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感1
帕拉斯玛在《肌肤之目》中说,建筑首先带给人的是它的空间氛围。“在有意识地进行细节观察之前,我们已经置身于建筑塑造的空间之中,感知着空间、地点和环境的氛围特征。”这句话几乎从建筑的角度清晰地开启了对“触感”的解释。
如果说视觉是一双手,将我们从建筑、空间、他人,以及任何可视的对象身边推开,让我们集中精力,眯着眼睛(或瞪大眼睛)去专注于用光线来看清楚细节,那么,“触感”首先是什么?我觉得答案就在于帕拉斯玛所说的“氛围”,或者说,“质感”,抑或是,用更加学术些的词语——“联觉”。“氛围”、“质感”、“联觉”,这些词语本身就在艰难地试图触摸一团尚未被词语清晰命名的感受。
下面或许是我们初次进入一个建筑的场景:我们走进陌异的空间之中,身体全部的体感都被调动取来,我们面对这栋建筑中可能出现的危险而警觉,双肩耸起,汗毛直立,脖颈和脚掌像是猫一样弓起来。不仅如此,我们左右转头,眼珠像是分列的卫兵一样,在眼眶中四处游弋,任何细小的风吹草动都会进入我们灵敏的耳朵。别忘了还有温度:一阵不合体感的冷风或是暖流会在我们握住门把手、推门进入的一刹那唤醒所有的鸡皮疙瘩。甚至在我们握住门把手的时候——就像是在和一个陌生的人握手——一种全所未有的触感就已经循着神经末梢带入大脑,手指和皮肤是最先触碰到建筑、也是最先触碰到他人身体的器官。现在,我们终于走进了这个全新的空间,现在我们四处打量它:天花板的高度或许会重新划定人们在房屋里转动眼球、昂起头颅的角度,墙壁上凸起的砖块、色彩和灰尘召唤着皮肤做出是否要去触摸它的决定,复杂的拐角、空旷的大厅或者镶嵌着镜子的门廊不断地诱惑、形塑、阻滞我们探索这个空间的欲望。我们开始回忆,是不是曾经到过类似的地方?见识过相近的风格?或是有一个很久之前见过面的朋友,他/她曾向你讲起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竟然和这栋建筑有着相似的质感?
没错,质感。——我们还能用什么词语、什么方式,来描述我们初次遭遇一个建筑、一个人、一个同样带有皮肤的身体?所有的感官都在这次初次遭遇中激活了,包括回忆和联想、期盼和灵光,一切在熟悉的环境中生锈的“感觉”都开始吱吱呀呀地运行,它们勤勤恳恳地工作,力图将所有切近周身的物质纳入到自己的触手之中。人与建筑(或人与人)初次相遇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进一步“触碰”这个场景:人成为了迅速生长的藤曼植物,他/她的一切感知都在惊人地生长,成为含羞草一般敏感的触手,或是云彩一样随风卷动的絮丝,他/她的触手释放出黏液,牢牢地固着在建筑的皮肤、器官和空腔之中,他的步伐、呼吸、目光、鼻嗅、听觉、皮肤、胸口,还有一切无法命名的机体,都在和这个陌生的身体拥抱。于是整个建筑都成为这株触手植物的巢穴,甚至触手本身包裹住了空间,建筑成为人体感觉的一个外在空腔,谁还能分得清是人身处于建筑之中、还是建筑处于身体之中?或者说,它们根本上就是一整个相邻、相连、相切的身体?这就是触感,这就是质感。触感并非某类总体感觉,或是某种生命功能,也不是某个器官,而是一种让生命与一切相连的潜能,一种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
我们有多少次因为习惯而未能好好触摸身边的物件、人体和空气?我们真的知道自己身上每一片皮肤的感觉吗?我们习惯于不触摸别人、也不触摸自己,我们常常拿眼睛看,却不用手指触摸。哪怕与他人面对面相遇,我们也只是露出眼睛打量别人,好像带着无形的口罩。目光是一双手,它顽固地将眼球从世界之中推开,我们只是看着,却丝毫不知道,对面的身体是什么感觉。21世纪的人类是手指最灵敏的世代,没有任何一代人会像如今的人们那样,可以如此迅速敏捷地操纵精细的键盘和易碎的屏幕。但是,在指尖与设备每日成千上万次的触碰当中,还有谁能够品味那种非同凡响的触感?触感是最容易在习惯中被消磨殆尽的感觉。思考触感,就是重新思考一种被遗忘的体验世界的方式,一种复活指尖感觉的方式。思考触感,就是让自己闭上眼睛、蒙住耳朵,伸手向前,胡乱挥舞,像是婴儿第一次行走,把手当作探测前路的拐杖和灯光,充满畏惧、慌张和好奇地拥抱世界,拥抱身体上即将出现的伤口和血液,拥抱必定会摔倒在大地上、但又总是挣扎着向天空爬起来的命运。
-
隽永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14 14:44:29
Ithak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偶遇《爱丽丝梦游仙境》 (4人喜欢)
- 呼兰河的结尾 (9人喜欢)
- 切线游戏 (8人喜欢)
- 失落与寻获 (10人喜欢)
- 微物之神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