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法国文学史》20C (二)
20世纪20年代:无忧无虑的“疯狂年代”:北美地区当时有咆哮的二十年代的说法,Roaring Twenties,“历史上最多彩的年代”,美国士兵从欧战前线归国,爵士乐等新艺术诞生,崭新而自信的女性面孔出现,大量新发明,工业化浪潮,消费旺盛,经济危机后结束。
欧洲在20年代后半期经济高速发展,进入“黄金20年代”,法国和加拿大也称为“疯狂年月”(Annees folles)。精髓可以被描述为现代主义和反传统精神的某种不协调结合。民间的现代主义思潮扩散,实用主义原则兴起,娱乐方式蓬勃发展,也被称为“爵士乐时代”。
文学作品开始政治化
“西方危机”:激进、冒险的政治解决方式被追捧,民主议会制度被质疑,意大利墨索里尼上台。
Q:什么叫“资产阶级的堕落”??淫乱、贪婪、欺诈、掠夺、利己主义。
(《娜娜》是法国著名自然主义作家爱弥尔·左拉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长篇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中的第九部。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了揭露第二帝国时期资产阶级腐化堕落生活的经典之作。——Internet article)
街头小说家,民众主义,远离“高等住宅区”
塞利纳的颠覆性创造力:路易·费迪南·徳图什,又名塞利纳(1894-1961.),以长篇小说《长夜行》(1932年)进入文坛。
内容(内核):塞利纳在书中借主人公巴达谬介绍一个“反社会”,其中人人都剥削、虐待、践踏或谋杀他人。世界变成一大团“狼藉之地”、一个“令人作呕的诊所”。残酷的现实简化为某些现象(肉体、姿势、态度、叫喊、暴力)。其余的(讨论、理想、爱情等)全是骗局。存在主义也再次提及这一观点,尤其是在萨特的《恶心》中。
风格、笔法、特色:为了体现该计划,塞利纳采用受口语启发的写作风格,希望激发情感,建立在某种悖行于文化规则和文学中正确用法的“违反”基础之上。这种颠覆式写作方式营造了一种冲击感,却符合主题:适用于描绘污秽现实的是粗暴语言。塞利纳深知优美的话语将掩盖或洗刷世界的残忍,而所有的抒情均为谎言。相反,当我们触及最为生硬的现实(如死亡)时,便觉得词穷墨尽,其辞含糊。
(说实话读中文版时,总感觉这种粗暴语言的风格被弱化了,法语原版里可能提现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