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风格的考研案例,贾科长再合适不过
继续做考研模拟题的案例话题,近期会推一轮,涉及到电影视听语言、剧作、导演风格、电影音乐、电影色彩、综艺节目、电视剧研究、纪录片……
你有啥建议的,欢迎留言。
回归正题,今天要聊的是导演风格,我要推荐贾樟柯,先帮大家复习一遍,在《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这本书中,作者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对电影艺术的形式与风格是怎么定义的?
停,停,停,你回忆一下,你还记得么?特别是你考的学校拿这本书作为参考书目的,你记得么?
追根溯源,我们整理这对学术伉俪讲述电影艺术的形式包括哪些内容。

形式即系统:
在书中,他们认为电影的形式是一个系统,每一部电影都有其整体性的组织架构可被看作一种形式系统。电影中各个元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电影的整体形式。例如,电影中的情节发展、角色塑造、场景设置等元素,通过一定的逻辑和结构组织在一起,形成了电影的叙事形式。
叙事性形式:
叙事是电影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探讨了叙事结构的原则,包括情节与故事的区别、因果关系、时间和空间的处理等。比如在分析《公民凯恩》这部电影时,详细解读了其叙事形式上的特点,如独特的故事讲述方式、非线性的时间结构等,以此说明叙事形式对电影意义表达的重要性。
【当然初登场浅薄又自大的老师虽然不太同意这种泛形式化,但是特别尊重这种观点】
非叙事性形式:
除了叙事性的内容,电影中还存在非叙事性的形式元素,如画面的构图、色彩、光影,以及声音的运用等。这些元素不直接推动故事的发展,但能够增强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为电影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风格。
2. 电影艺术的风格:
风格是一种形式系统的表现:
风格与电影的形式系统紧密相关,是电影创作者在运用各种电影技巧和元素时所呈现出的独特方式和特点。风格不是孤立的,而是体现在电影的摄影、剪辑、场面调度、声音等各个方面。例如,初登场今天要讲的贾樟柯,他在拍摄电影时,对于镜头的运用、画面的构图、演员的表演指导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些风格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贾樟柯电影的整体风格。

集体风格:
大卫波德维尔还在书中还提到了“集体风格”的概念,即一些导演的作品中共同出现的技巧和风格特点,这可能与导演所处的时代、地域、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比如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中的导演们,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传统叙事方式的突破等。
风格的功能和意义:
风格具有多种功能和意义,它不仅能够塑造电影的意义,还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例如,贾樟柯通过独特的摄影风格和,可以增强电影的视觉冲击力和节奏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下面说回最合适作为考研案例的贾樟柯,个人简历你们去百度百科就可以了,当然不是适用于每个人,因为确实贾科长的作品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得下去,刚好今年可以看看新的这部《风流一代》,有点杂烩的意思,特别适合考研的同学们,相当于贾科长带领大家梳理了一遍他的电影。

下面我来做一个粗暴的汇总,不同意的以你说的为准。
1. 主题与视角:
底层人物的塑造:贾樟柯始终将镜头对准社会底层群体,如小偷、三陪小姐、无业青年、民工、下岗工人等。他以这些小人物的生活经历、情感纠葛和生存困境为切入点,展现出社会转型期普通人的挣扎与无奈,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底层人民的酸甜苦辣。
这种对底层人物的关注,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精神,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例如《小武》中的小武,是一个小偷,他在社会的边缘游走,既有着自己的情感和尊严,又不断地被社会所排斥。

社会变迁的记录:他的电影常常以特定的地域和时代为背景,反映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通过对城市的发展、乡村的衰落、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等方面的描绘,揭示出社会变革对普通人的影响。比如《山河故人》,影片通过讲述汾阳姑娘沈涛一家三代从1999年到2025年的情感和时代变化,展现了中国社会在近30年里的快速发展和变迁。

2. 叙事手法:
纪实风格:贾樟柯深受巴赞“真实美学”的影响,他的电影力求呈现日常生活的状态,不刻意追求戏剧化的情节和冲突。影片中大量运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让影像不受人为干预地拍摄,使观众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原貌。例如在《三峡好人》中,对三峡拆迁场景的真实记录,以及对普通人物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都展现了这种纪实风格。

弱化情节:他的电影叙事节奏较为缓慢,情节发展不像商业电影那样紧凑和跌宕起伏,而是更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和生活细节的刻画。故事往往没有强烈的起承转合,而是以一种平淡、自然的方式展开,让观众在看似琐碎的情节中体会到生活的真实质感。

开放式结局:贾樟柯的电影结尾通常是开放式的,不明确交代主人公的未来命运,而是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间。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也更贴近生活的真实状态,让观众能够对影片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比如《三峡好人》的结尾,在废墟之上,一边是工人继续拆迁,一边是一个拿着横杆的人在两座废墟之间的高空中走钢索,而主角们的前途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3. 镜头语言:
长镜头的运用:长镜头是贾樟柯电影的重要标志之一。他的长镜头持续时间长,相机运动平稳,有助于创造一种冷静和克制的视觉体验,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专注于情节和角色。这种长镜头的运用,不仅能够展现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还能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基调。例如在《站台》中,有很多长镜头展现了人物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迷茫和无奈。

静态镜头与“留白”:贾樟柯的电影中常常出现静态镜头,他不急于切换镜头或改变镜头角度,而是让观众有时间沉浸在场景之中,感受到时间的缓慢流逝。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给予了观众思考和联想的空间,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情感和影片的主题。

细节刻画:贾樟柯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如人物的动作、表情、物品等,通过这些细节来营造细微的情感关系,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这些细节不仅能够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够反映出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文化背景。

4. 声音元素:
方言的运用:贾樟柯的电影中经常使用方言,这不仅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和地域特色,还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承载着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情感认同,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影片所反映的地域文化。
浅醉一生,叶蒨文

环境音效的突出:他注重对环境音效的运用,如城市的嘈杂声、自然的声音等,这些声音元素与画面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氛围,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环境音效的突出也能够增强影片的表现力,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情感状态。

5. 科长的美学风格:
诗意现实主义(非背诵的那个名词解释):贾樟柯的电影在呈现现实生活的残酷和无奈的同时,也蕴含着一种诗意。他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和温暖,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视角,使观众在感受到生活的艰辛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这种现实主义与诗意的融合,使他的电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空间的独特呈现(焕发新的光彩):贾樟柯对空间的运用非常独特,他常常将城市边缘地区的景观,如老旧的建筑、工业区、荒废的农村等作为影片的背景,通过对这些空间的描绘,传达出对这些地方的珍视和关怀。同时,空间的变化也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影片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完】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NeedsBasedService) 跟着专业老师一起提升&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