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行歌曲写作的一些想法
关于流行歌曲写作的一些想法
看窦靖童和 HOPICO 的对谈,她说写流行歌让她觉得“有一些恐惧” 【对话窦靖童!写流行歌我很“痛苦”?丨HOPICO-哔哩哔哩】 https://b23.tv/0eQtXTR
于是我联想到前几天看到友邻发的一条微博,“什么东西让你有压力,你就能在什么里面得到好处。”

我认为窦靖童从之前偏独立风格,全英文的歌曲写作,转向更流行化的,中文歌曲写作,这个创作方向更进一步的尝试对她来说是好的。流行歌曲通常都需要有一个意象,然后通过歌词强化和体现这个意象,使歌曲言之有物(也就是所谓的 make sense )。
意象可以让歌曲更生动,使听众更容易进入这首歌,产生共鸣。在这里拿我喜欢的三位歌手举例:后弦的《单车恋人》《娃娃脸》弦子的《醉清风》杨丞琳的《左边》《雨爱》《仰望》(写完才发现这三位歌手中有两位来自广西,而杨丞琳的祖籍是广西合浦)
这些华语流行热门歌曲都是比较普遍又典型的例子,每首歌都有一个具体的意象,通过这个意象进行表达。 然后流行歌曲其实和古典音乐和爵士乐也有共同点,就是秩序,流行歌曲有自己的写作结构,主歌副歌,前副歌,桥,等等。桥也就是 bridge 有时可以是一段旋律写得更特别的人声唱段,有时可以是一段器乐,有时可以是一段特别设计的音效,如果是更以律动为中心的跳舞音乐的话,还会有 Build up 和 Breakdown.
流行歌曲写作也可以变得有趣起来,例如有些歌表面上听起来非常悦耳动听,但它的结构是可以不遵循传统的写作手法。例如,王菲的《天空》这首歌是没有副歌的,只有主歌一直循环,中段的电吉他是bridge. 又例如,Björk 的 《Hunter》这首歌,也没有副歌的,主歌是一段念咒旋律(想起友邻说的她的作曲是鬼画符美学)没有副歌,而是迎来一段石破天惊的bridge, 这段bridge 也很好展现了她的爆发力。
也并非所有歌曲都需要写 bridge, 有的歌曲本身主歌部分与副歌的衔接过渡已经十分流畅的情况下,可以不需要 bridge 了,bridge 还是根据歌曲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例如周华健的《明天我要嫁给你》顺口一提这首歌的吉他效果做得略迷幻,我第一次主动去听它和自己小时候被动听到完全两种感觉。
虽然上面用很多名曲举例讨论了流行歌曲在写作中对意象的运用手法和不同结构的歌曲带来的效果的不同,但是,并非只可以从高度流行化和通俗化的歌曲中学习,一些偏独立流行的歌曲写作也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比如我个人很喜欢的《蝴蝶》– 喜辰晨、老莫、张雄关 这首歌在意象的运用和表达方面是很有意思的一首佳作。
tlmgt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菊地成孔的乐队 SPANK HAPPY (12人喜欢)
- "幽灵公主"与 矶野宏夫 的森林联想 (76人喜欢)
- 宇多田光电台节目考古 Vol. 7-9 (19人喜欢)
- 宇多田光电台节目考古 Vol. 5 & 6 (18人喜欢)
- 宇多田光电台节目考古 Vol. 3 & 4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