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之辩:惠子的逻辑漏洞
今天聊聊“子非鱼”这个故事。全文如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出自《庄子·秋水》
翻译下来就是:庄周与惠施在濠水岸边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然自在呀,这是鱼的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是不是快乐);你也不是鱼,自然也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现在可以圆满定论了!”庄子说:“请追寻话题来源。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否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是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岸边知道的啊。”
看了很多翻译和解释,很多人说庄子在诡辩,玩文字游戏。这里主要是对“如安知鱼乐”里的“安”字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汝安知鱼乐”,你是如何知道鱼是快乐的呢,这里就变成了惠施默认庄子知道鱼快乐,所以庄子说你既然知道我知道鱼快乐,问我是如何知道的,那我就告诉你,我是在岸边的时候(看到鱼出游从容),就知道了。这里就是众多人指出的庄子玩文字游戏,诡辩的地方,也就是庄子逻辑辩论耍了花招,其实是没有辩倒惠施。
另外一种解释是:“汝安知鱼乐”,你怎么知道鱼就一定快乐呢?言外之意就是你不知道鱼是否快乐。这里,庄子说“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意思是说既然你知道我(不)知道而问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个括号(不)呢,这里惠施说庄子不知道鱼是否快乐,也就说明了惠施知道庄子不知道。既然惠施知道庄子不知道,就与前面惠施说的论点矛盾了,因为惠施在前面说了:“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知道,你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快乐。既然惠施不是庄子,却知道了庄子不知道(不知道的反面是知道,既然知道不知道,自然能够得出知道知道),那庄子不是鱼,自然可以知道鱼不快乐,知道鱼不快乐,也就意味着知道鱼快乐(参考a与非a关系)。
我觉得应该从第二种解释来看庄子,并不是在文字游戏上诡辩,而是在逻辑上,完胜惠施。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是我国古典哲学思辨的起源,里面包含了主客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思想。那么放到今天,庄子和施惠谁更有道理呢?我们的能够真实的认识他人、他物的感受吗?
首先,我们的认识都是主观的认识,客体都是通过我们的感官通道反应到我们的意识里的,因为感官通道(眼耳鼻舌身意等)的规定性,所以这些客观信息必然就扭曲成为了主观信息。一方面,主观就意味着不是精确对映,另一方面信息虽然是主观的,但却要与客观耦合,才能达成有效,比如我们感知到的颜色,只是光谱中一个范围内的波长。我们绝大多数都能感知红绿颜色,但也有一小部分色盲或者色弱的人感知不到或感知不清楚,而狗对颜色的感知仅仅只有黑白。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认识的客体信息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真实「波长」的反映),但却因为感官通道的一致性而达成一致有效性(我们都能辨识红绿颜色),因为感官通道的区别而达成区别(红绿色盲的颜色缺失,狗的黑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