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的故事
今天看到This is Us最后一季倒数第三集里讲Miguel的过往经历,其中有个情节是Miguel在美国求职时以Mike为名面试成功后,跟主管说他的名字其实叫Miguel。他说他发过两个版本的简历,但写Miguel的那份从未被联系过。
这让我想起我曾在网上看到过一篇英文求职贴士,里面有提到过一点是最好在简历上写英文名,不然即使你会说英语,也可能因为名字一看就不是英语国家的人而直接被淘汰。
This is Us是一部充满温情的非常生活化还反映了许多美国社会问题的剧,它有很多个点都让我想要极力推荐,但我现在先提另一个跟名字有关的细节。剧中男主之一,黑人Randall准备竞选费城议员时,遇到了重重阻碍,最后准备从韩国城入手,宣传时遇到了有Political Science硕士学位的韩裔美国人Jae-won。
一番交手后,Jae-won被Randall的真心打动,就自荐可以做他的竞选经理,为他助力。当Randall问他的名字时,他说他叫Jae-won,但非韩裔一般都叫他Jonny(感谢这段剧情让我学会了以后怎么跟non-Chinese介绍自己)。
从那以后,无论是直接叫他的名字,还是向其他人介绍,Randall从来都只称他为Jae-won,而不是Jonny。也不知道是哪个编剧设计的,这个细节让我很是佩服。
短暂旅行时,我在异域环境一般都用英文名跟别人介绍自己。2021年去韩国的时候,因为文化相近且韩国导师的中文很好,我都是用中文名介绍自己。而2023年我去丹麦第一次面见瑞典导师和其他欧洲同事时,才发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外语的工作环境里介绍自己时会有的问题。
那时候我还没学到This is Us里Jae-won介绍自己的方式,我都是说英文名,默认他们既然看过我资料还要问我名字,那肯定是在用中文称呼我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我错了,不是所有人都看过我资料,就算看过,可能也想通过让我介绍自己的方式,从我口中确认我名字的正确发音。
所以当我说完You can call me Cicely时,有人问我是不是所有中国人都会给自己取另一个名字。我说不是的,我只是觉得这样可以让你们称呼我时更为方便(而且你们的发音很可能让我听不出是在叫我)。
后来有些人以为是我自己喜欢被叫英文名,就用Cicely称呼我。可能这名字在欧洲也不是很常见,而且有另一个丹麦同事叫Cecillie,就经常有人叫我Cecillie,也在邮件里直接这么写,我都无所谓。
我在丹麦的第一间办公室是和一个有亚洲血统的法国人共用的,她爸爸是法国人,妈妈是越南人。她直到三十多岁才第一次作为游客去过越南,但她好像对亚洲很有感情,博后研究的是柬埔寨相关,在欧洲也有很多东南亚的朋友。我们第一次在办公室见面时,她成了我去欧洲以后第一个听完我英文名还要坚持问我中文名,然后从来都以标准的汉语拼音发音称呼我的人。
我很感动,但她的行为也不免让我感觉,我对外介绍英文名好像是对自己出身的一种背叛。
在丹麦的时候,我日常打交道的同事来自欧洲各地,他们的名字我也不太会念,有些甚至跟着念也学不会发音。但他们并不介意,知道我念错或写错了,也不会来纠正我,就好像和我理解他们记不住我的中文名一样理解我。
意大利人不会因为我读不出颤音就不用颤音介绍她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因为我学不会用颤音叫她的名字,就装作不知道我是在称呼她一样不回应我。后来我就也学会了用正确的音调介绍自己的中文名,他们读得出来我会很惊喜,读不对我也不介意。
我还是会尊重别人的文化,但我再也不预设别人不懂自己的文化,抱着为他人方便的想法跳过自己的文化了。
我在丹麦一年,除了那个有一半越南血统的同事,很少有人会在日常对话里叫我的中文名。有些人会问,但他们还是会叫我Cicely。后来我给他们看论文,署名都是用汉语拼音,在他们办的专业期刊上发文,还傲娇地用姓在前名在后的方式(前期还上网查过,说现在华裔在国际上署名有遵从本土语言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趋势)。
也不知道是因为看了我的官方署名,还是对我的好几个名字感到分裂,我回国后他们再给我发邮件,都清一色改称了我的汉语拼音。我也自此在邮件里开始落款英文名括号汉语拼音,或拼音括号英文名。
我算是对民族文化没那么敏感的人了,毕竟很少有中国人不对中国文化感到自信。我在韩国的时候经历过许多文化上的微妙,好几次都庆幸自己不会韩语,从而避免了许多潜在的冲突。
就只提一个跟名字相关的。几乎每个韩国人的名字都有中文版,这在他们的身份证上都会体现。我在前面加上了“几乎”,是因为有次我的韩国导师纠正我说,有些韩国人的名字就没有汉字版,他们现在要去汉化,以后慢慢的就不会有汉字版的名字了。
这是我在韩国感觉有潜在文化冲突的经历之一。
当时是因为提到一个人的名字。因为我不会韩语,而对方的名字又有中文对应,我就直接用中文名称呼了对方。跟韩国导师讲话时,即使对方懂中文,她也没听懂我说的那个中文名是指谁,等我一顿解释,她明白了我在说谁之后,突然就有点生气,说我为什么要用中文讲她的名字。我有点被吓到,忙解释说我看韩国人的名字都有中文对应……然后就有了前面说的“纠正”。
那不仅仅是纠正,还带点愤慨。韩国导师说,她很讨厌大家要用中文称呼一个韩国人的名字。如果我写论文提到哪个韩国人,就应该写对方的韩语名而不是中文,即使要写中文,也要在后面括号注明韩文。她说为什么西方人的名字进入我们的语言就还是西文,而韩国人的名字就要被写成中文……
虽然有点被吓到,觉得她有点激动,但我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在我论文里提到的所有韩国人的名字后面,加了括号写上韩国语。
后来去欧洲的时候,我还很庆幸我先去了韩国。好像那时让我一起带去欧洲的,不仅是一张东方的面孔和中国的声音,还有能跟欧洲人讲清楚中日韩区别和三方文化的历史关系的知识和经历。
我大概能理解韩国人为什么那么激动。如果一个中国人带着五千年文明史都要说欧美人不了解也不尊重自己的文化,那整个亚洲除了中国,基本都要跳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