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兼谈一点感概


谈论是非对修道没好处,除非参与管理为了护众,需要依照是非来处理问题。
否则是非分得再清楚、再正确,也都是轮回中事。
出世间的套路是:是非看得很清楚,但不摄入。
若有人找自己谈是非,能制止就制止,如果他是来找你发发牢骚,唯唯诺诺就好了,糊弄一下就行了。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是用来分别的、识别的,分别后就起贪瞋痴,
所以常说“依智不依识”,世间常说的依理智不依情绪,大概与这个类似。
若能解悟般若,便开发出了慧眼,那时的理智就更深入彻底了。
【感慨】
有关道德
——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昨天看到一本书中有这么一句“几千年来,社会道德都是引导人一定要行善。什么叫行善?其实都是优势群体的规定而已。”
这是什么知见?我未学佛前的知见。
居然出自一位上师,而且我一位师兄还拜他为师了,
我这位师兄还是名校的理工科博士。
我是通过我师兄才请到这本书的(有书号),
大概浏览了一下,发现虽然通篇讲佛法与科学,但时不时有惨毒,
初学者若看了,容易轻忽三宝、因果、道德。
很感慨:
~本人受益于密宗极多,对藏传佛教亦很尊重,属于见了喇嘛都会情不自禁,心生欢喜。
这位“上师”的言论,显然不是正统藏传佛教的知见。
~我师兄,那么有智慧的人,怎么会替这本书背书?拜这位上师?
回到开头有关道德的那句
几千年来的社会道德,主要以儒家为主,儒家所提倡的五伦五常( 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是圣人治世化人的善巧方便。
任何行为都会产生后果,有智者当然要谨言慎行,
而一切行为,皆起于人心,儒家所提倡的伦常是大圣人在洞察宇宙真理的
基础上为安世人而言说的,顺此道,自然得善果,不顺此道,自然感苦果。
近代哲学家汤恩比先生亦盛赞儒家,称儒家与大乘佛法是解救当今社会危机的良药。
接受现代教育的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受西方崇尚个体自由等言论的影响,进而
否定道德,认为道德是束缚,并片面的认为伦理道德、宗教是统治者为愚民而施设的,这点末学深有体会,因为自己过去就是这样认为的。
我师兄虽然学历高,有智慧,但大概是对儒家了解的少,故而出了纰漏。
而末学虽然一个普通人,能了解,主要是因为熏习了儒家的文化,对儒家有一定了解。
说来惭愧,我一个和尚,佛经还研究不过来,怎么还学起儒家了?
主要是因为,我近几年专研净土,那么自然要读净土宗十三代祖师的著作,
而这些祖师,由于时代的原因,很多都是深通儒家,所以末学虽然没有专门学习
儒家,跟他们熏着也沾上光了。
特别是学习《印光法师文钞》《云栖法汇》
《历史感应统纪》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765452/
除佛法外,对儒家获益良多。
所谓“站在了巨人肩膀上”(祖师只能顶礼,不能站肩膀)
感慨感慨,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连我师兄那样的人都中招了,仁者还是多祈求三宝,
同时多看古德著作比较安全!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