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a的最后一夜:嗰晚真系好大雨
查看自己写的日记,上一次看mla现场已经是2018年前的时候了。
那时候在九展,也是全站位,感觉和现在的live house差不多,
不算太早进场,但是场地小,也看得很清楚,
当时歌单也满意得不得了。他们会说他们怕做不下去,创作哪首歌的契机灵感是什么。
后来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
上年恢复的时候又错过了开票的时间,后面想买也买不到了。
所以今年7月看到通知的时候已经兴冲冲的下单买了票,
出发前还想好文案:你们的mla博主要回来啦!
周四看到香港台风的消息,也想不会到周末台风都还没走吧……
但现实就是这样应验墨菲定律。
周六早上刷到周五首场已经大型掉粉现场,喊着林鹏退票的。
周六中午到达,逛到下午都没有雨或者只有很小雨,但是下午看完《破地狱》再乘坐地铁到柯士甸出站的时候,那倾盆的大雨下得我心碎……转乘公交,到达场地,一看是草地更绝望了……
出post说8:15准时开show,实事到8:30的时候入场的人数还不到一半……
后面8:37终于说唱住等,但唱了不到一首半的歌,就电掣跳闸了,还跳了3次……
歌单没有几首是心水的……
以上这些,其实都可以包容的,明白他们就是很i的地下乐队,之前一直在室内的场地,后面场地不能继续用了,也想着20周年,想搞得盛大一些,但想不到搞砸了。搞砸了也没有完备的应急预案,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真正体验感差的原因是……
含du量太高
虽然这是很符合他们的定位的受众,但现场接触到,生理和心理都感到不适。
例如开场前
前排的人打着伞确实的影响观感,后排的人大喊“收遮”也是无可厚非,但有的人偏要用蹩脚的普通话喊,语气还带着歧视。他们会嘲笑内地粉丝说“雨衣”,嘲笑他们“牛头角青年”的“头”字不是繁体字…
而他们,甚至连粤语都不会几句,甚至拉着行李箱(应该是航班火车延误导致没有放下行李就赶来了),他们淋着雨,踏着泥泞的草地,去支持一队全部都是粤语歌的小众乐队,不正是因为爱吗?相信他们当中很多,跟我一样,是早年的豆瓣文艺青年,喜欢他们身为草根的浪漫,也理解他们散步的反叛。但既然你们喜欢郊野,不喜欢派对。那郊野上为什么不能一视同仁?
另外,可能年纪大了,他们听到种子、烟雾的狂野,也让我不能理解。
他们的歌还是会听,现场的话,不一定去了。
嗰晚真系好大雨,应该也是我M记的最后一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