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格扎维埃·达尔科 :《法国文学史》20C部分笔记(一)
这本2013年的书的腰封写的是:法兰西学术院院士写给普通读者的法国文学入门指南。全景式图谱导览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法国文学。
一些值得关注的作家:
1、保守主义者与怀旧主义者:保罗·布尔热(1852-1935):认为信仰的缺失导致眼下的时代陷入不安与解体之中,因而他为维护教会而积极斗争。小说《阶段》、《流亡贵族》、《中年的魔鬼》,这些小说均表达出失去价值观的一代人所拥有的缺陷和不幸。(“世俗化时代的另一面”)
(包含跨时空的议题:信仰(宗教或政治理论)解体的转型时代的反思;世俗化、“启蒙运动”冲击下的社会与思想)
2、皮埃尔·洛蒂(1850-1923),作品极具个性,这位海军官员游历过世界各地,将自己对现代社会的恐惧转化为向异域之地的逃奔,其多数小说均以遥远他乡(土耳其、非洲、远东)为背景。他创作的《在北京最后的日子》(1902)等惊世之作均附有忧郁和神秘色彩。
——P431。
(小说可能有独特的历史学史料价值,外人的眼光)
3、夏尔·佩吉(1873-1914):诗人,一位爱说教的强硬派,是一个恼恨平庸的斗士,他孜孜以求的或许是可以满怀热情地参与斗争。因而,他先后成为德雷福斯派、民族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异端的社会主义者、反教权者和天主教积极分子。他抗议一切懒散思想,批判不公,不断发表谏言于其《半月丛刊》中,诗歌主要以东征军为主题。诗歌手法仿佛是具有魔力的咒语,激发热情,欢庆所有给予人们希望和信心的事物。
出身贫寒。重返根源、重返神圣、厌恶金钱与傲慢的理性主义,希望歌咏故乡。信教者的笃信,简朴而固执的热忱。
(这性格(风格)极像我一个朋友)
——p437
4、保罗·克洛岱尔(1868-1955):诗歌和戏剧。戏剧中的人物呈现双重性,一面具有世俗化性格(野心勃勃、自私自利、物质主义、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具有“神性”无意之中超越世俗,达到神圣境界。其笔下性格分裂的人物因自身互为矛盾的双重性而显得更富有活力,成为人类处境悲惨一面的代表。《正午的分界》(1905)、《向圣母报信》(1912)、《人质》(1910)、《缎子鞋》(1943)
(矛盾的双重性的人物,可参考)
——————————————————————————-——————
现代艺术的真正宣言——《新思想》是阿波利奈尔晚年时一次演讲的题目。实际上,它是指一种思想状态,希望革新一切,而且包含立体主义与当时的文学潮流。艺术家感到自己主要沉迷于现代性:他们从中汲取新的题材,如城市、电力、飞机、埃菲尔铁塔等。
5、卧铺公民、火车感觉的诗歌:
瓦莱里·拉尔博(1881-1957):他乡文学潮流,周游世界的企业家。创作诗歌散文,由呈波浪起伏排列的诗组成,希望以此表达旅行者在火车上的感觉。1911出版小说《菲儿米娜·马尔克斯》名声大噪。《巴纳布特诗集》(1913-1928)是他的一部诗歌日记。
(下次坐火车卧铺两日行的时候可以念一下他的表达“乘火车感”的诗歌散文。)
6、安德烈·纪德(1869-1951):真诚造就体系
新个人主义寻求自我表达的方式,此种挑战的趋势在心理小说中,借口自传口吻表达。作家自我揭露,有时甚至带有傲慢或有失体统的态度;作家蔑视传统道德,要求从中解放出来。而正是在亲身经历中才能体验解放。作家在作品中明言且评论这类选择和企图。因而,作家无视他人的羡慕和审查官的规定,运用以自我为中心的连贯表达方式,将自己的生活和作品混为一谈。
安德烈·纪德歌颂欲望、自由和“背井离乡”。《人间食粮》(1897年):讴歌这种对幸福的毫无禁忌的追求。《背德者》(1902年)捍卫了无拘无束享受肉欲的权利,甚至甘愿遗忘最为基本的利他主义。
因而“纪德主义”赞扬的是每日所经历或叙述的真诚和自由。然而,这种仅受极端自由主义冲动所引导的生活也具有局限性。《梵蒂冈的地窖》(1914年)“无目的行为”,无动机的谋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攻击殖民主义。1936年对苏联之旅感到失望。但继续活跃于反法西斯作家监督委员会。
纪德被视为一个道德败坏者和心术不正者。同性恋。
自我中心主义的写作。
确切的说,纪德所写作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小说,他更喜欢称之为“讽刺散文”,即以第一人称记述人的内心道德经历。或者采用日记的形式书写。《背德者》、《田园交响曲》、《日记》和忏悔书、《如果种子不死》等都包括日记。自我供认。
纪德一直思考如何减少文字的人工雕琢痕迹,而且他认为“一部小说就是一个定理”。《伪币制造者》(1925年)是纪德唯一“真正”的小说,然而,作者所塑造的却是一位难以创作出小说的作家。最终,该作品成为用以探索小说叙述问题和技巧的实验室。因而,纪德主义是一种文学视角,它认为虚构的目的并非是提供读者消遣娱乐或消疑释虑,而是使读者分享不安和参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