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条目翻译 - 第201安保营
活跃时间:1941年10月末-1942年12月
国别:纳粹德国-东方总督辖区(RKO)
军种:安全警察(SiPo)
规模:营
职能:安保
人数:650
参与行动:白俄罗斯的剿匪行动(Bandenbekämpfung)、白俄罗斯的犹太人大屠杀
主要指挥官:叶夫根·波比胡什基-任(Євген Павлович Побігущий-Рен/ Yevhen Pobihushchyi-Ren)、罗曼·舒赫维奇(Roman Shukhevych,副指挥)
“第201安保营”(Schutzmannschaft Battalion 201)是纳粹德国组建于1941年10月21日的一支乌克兰辅警营级单位,其兵员主要出自乌克兰“夜莺”营(于2个月前解散)和“罗兰德”营。该营隶属于在白俄罗斯作战的中央集团军群。
夜莺营是阿勃维尔的一个情报和牵制单位,但也有史学家称,该部队是个安全警察单位,其成员全都是在1941年8月13日从文尼察转送至诺伊哈默(Neuhammer)的OUN(b)成员,他们曾因为和德方领导层存在政治分歧而在枪口下被迫缴械。史学家Frank Golczewski称,该营曾在白俄罗斯参与反游击作战,亦曾在当地参与犹太人大屠杀。史学家John-Paul Himka则表示,无人专门研究过第201安保营和犹太人口的灭亡之间的关系。Himka也写道,但我们的确知道,德国人曾在白俄罗斯如例行公事般将第201安保营用于镇压游击队和屠杀犹太人。
该营有650人,大多数都来自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OUN)的斯捷潘·班杰拉派系。该部队在白俄罗斯服役一年,之后解散。1943-1950年间的乌克兰反抗军(UPA)最高指挥官罗曼·舒赫维奇就曾是该营的军官之一。
很多该营前成员,特别是军官,后来都被征召进了UPA。
组建与训练
1941年10月21日,该营成立,下辖4个连。连长分别是:
第1连——罗曼·舒赫维奇(兼任副营长)
第2连——M. Brigider
第3连——瓦西里·西多尔(Василь Сидор/ Vasyl Sydor)
第4连——Pavlyk
在编制上,该营营长是前波兰陆军少校、前罗兰德营营长叶夫根·波比胡什基,但党卫队保安局的联络官Wilhelm Mocha才是该营的实际指挥官。波比胡什基在回忆录中称,在这个营成立时,大部分乌克兰士兵都将德国和苏联一并视为乌克兰的敌人,但其中苏联人是需要先对付的首要敌人。训练期间,德方指挥人员和乌克兰人之间关系紧张。1942年3月19和22日,该营出发前往白俄罗斯。该营官兵领到的是德国警察制服。
服役于白俄罗斯
1942年3月16日,该营向东移动,19日,该营一下属单位进入白俄罗斯,服役于莫吉廖夫(Mogilev)-维捷布斯克(Vitebsk)-列佩利(Lyepyel)之间的三角地区。该营各单位没有被集中部署,而是被分散开来,以保卫各个战略区域。例如,一个单位负责守卫存储着大量武器弹药的库房,其他单位则驻扎在各个白俄罗斯村庄。他们守卫桥梁,保护德方行政机构,在树林中搜寻苏联游击队营地。在训练中就已显露出来的德乌人员矛盾在上述行动中继续发酵;德乌军官间的关系很差。
在白俄罗斯服役令乌克兰士兵们获得了增长反游击作战经验的机会,也加深了他们对德军反游击战术的见解。
参与犹太人大屠杀
德国波兰裔史学家、汉堡大学教授Frank Golczewski如此描述第201安保营在白俄罗斯的行动:“镇压游击队,屠杀犹太人”。二战时期乌克兰历史专家John-Paul Himka和渥太华大学的Ivan Katchanovski都曾表示,尽管学界无人从该角度研究第201安保营的具体活动,但已知的是,像201营这样的安保营曾在白俄罗斯被德方用于镇压游击队和杀害犹太人,Katchanovski称,第201安保营很可能参与过对白俄罗斯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这个话题没有得到过深度研究,但值得进一步调查。
加拿大史学家David R. Marples曾写道,波兰-乌克兰裔加拿大政治科学家Wiktor Poliszczuk声称第201安保营曾在白俄罗斯完成了残暴的平定村庄任务,该营人员曾参与对犹太人口的灭绝行动;但Marples也认为Poliszczuk是从苏联角度写书的,其见解是片面的。
根据OUN的记录,在第201安保营于白俄罗斯服役的9个月里,共有2000余名苏联游击队被他们杀害。史学家Per Anders Rudling指出,所谓的“游击队”几乎就是犹太人的同义词,据别动队B(Einsatzgruppe B)领袖阿图尔·尼伯(Arthur Nebe)称,
德国反暴动行动的决策者们的一大关键想法就是“犹太人,无一例外地符合游击队的定义”。
解散
1942年12月1日,第201安保营官兵们在契约过期后拒绝续约。因此,他们被拘留,接着转移到利沃夫。
德方高层建议将所有曾属于第201安保营的人都聚拢到卢布林,接着组成新单位,但几乎没有乌克兰人报名,只有很少的人去卢布林报到。有些人被逮捕,关进Lonsky街上的监狱;舒赫维奇则成功脱逃,开始躲藏。
参考资料
· Kentiy, A. Roman Shukhevych.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of Ukraine. 2013
· Thomas Schlemmer; Alan E. Steinweis (2016). Holocaust and Memory in Europe. Walter de Gruyter GmbH & Co KG. p. 124. ISBN 9783110470147.
· Die Kollaboration in der Ukraine,” in Christoph Dieckmann, Babette Quinkert, Tatjana Tönsmeyer (eds.), Kooperation und Verbrechen. Formen der “Kollaboration“ im östlichen Europa 1939-1945 (Göttingen: Wallenstein, 2003) p. 176.
· Ivan Katchanovski, Ph.D., Terrorists or National Heroes? Politics of the OUN and the UPA in Ukraine. Davis Center for Russian and Eur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 Heroes and villains: creating national history in contemporary Ukraine David R. Marples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207-208
· Anders Rudling (2013). "Schooling in Murder: Schutzmannschaft Battalion 201". Ernst-Moritz-Arndt-Universität, Greifswald (Germany). “Where the partisan is, there also is the Jew, and where the Jew is, is the partisan — von dem Bach-Zelewski”
© 本文版权归 张程ZhāngChé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Lorry_penguin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04 15: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