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实视角——一场“抽象人”与自己的对抗
在哲学和物理学这两门学科中,理想化的情况常常被用作思考的起点:物理学中,我们会设定“无摩擦”或“真空”之类的理想状态;哲学中则经常探讨诸如“完全公正的社会”或“绝对自由的意志”等形而上的问题。这种思考方式的优点在于,它帮助我们剥离复杂现象的细节,直击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人有天然的吸引力。然而,这种方式确实也为习惯于抽象分析的人(为简便起见,以下称为“抽象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一方面,这些“理想情况”在现实中往往无法实现,这导致抽象人在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时,通常感到现实不如理论清晰,从而产生无力感或沮丧情绪。另一方面,许多哲学和物理学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尤其是涉及形而上的思考时。这种无解的状态常让抽象人陷入反复而无结果的推演之中,导致挫败感,甚至引发焦虑或精神状态的疲惫和衰颓。
当抽象人意识到这种思维习惯的局限性后,可能会开始寻找某种平衡方法,并得出一个结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将“抽象而宏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与现实相关的应用问题”。这一思维模式其实是与抽象人自己的习惯完全相反的。出于对抽象概念的强烈执着,抽象人往往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运用这种方法,但该方法在理论上确实具备可行性,因此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入手。假设一个抽象人被分配了一项工作任务,这项任务对他个人而言毫无意义,既无法拓展他的能力,也无法为他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然而,这项任务又是他不得不完成的。面对这种情况,抽象人的思维习惯很快开始发挥作用。他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具体工作,而是由此联想到一个更宏大的问题:世界上存在大量类似的任务,这些任务毫无价值,却消耗着人类的时间和精力。最后,他形成一个结论——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它导致了精神状态的强烈不悦。这种认知令他感到极大的无力感和压抑,甚至陷入对人类劳动甚至生命意义的深刻怀疑之中。这是抽象人的一种典型的思维模式:将具体问题上升到无解的抽象层面,因而产生某种挫败和抑郁情绪。
相对而言,一种可能避免此类问题的方法是优先考虑当前具体问题的可解决性——具体问题通常是有解决方案的。以该例为例,如果抽象人能够暂时搁置抽象化的思考,直接着手解决眼前的任务,这无疑会对情绪更为有利。例如,他可以为任务制定一个具体的计划,并立即开始执行。随着任务的推进,他的心情很可能因此有所改善。最终,当任务顺利完成时,可以说,原本触发抽象人一系列思考的导火索已经完全被消除。抽象化思维带来的精神负担和不必要的消耗,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是可以避免的。
尽管抽象人能够通过思考而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他应该是没有能力真正采取这种对抗方式。尽管这种矛盾的处境带有些许滑稽色彩,但对于抽象人来说,这确实是一种难以改变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