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 逝者越千年(胆小勿入!)
2024年10月,新疆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一、博物馆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路,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分为 三层,共有14 个展厅,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文物和标本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机构。 1959年,博物馆正式成立;1959年,老一代革命家朱德委员长来新疆视察工作时题写馆名;1962年,迁至现址,改为博物馆并对外开放;2005年,新馆建成。 2023年,由国家博物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设立的 “国博厅” 揭牌,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在新疆设立的 “国博厅”。同年 7 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故宫厅” 揭牌,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在院外常设举办精品展览的专业展厅。






二、基本展陈《逝者越千年》——新疆古代干尸陈列

(一)前言 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尤其是干尸,蕴含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一哈密盆地,古代墓葬中的遗物在干燥、盐碱的埋葬环境中千年不腐,古尸的骨骼、皮肤及毛发等保存至今,使这里成为世界上千尸保留最多的地区之一。 这里因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较好地保存了古代亚欧大陆居民迁徙往来、交融发展的历史轨迹。大量考古资料表明,这些不同的民族群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彼此联系、杂居、混融,不仅产生过新的民族,还创造了异彩缤纷的各种文化,为新疆的多民族居住、多种宗教并存、文化一体多元奠定了基础。 世界古尸类型分布简表

新疆主要出土古尸墓葬形制图表

(二)黄沙珍藏的无声挽歌——塔里木盆地先民的生死求索 塔里木盆地是新疆古尸分布最广的地区。早在20世纪初,中外考古学者就曾在这里发现了古尸。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古墓沟、铁板河、小河、扎滚鲁克等墓地进行多次发掘,墓葬的时间跨度达 2600 年左右。塔里木盆地出土的古尸蕴含着不同的历史信息。出土的小麦、粟等农作物、牛羊等牲畜皮、骨及木器、铜器、毛织物、草编器、角器、骨器、玉石珠饰等手工制品,展现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及原始崇拜等状态。 1、追寻罗布泊生灵 古墓沟、铁板河和小河等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时间为距今3500-4000 年。墓葬地表环列七圈木桩,或棺前立有不同形制立木。葬具以船形棺为主,同时还发现了泥壳木棺等。古尸穿着的毡帽、毛织斗篷、腰衣、皮靴及伴出的皮革、木器、毛织物和草编器等反映了当时纺织、木器制作和草编织技艺。小麦的发现,表明罗布泊地区是我国目前出现小麦实物最早的区域。出土的铜片是目前新疆考古发现最早的铜器。专家从遗物中提炼并鉴定出的奶酪和牛胶,则把我国利用奶制品和动物胶的历史追溯到距今3500年。棺前立木及丧葬习俗充分反映了当时居民对丰产丰育的崇拜。 罗布泊史前墓葬分布图

寻迹罗布泊

木雕人像,距今3800年,古墓沟墓地出土

石核、刮削器,距今4000-5000年,罗布淖尔石器点采集

动物耳尖、筋绳段,距今3000年,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

草编篓,距今3800年,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

玉珠、白珠串、钻孔贝饰,距今3000年/4000年,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

粗毛线项链,距今3800年,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

石纺轮,汉晋(公元前220-420年),若羌县小河墓地采集

料珠、锥形角器,汉晋(公元前220-420年),若羌县小河墓地采集

铜环、铜剑格,汉晋(公元前220-420年),若羌县小河墓地采集

铁板河墓地出土1具中年女性干尸,即著名的“楼兰美女”。她头戴插有羽饰的毡帽,外裹毛织斗篷,足穿经过修补的短腰皮鞋。此外,还有草编篓、草把和木器等。铁板河的年代为距今3800年左右。 专家在对铁板河女尸进行人类学测量与解剖分析后、发现她保存十分完好、皮肤光滑干硬,毛发间藏有大量虱卵及头虱。胸腹腔内的器官基本正常,但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变薄。她的肺部除了炭尘外,还有含硅粉尘、反映了当时罗布泊的沙漠气候环境。 铁板河女尸,楼兰美女
古墓沟墓地的墓葬从地表特征、葬俗和出土物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地表有形若太阳图案的七环列木圈,且圈外还有呈散射状四向展开的列木,木质葬具已朽烂,死者均为男性,这类基葬共见6座。另一种是棺木的前后两端各有一根立木,葬具是船形棺这类墓葬共见 36 座。墓葬中除了头戴毡帽、身披毛织斗蓬和脚穿皮鞋的干尸外,还随葬有毛织物、草编器、石器、木器、小件铜饰物、骨石珠饰麻黄枝、小麦粒和奶酪等。古墓沟的年代为距今3800年甚至更早。 古墓沟出土女尸有“楼兰美少女”之称,头戴毡帽,发直而色黄,外裹毛织斗蓬,足穿皮鞋。头部左侧放有草编篓,胸前有以斗蓬扎好的麻黄。 古墓沟出土女尸

小河墓地200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孔雀河南岸的荒漠中,是塔里木盆地年代最早的史前文明遗存。墓地分南、北两个区域,墓葬数层上下叠压,约有墓葬300 多座。小河墓地规模宏大,保存较好,是研究楼兰地区青铜时代区域文化的重要资料。 小河墓地


古墓沟幼儿干尸,1979年在罗市古墓沟墓地出土,距今3800年左右,从头到脚裹有毛毯,仅露出面部。 古墓沟幼儿干尸

毛织斗篷,距今3800年,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

牛头,距今3800年,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

2、探究且末人之美 扎滚鲁克墓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且末县扎滚鲁克村,年代为距今1400-2800 年。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墓、竖穴土坑棚架墓、洞室墓等。葬式以仰上身屈下肢为主,流行单人葬、合葬、丛葬等。古尸有生前刺青和死后绘面的现象。此外,还出土有毛织物、木器、皮制品、陶器、食品和骨角器等。帽、袍、短上衣、连裆裤、裙、靴等毛织物反映了当时居民较成熟的服装文化,色彩鲜艳的图案表明人们掌握了较高的纺织染织技术。木器有箜篌、梳子、纺轮、腰牌、木桶和木盒等,其中以箜篌的制作工艺尤为精巧。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来看,这不仅再现了当时且末居民地域文化的特征,还反映了它与内地、北方草原和西亚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 扎滚鲁克墓地的墓葬形制简表

且末男尸

且末女尸

芦苇束杆,距今约2800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

单耳带流陶罐,距今约2800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

单耳角罐,距今约2800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

菊花面饼,汉晋(公元前220-420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

麻花,汉晋(公元前220-420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

角勺,距今约2800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



纺轮,又称“纺专”“博”和“瓦”等,由中间有孔的轮和插在孔中的木杆组成,是多用于将动物毛、蚕丝和植物等纤维拈合成纱线的纺纱工具。距今约7300年的河北磁山遗址发现了目前中国考古出土最早的纺轮。新疆焉不拉克、扎滚鲁克、香宝宝、察吾呼、山普拉等墓葬都发现有纺轮,质地有石、陶、骨、木、泥和铜琴。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纺轮类型多样,以木质为主,是当时居民织造纱织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棕色编织网帽,距今约2800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

原白色褐,距今约2800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

绣鱼纹毛织物,距今约2800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

珠饰是先民把玉石、兽骨等经过切制、磨平、打孔、穿绳等制成项链、手链和足链,戴在颈、手、脚等部位以为装饰,是女子装扮自我的饰品之一。 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珠饰种类繁多,色彩多样,有绿松石珠、铜珠、骨珠、玛瑙珠和玻璃珠等,再现了当时居民的审美观。

扎滚鲁克墓地的木梳类型简表

角梳,距今约2800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

圆形皮奁,汉晋(公元前220-420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

木花押、角扣、骨珠、骨针,距今约2800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

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木腰牌

箜篌,译为"空侯”“坎侯”等,是一种由共鸣音箱、琴颈、琴杆和等骋组成的独鸣乐器。箜篌发源于西亚的两河流域,从中亚经新疆东传到中国。《隋书·音乐志》:“今曲颈琵琶、坚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从新疆发现的乐器实物、雕塑和石窟壁画来看,箜篌主要为竖箜篌和弓形箜篌等。目前新疆境内发现箜篌这一木质乐器的墓葬有扎滚鲁克墓地、洋海基地、吉尔赞喀勒墓地和山普拉墓地四处。其中,扎滚鲁克和洋海两处墓地发现的箜篌是目前新疆发现年代最早的箜篌实物。 箜篌(复制品),距今约2800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

(二)绿洲埋葬的千古英灵——吐哈盆地先民的历史重现 吐鲁番——哈密盆地是新疆古尸出土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20 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区域的哈密五堡等墓地和吐鲁番的洋海、苏贝希和阿斯塔那等墓地进行了数十次发掘,这些墓地的年代从距今3200年的史前时期至唐代,时间跨度约为1700年。出土的古尸各具特点,随葬遗物有木器、骨器、陶器和铜器等生活用品,种类多样的食品,各种质地的纺织品和内容丰富的文书等,反映出吐哈盆地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思想观念和信仰。 吐鲁番遗址与墓葬分布示意图

吐鲁番盆地古尸概况

1、哈密五堡寻迹 五堡墓地,位于哈密盆地西缘的戈壁荒漠深处,年代距今约3200年。墓葬形制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以单或双人葬居多,还发现有丛葬,葬式均为侧身屈肢葬。出土毛织物有缂花毛布套裤、彩色斜纹毛布长袍和彩色毛布等,纹样有条纹、方格纹和三角纹等,表明了毛织业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木器有无辐木车轮、木陀螺、木桶和木勺等。出土的大麦穗、糜谷饼等反映了当地居民以耐旱作物为主食。这些遗物的出土表明五堡居民过着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和狩猎的生活。 五堡古尸

双耳彩陶罐,距今约3500年,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

彩陶壶(复制品),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

带柄木勺等,距今约3200年,哈密五堡墓地出土

五堡墓地出土的各类纺织品


毡帽(复制品),哈密五堡墓地出土

彩毡,青铜时期,哈密五堡墓地出土

五堡墓地出土各类铜饰

铜挂饰(1套),距今约3200年,哈密五堡墓地出土

铜刀、锥、鞘(3件),距今约3200年,哈密五堡墓地出土

食品一组(复制品)、铜铃(2件),距今约年,哈密五堡墓地出土

2、姑师人的家园——苏贝希墓地 苏贝希墓地,位于吐鲁番盆地吐峪沟西侧、面临断崖的台地上,距今约2500年。地表有石堆或石围标志,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偏洞(室)墓,有双人葬和单人葬,多为仰身直肢,出土有较多彩陶,有壶和杯等,皮制品有皮靴、皮囊和皮符等,伴有面条、面饼和肉粥等种类较多的食品。其中“苏贝希文化”中的陶器,主要为大量的夹砂红陶和一定数量的红衣黑彩陶器。 苏贝希墓地出土古尸概况(以1、3号墓地为例)

苏贝希3号墓地男、女古尸

新疆出土古尸颅骨穿孔现象

新疆出土古尸手部刺青及线描图

苏贝希墓地出土各类食物、陶器及线描图


3、姑师人的家园——洋海墓地 洋海墓地,位于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西北、火焰山南麓的戈壁沙漠地带,总面积约为5.4万平方米,时间跨度从史前时期延续到晋唐,是吐鲁番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墓地之一。这里曾是古代姑师人(后改称车师)生活的地方,主要以吐鲁番盆地的车师前王国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车师后国、车师都尉国、车师后城长国。出土文物非常丰富,主要以陶器和木器为主,其次是皮具、毛纺织物、铜器、狩猎工具、骨角器及铁器等生活用品也出土了较多的人和动植物标本,反映当时的民族、宗教、政治文化及民间交易、生活习俗等,为古代新疆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 洋海墓地墓葬形制图表

鄯善洋海墓地 21 号墓葬出土男尸,为 40 岁左右的男性。它头戴羊皮帽,额头上系彩色毛编织带,在编织带上缀有成组的海贝。左耳戴铜耳环,右耳戴金耳环,两件大小一样。颈部戴一串玛瑙、绿松石珠项链。内穿翻领毛织衣,外穿皮制大衣。左手腕套红色皮射鞲,上面缀一排三枚铜扣。脚穿皮靴,靴面上缀铜扣,靴帮上捆绑毛编织带,上系铜铃。该男子右手握缠裹了铜片的木鞭,左手怀抱铜斧。手臂旁放置一件木钵,腰间挂两个皮袋,分别装有铜刀和铜锥。头部木棍上挂一副皮辔头,其上串满环状、贝状铜扣和铜片,并带着木马镳。无论是他的着装,还是埋葬方式和陪葬品都与其他墓葬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他很可能是身份神秘和地位崇高的巫师。 巫师施行巫术的过程往往有一整套仪式,包括使用法器、念诵咒语、唱歌、舞蹈等,可以说巫师实施巫术是最早的人类表现乐舞艺术的形式之一。 洋海巫师

箜篌是一种古代弹拔乐器,源于中亚,自印度传入,经新传入中原地区。盛行于汉唐时代。这是在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葬出土的木质箜篌,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为世界最早年代的出土拨弦古乐器。出土的这个箜篌为胡杨木质,由音箱、颈、杆组成。由于它有弦数组,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在独奏或伴奏方面,都较其他乐器理想。 洋海墓地出土箜篌

洋海墓地出土陶器纹饰

4、晋风唐俗育英杰——阿斯塔那墓地 阿斯塔那墓地,是晋至唐时斯高昌居民的公共墓地,距今1200-1700年,地表为戈壁沙砾石,有覆斗形封土,墓葬形制以斜坡墓道洞室墓为主,也有坚穴墓道偏室墓。唐代西州时期的墓葬,有天井、甬道,并开凿耳室,内置角塑,其葬俗与中原一致,流行夫妻合葬。出土和随葬品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有文书、丝毛棉麻织物、泥木俑、陶器、绢画等。反映了当地的典章制度和当时居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状态。 阿斯塔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汉文文书,内容非常丰富。文书大多有年号,时代从西晋时期至唐代,前后约500年。文书除一部分以文书的形式直接随葬(如衣物疏、契约、告身等等),其余大部分被剪成死者穿戴的鞋靴、冠帽、腰带和枕褥的构件。文书反映了吐鲁番高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张雄(公元583年至633年),字太欢,祖籍河南南阳白水,高昌麴氏王朝时期任左卫大将军兼司兵部要职。 张雄干尸

阿斯塔那墓地出土泥质镇墓兽形制与线描图

彩绘人首镇墓兽,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

阿斯塔那出土文书分类表

《论语郑氏注》残页图

阿斯塔那出土纺织品

彩绘小鬼木俑,唐代(公元618-907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

彩绘骑马俑,唐代(公元618-907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

- TheEnd-
-
蝈蝈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13 1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