴鹬。反嘴鹬一边行走,一边低头用长喙扫掠着河滩,寻觅水里蠕虫和小型甲壳类,在滩涂上留下了半月形的痕迹。
远处的几只大鸟飞落到河滩上,它们羽色洁白,黑色的长喙前端膨大,像饭勺一样。这是黑脸琵鹭。一开始,它们只是悠闲地河滩淤泥上漫步。过不了多久,它们便走进了没胫深的水中,用饭勺般的长喙在水中左右搅动,画出一个个弧形。黑脸琵鹭搅动一小会,就会把喙抬出水面,吧嗒吧嗒嘴,将淘出来的小鱼小虾咽进去。几十分钟后,黑脸琵鹭都吃饱了,它们站在水中,舒服地用长喙梳理着毛发,然后在越来越昏暗的光线中渐渐睡去,优雅的剪影融入夜色里。
仅从“画水求鱼”的动作,我们确实无法判断“漫画”是哪一种水鸟。但在晁说之为它创作的一首打油诗中,我们发现了关键的信息。
漫画复漫画,河尾沙软喙一尺。
天生刚喙不解秃,倦鱼薄浅幸有得。
谋拙力百费,何处有金翅。
饥肠倚暮烟,惭愧信天缘。
晁说之形容这种鸟“喙一尺”,相当于30.9-32.9cm[1]。反嘴鹬( Recurvirostra avosetta ) 嘴峰长仅82mm[2],不到宋尺的三分之一,所以“漫画”不会是反嘴鹬。而除了黑脸琵鹭( Platalea minor )外,中国还分布着白琵鹭( P. leucorodia ),它们都会“画水求鱼”。它们的嘴峰长度为215-228mm,虽不及一尺,但考虑远距离观察时不容易精准判断长度,误差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所以,巢说之所谓的“漫画”即是琵鹭,再考虑到白琵鹭和黑脸琵鹭的分布范围,晁说之所见的大概率是白琵鹭。
一千年过去了,瀛、莫之间广袤的湿地早已消失,只留下白洋淀一隅。如今,白洋淀仍然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湿地,栖息着白琵鹭等许许多多的鸟类。尽管晁说之嘲讽“漫画”觅食“谋拙力百费”,只有愚蠢的鱼才会被抓到,然而这个物种仍然顽强地延续着,年复一年地画着它们的“漫画”,成为湿地中的一道风景。
鱼过饱食 信天随缘

“信天缘”,又叫“信天翁”,字面意思是听凭上天的机缘。《本草纲目》记载着它的别名:“青翰”和“青庄”。这种鸟就是今天的苍鹭,如今四川一些方言仍将苍鹭叫做“青庄”。苍鹭是一种大型鹭科鸟类,身高近1米,在国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许多湿地公园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
“信天缘”都得名于它的捕食策略。苍鹭是很有耐心的猎手,它常常一动不动地伫立在开阔的水边,等待猎物进入自己的攻击范围,对猎物发动突然袭击。有时候这种等待捕猎要等上好几个小时,古人便误以为苍鹭没有能耐,只能等着老天赏饭吃。晁说之详细观察了苍鹭的捕鱼行为,也为它写了一首打油诗:
信天缘,何为者,非达亦非贤。
终朝开咮不敢仰,待鱼落咮急下咽。
大鱼变化小鱼黠,谁肯效命于尔前。
皇天日月高,无心怜尔曹。
几欲强求索,岂不鉴漫画。
同样在深圳湾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我也观察到苍鹭捕鱼的场景。那是一个周末早上,湿地公园里热闹非凡,许多鸟都飞走了,只有一只苍鹭站在水湾中间,完全不在意经过的游客。水湾三面环绕着栈道,就像一座剧场。栈道上的游客常常停下脚步,好奇地盯着这只大鸟,等待着好戏开场。可是,苍鹭只低头观察着水面,并没有任何动作。游客们就在栈道上聊天,也有人直接走开。

突然间,苍鹭扑向不远处的水面,激起一阵水花。水花初定时,人们发现它用喙戳着一条青灰色的罗非鱼,发出阵阵惊呼。苍鹭飞到岸边,将罗非鱼放到地面上,用喙快速地戳了几次,罗非鱼就不再挣扎了。然后它衔起罗非鱼的头,仰头吞下,整个脖子都膨胀起来。苍鹭等鱼的时间很长,但捕鱼的过程不过一分钟,难怪晁说之形容它“终朝开咮不敢仰,待鱼落咮急下咽”。

宋代之后,“信天缘”的名字传到了日本,被张冠李戴地用到了大型海鸟信天翁身上。十八世纪后,日本的动物学知识传入中国,重构了中国的动物知识体系。“苍鹭”取代了“信天缘”,“信天翁”也仅指代信天翁科的动物。民国时期的《清稗类钞》对信天翁的描述[3],杂糅了苍鹭和信天翁的特点,反映出那个时代科学知识的激荡融合。
鹢首饰舟 以惧水神
如今,苍鹭分布广泛,容易观察,是很多观鸟爱好者最先认识的鸟类之一。而在更遥远的过去,人们认为生活在水边的苍鹭拥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令水神害怕,不敢兴风作浪。
在古代,渡河的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落水身亡,以至于古人用“涉川”形容艰难险阻的事。而苍鹭擅于高飞,也擅于在水中活动,令人羡慕不已。于是,古人将苍鹭的形象画在船上,突出苍鹭的眼睛,以保佑平安行舟,这种造型的船被称为“鹢(yì)首舟”。
中国第一首译诗《越人歌》的创作故事里,就出现了关于“鹢首舟”的记载。春秋时期的一天,楚国公子子皙乘着“青翰之舟”,举行盛大的水上宴会。为他操舵的是一位越国人,他看着英俊潇洒的子皙,心生爱意。曲终韵尽时,越人抱着船桨,用古越国的语言唱起一首动听的情歌。子皙请人将这首歌翻译成汉语,这就是《越人歌》。这首诗歌语言优美感人,诗中名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至今仍在流行歌曲中传唱。
“青翰”是苍鹭的别名,子皙所乘的“青翰之舟”即是画有苍鹭的舟,更流行的叫法是“鹢首舟”。“鹢”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一种水鸟,古人描述它像长得像白鹭却比白鹭大、身体修长、颜色苍白、善于高飞,也被称为“白鹢”或“苍鹢”,据学者考证,“鹢”就是苍鹭的古称[4]。

鹢首舟最早见于西周,流行于整个古代社会。西周时期传奇的“旅游达人”周穆王就曾乘着“鸟舟”在大湖中游玩;三国末期王濬“楼船下益州”攻打东吴的时候,他特地命人在战船上绘鹢首,以震慑江神;到了南朝,梁元帝萧绎写下“鹢首徐回,兼传羽杯”的江南诗意美景;而在唐诗宋词中,“鹢”更成为了舟船的代名词。
随着船只驾驭技术的成熟,鹢首舟逐渐从震慑江神发展出鹢舟竞渡活动,在长江中下游尤为流行。早期鹢舟竞渡是为了禳灾祈福,后来逐渐与纪念伍子胥、屈原以及曹娥联系起来。竞渡前,古人要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水波平息。随后,伴随着隆隆鼓声,身绘华丽纹样的鹢首舟劈波斩浪,你追我赶,奔向锦标。唐朝诗人元稹形容鹢舟竞渡的激烈场景“画鹢四来合,大竞长江流。建标明取舍,胜负死生求”,人们对竞渡活动的热情高涨,甚至到了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争夺胜负的地步。
自中唐开始,鹢首舟逐渐被更加华丽的龙舟替代,发展成今天端午赛龙舟的习俗。而苍鹭的名字也从“鹢”转变为“信天缘”,再到今天的“苍鹭”。人们慢慢忘记了苍鹭曾经的身影,就连大型辞典对“鹢”和“信天翁”的解释也含糊其辞[5]。但苍鹭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刻入中国传统文化中,今天的龙舟健儿们,仍然和几千年前鹢舟竞渡的祖先一样,在河道中挥洒着青春和激情。
古人也观鸟系列
这是玛雅蓝工作室应江苏科协的邀请创作的专栏文章,欢迎关注“玛雅蓝自然世界”微信公众号,分享自然的美好。

注释
[1]罗红安,张少清.唐、宋尺度单位和材料及建筑尺度探究[J].居舍,2020,(34):169-170+114.
[2]郑作新、寿振黄、傅桐生、周宇垣、王希成、钱燕文.1987.《中国动物图谱》鸟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84.
[3] 《清稗类钞》:信天翁,一名信天缘,体大,张翼达丈余,嘴端钩曲,背部灰色或褐色,翼黑,飞翔力甚强,多产于太平洋。性鲁钝怯懦,凝立水际,鱼过其下则食之,终日不易地,故有此称。
[4]李海霞.古籍鸟兽名称所指考16条[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99-101.
[5]《汉语大字典》鹢字条:古书上说的一种似鹭的水鸟;《汉语大词典》信天翁:1.亦称"信天公"。亦称"信天缘"。2.大型海鸟。身体白色略带青色,长约二三尺,体形大的种类长可达一米以上,翅淡黑色,趾间有蹼,善飞能泳,食水生动物,见于我国沿海各地。古人见其凝立水际,或谓其不能捕鱼,常用以比喻呆立或留居原地少活动。
参考文献
[1] [清] 陈梦雷 等.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鹈鹕部[M]. 中华书局影印本.1934.
[2] [清] 陈梦雷 等.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鶂部[M]. 中华书局影印本.1934.
[3]徐侗.“漫画”:从鸟名到一个画种[J].书城,2021,(03):29-39.
[4]张伟亚,齐明.去冬今春白洋淀栖息珍稀鸟类刷新纪录[N].河北日报,2022-03-29(005).DOI:10.28326/n.cnki.nhbrb.2022.002102.
[5]王宁. “爰居”是什么鸟?——逛网札记一则[J/OL]. 群玉府册, 2023-08-06 https://mp.weixin.qq.com/s/iIvnnDDI1pvCPq4YngUKCQ
[6]韦慧.西南地区古代铜鼓船纹考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7.
[7]谢圣心.唐代“鹢首”舟研究[D].长江大学,2021.DOI:10.26981/d.cnki.gjhsc.2021.000500.
[8] [日]寺岛良安. 和汉三才图会[M].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本,正德3年(1713年)刊.
Chan Im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古人也观鸟 | 白鹭:飞舞千年的精灵 (5人喜欢)
- 当蝴蝶不再扇动翅膀,我们将失去什么?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