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是谁
不久前和一位学哲学的博士聊天,记住了他提到黑格尔的代表著作《精神现象学》。过不多时去了德国巴符州的首府——斯图加特,才得知这里是黑格尔的故乡,其故居现在成了博物馆供人参观。既然如此,那就去看看。


斯图加特在德国是个大城市,政治、经济地位卓然,人口不少。市中心地带有一座平平无奇的三层排楼,其中一角就是黑格尔的故居,一扇小门就是故居的入口。楼房外墙及门外各安置着一幅海报,上面写着“Who the fxxx is Hegel?",这可不是什么路人涂鸦,乃是博物馆的官方海报,的确是别出心裁!
别看这个故居的外观门脸儿不起眼,里面所有的介绍都是德、英、中三语的!也许是来参观的华人多?哲学这东西较为晦涩,读母语都不见得能够轻松看懂,在此能读到中文感觉十分亲切。
黑格尔其人
一楼是接待处,柜台里的小姐姐热情地接待了我,告诉我这里是免费参观的。直奔二楼,从这里开始,“黑格尔”这个原本只是像个符号般存在的名字开始具象化了起来。我想许多人对这个名字不算陌生,也可能知道他是位哲学家,再有或许能从这个名字想到唯心主义哲学或者辩证法;但更多的恐怕就不清楚了。而这个博物馆首先要展示的就是,黑格尔首先是个人!正如他们海报上所写:黑格尔到底是谁!是人就有来处,有其人生轨迹,不凡的成就背后其实很可能就是普通的生活。名人故居的一个作用,就是拉近游客和历史名人的距离——他们并非生在云端,他们就在此处生活,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当我们可以从一个平视的视角去观察他们时,或许才是认识的开始。


楼梯拐角处首先看到的是一幅黑格尔的肖像——原来他长这样,圆头圆脸,不是很有辨识度的长相——这是最直观且“肤浅”的认识了。画像旁还有一句黑格尔的名言:“这种害怕犯错误的顾虑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我时常拿这话来给自己打气,今日方知其出处。上到二楼,在这一层可以看到房屋的格局,有两个开放的房间,每间十几平米的样子。左侧的墙上有一则黑格尔简介,告诉游客他是“德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他消除了矛盾并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全面地解释世界。他的作品为近代哲学树立了尺度,并且至今仍然是后代哲学家思考的起点。黑格尔的建立于正题-反题-合题基础上的辩证法举世闻名。”
什么叫“消除了矛盾”?怎样才算“全面地解释世界”?“正题-反题-合题”又是什么东西!尽管是中文,尽管我看懂了每个字,又仿佛没有看懂什么。还好,简介上紧跟着写到:“理解黑格尔绝非容易。他的深奥的著作,他的常常难以理解的思想和他复杂的论证,使人们难以接近这位哲学家和他的作品。”看来,没看懂的人并不只有我,我感到些许安慰。简介的最后写到,这个展览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研究黑格尔的兴趣。——这个目的很实在,主办方应该也不指望游客在这方小小的公寓里理解黑格尔,只要能引起些许兴趣就很好。
旁边一幅海报展示着黑格尔的人生履历,1770年-1788年,18岁之前的黑格尔就住在斯图加特这个普普通通的公寓里;尔后他求学、任教,先后在八个城市生活过; 1818年-1831年,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在柏林。中学时期,黑格尔就是个好学上进的学生,家人很重视他的教育,还专门为他请了家教。18岁他到离家乡不远的图宾根读大学,仅用了五年时间就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相当于五年读完本硕博)。毕业后他先后在瑞士伯尔尼和德国法兰克福当了几年家教,他的东家家里有丰富的藏书,因此他在此期间得以阅读大量书籍,奠定了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基础。1799年他的父亲去世,留下了一小笔遗产;靠着这笔遗产黑格尔又重新开始了学术之路,于1801年到德国的耶拿大学,迅速得到了哲学博士学位和讲师职位。后来由于战乱,他被迫离开耶拿,在一家报社短暂工作过。然后在纽伦堡当了八年中学校长,并开设哲学预科课程。黑格尔一直渴望获得大学里的教授职位,但在中学开设哲学课程的工作也有助于他自己的研究进展,为他后来的著作铺垫了思想发展路径。之后他又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担任哲学系教授,且在柏林名声大噪,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大家。

黑格尔的简历让我看到了一条非常清晰的人生脉络——在幼年及青少时期他就展现出很高的智商和天赋;也许是因为有一个注重教育的家庭环境,他一生都没有离开教育领域。他所学的功课、阅读的书籍都引领他往哲学领域不断探索,并最终成为该领域的泰斗。这期间或许也有波折——我不知道他在担任家庭教师期间对未来有怎样的规划; 他在耶拿的时候就渴望成为大学教授,但由于战乱而梦想中断,直到十多年后才终于再次如愿,在这期间是否有过焦虑和不甘?可即便中间有些插曲,他也没有放弃过自己喜爱的东西,不断地学习、积累;回望黑格尔的人生道路,我们也能发现,无论当时的他是否知道,他所走的每一步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命题做铺垫,直至最后的实现。
除了生平简介以外,二楼展厅的右侧展示了一幅黑格尔的肖像画。画像中的他坐在其柏林公寓的书房里,身后和身旁堆满了书籍和稿纸;他的衣服外面披着一件晨衣,头戴天鹅绒贝雷帽——据说他工作时喜欢穿闲适的衣服,但不想放弃作为大学象征的贝雷帽。另外,展厅里还展示了贝雷帽的原件,以及黑格尔的许多手稿——有寄给未婚妻的情书、给儿子和妹妹的书信,还有他日常记录家庭开支的账簿等等。据说,黑格尔为了凑足婚礼经费曾经不得不推迟婚期。另外还有一面墙悬挂着他朋友们的肖像和简介。这一切都在向游客展示哲学家的日常生活——抛开成就,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过)财务压力、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普通人。


黑格尔思想
看完二楼,我对黑格尔这个人有了个大致的印象;来到三楼,就要开始尝试了解他的思想了。左面墙上首先介绍了黑格尔的三大类作品,包括他自己出版的作品、未出版的作品,以及他的学生们记录整理的重要讲义——让我想起了孔子的弟子及弟子的弟子们记录汇编成的《论语》。旁边列出了黑格尔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和成书时间,包括《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和《法哲学原理》等。
对面的墙上则介绍了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精髓。要说黑格尔,就不能只说黑格尔——尤其对于非专业的游客来说,需要了解一下其思想发展的背景和来龙去脉。整面墙从左往右依次简要介绍了唯心主义—柏拉图思想(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德国唯心主义(主观/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
我尝试简单归纳一下:首先是唯心主义。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二者哪个是第一性、决定性的?真实的认识从何而来?——唯心主义的核心是:精神、意识或思想是世界的第一性质,而可感知的物质世界是从属的、第二性的。唯心主义的概念形成于十八世纪,但其鼻祖则是诞生于公元前400多年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用一个著名的“洞穴理论”来形象地解释自己的理念:在人可以感知的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真实世界,人在可感知的世界里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真实世界所投射的影像;透过感知和思维能力,人类得以在感知的世界和理念(精神)世界中进行调解。

然后是德国唯心主义。前面所讲的是广义上的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作为一个时期或思潮的名称主要是指“德国唯心主义”,于十八世纪晚期至十九世纪早期产生。主要有两派思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没有与思维无关的真正现实;后者认为,有一个独立于思考的自我之外的现实世界的存在。
而黑格尔则是集大成者,他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称为“绝对”精神(absolute ),从逻辑上消除了主客观的对立(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消除了矛盾”),以辩证法论证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正题—反题—合题”)。我在别处看到一个简单的解释,就好比母鸡(正题)下了一只蛋(反题),母鸡正纳闷为什么这东西和自己不一样,小鸡(合题)破壳而出。 合题把正反两个阶段的某些特点或积极因素在新的或更高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是一种否定之否定(扬弃),也是世界发展的过程。
看完了墙上的介绍,游客可以在屋子里的沙发上坐着休息休息。沙发前摆放着三个小茶几,各自放着一摞德、英、中文的题板,题板的一面写着某个哲学名词,另一面是相关的解释。比如何为“真理”等等。我逐一看了遍,依旧感觉有些晦涩。
当然,黑格尔的思想远比博物馆里介绍的要广博、深奥得多,他对后世的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趟旅程让我得以走近一位哲学家的生活,一窥其思想。我想哲学家就是一群试图解释世界基本法则的人,他们长于思考,有着许多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同时也是过着普通生活的普通人,正如千千万万的人一样。

香草山上的鹿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选择——那不勒斯行纪 (2人喜欢)
- 赛博朋克or明日黄花 (3人喜欢)
- 德国人的晚年生活 (10人喜欢)
- 扫地机器人
- 人生可以没有目标吗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