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互鉴》:有一种被戏耍的感觉
《丹青互鉴》:有一种被戏耍的感觉
20241106
听了一个讲座,是故宫的研究员,讲了一段郎世宁和他徒弟的事情。讲座结束之后,有人过去问了一些问题,涉及到了郎世宁的绘画,比如沈博在展的两幅《竹阴西狑图》,一幅是沈阳故宫的,一幅是北京故宫的,老师明确的说北京故宫的那副是假的,这就有些让人费解了。我就说那不是故宫的藏品吗,老师不置可否的哼了一声。
随后我也问了一个问题,就是郎世宁是否画过猫,老师说没有记录说郎世宁画过,我说网上说有,并且还有一些论文在引用,老师同样不置可否的说了一句,现在的论文呀。
无论如何老师的资历和学识是必须要肯定的,在故宫做了一辈子,即将退休,我对老师的言行没有异议,只是有些事情实在是无法理解,当然这些都与老师无关,而是如今的这个世道,以及个人对这个世道里的认知和态度。
关于郎世宁与猫的事情,老师的回答是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答复,说明我的思考是对的,而对于故宫版《竹阴西狑图》说法和态度让我有些震惊。
记得郎世宁画展开展的时候,两幅《竹阴西狑图》同台、同窗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噱头,而对于这两幅画作的评说,更是让人惊奇。
关于这两幅画,当时的报道就很有些味道。有一篇报道就引用了沈阳故宫博物院展示交流部部长付博介绍,说当时在清宫绘画,郎世宁在作画前需要绘制稿本,待皇帝批准后再“照样准画”,“故宫博物院的《竹荫西狑图》就是稿本,而沈阳故宫院藏的《竹荫西狑图》是皇帝批准后郎世宁完成的成品,这幅画最后由雍正皇帝赐给怡亲王,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十三爷胤祥。”这个也就是所谓的“稿本说”。
也就是在当天的展览中,还遇到了一位应该是业内人士的参观者,他则说北京的那副是假的,伪作。后来还看到了他的视频,专门就北京版的《竹阴西狑图》考证,从绘画手法、以及钤印等几个方面,详细的阐述了他的看法和观点,有理有据,让人不得不信。
相比之下,一真一假两种观点,一个源自于来自于官方,沈阳故宫博物院,一个来自于民间,不知道他的具体出处,就有一种相互对峙的感觉,两方的观点鲜明,对立明显,不知道该如何选边,如何站队。
实际上,对于吃瓜群众而言,所有这些本没有什么,因为有些太遥远,不论是专业,还是八卦,但是总还是可以有一些观点和认知的,至少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也就是说,即便是看客,也要看的有道理,有逻辑,有确定,不能模糊,然而实际的情况却不是,这就有些麻烦了。如果仅仅是如此,如果这些不确定、争议就是一种事实,也还没有什么,让人不解的是,这件事儿本身就没有争议,只是在某一个层次,或某一个阶层,有这样一直存在吧了,而在另外的一个层次或阶层,本来就不是什么问题,而且已经早有定论。更让人不解的是,明明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但是却没有人去说这件事。
一方面或许这件事本身就不值得去说,好比秃子头上的虱子;另一方面或许这件事本身就是在某一个层次中的共识,或者是常识,本来就不值得一提。而又恰恰是这样原本在圈子里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却被人拿到了圈子外面,当做噱头来宣传、操作,是不是就有一种被戏耍、被愚弄的感觉,而还真的有一些人为此费神、费力,琢磨、思考、研究、争执,是不是有些可笑了。
无论如何,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当然,原本是可以置之不理的,但是,如果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关注、思考这件事儿,到最后,都会有一种被戏耍了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