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游记3: 白台寺—福胜寺—龙兴寺—三官庙—晋国博物馆—大悲院—稷益庙
DAY3: 白台寺—福胜寺—龙兴寺—三官庙—晋国博物馆—大悲院—稷益庙
白台寺刚刚开放,在村里,旁边是一片田,一般人找不到。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有山门、三滴法藏阁、释迦殿、后大殿。三滴法藏阁,为二层楼阁式,屋顶三层重檐歇山顶,面宽三间,进深六椽,下塑观音及侍者,上供“西方三圣”。释迦殿为金代建筑,三间见方,单檐九脊顶。供释迦佛、二弟子、二菩萨、六罗汉。后大殿为元代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塑一佛二菩萨。寺内存有唐、宋、元、明、清碑碣7通,唐九级造像幢一座,北宋经幢和云牌等珍贵文物。
90年代,2000年初,白台寺的珍贵泥塑历经多次盗劫,包括一座唐代造像舍利石塔、释迦殿内的释迦佛佛头、迦叶和阿难彩塑造像、法藏阁的药师佛佛头和一尊菩萨像。 所以近年来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后大殿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重建,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当心间安隔扇门,两旁次间安现代方格窗。柱头枋子上有斗拱装饰。 殿内供有塑像三尊,为一佛二菩萨。佛为坐姿,菩萨站立两侧,诸像俱存元塑风格。



东耳殿上层奉地藏、观音二菩萨。地藏居中而坐,二胁侍奉立两旁,东西两侧坐十殿阎君。观世音背靠地藏面向后视。诸彩塑皆为明正德六年(1511年)所塑作。
法藏阁,又名“三滴水法藏阁”,是说法藏阁歇山式檐屋顶形式的古建筑名称,像是“三滴水”的样子。法藏阁创建于金代(1115 ~1234年),后经元代(1206 ~1368年)重修,现存为元代建筑。
法藏阁倚土崖建造,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两层,三檐悬山顶。下层倚土崖施单坡瓦顶,墙裏檐柱,柱头置圆形通面额,其上放置斗拱承托上层平座。上层距地面高6.5米,为前伸檐口,顶檐下设插檐。上层内柱经砍削呈多棱形,体现了早期建筑的粗犷原始特征。柱头枋子上置有斗拱。
阁内供奉泥塑彩色佛像三尊,中奉药师佛,东西两旁侍立日光、月光二菩萨。诸像肌肤丰满,造型优美,不失为典型的元塑佳品。







白台寺往北200多米,是白台寺玉佛院,主要有“玉佛殿”,1996年开始动工修建,1998年竣工,主要供奉释迦牟尼玉石卧佛。据记载,白台寺玉卧佛系1997年由抗日名将傅作义将军的姑母、美籍华人傅凤英女士捐赠。傅凤英施送玉佛时,已是106岁高龄。
走进玉佛大殿,可见玉佛黄袍锦衣,横卧莲台正堂,慈祥、安宁。这尊释迦牟尼玉佛,卧姿长7.3米,高2.63米,宽1.54米,重达15.3吨。佛身镀金,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是中国最大的玉石大佛,世间罕见。

福胜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城西北光村,创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大修福胜寺。
福胜寺坐北朝南,前后两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弥陀殿、三佛洞、藏经阁。弥驼殿及藏经阁下部密洞为元代遗构。其余皆为明、清时期所建。山门为木制牌楼式建筑形制。7层斗拱托起巍峨檐角。钟鼓楼分列东西,主体建筑单檐歇山顶建筑风格,四周为拱券式门洞,有木制牌楼、东西厢房等建筑形成一个天井式的小院落。






福胜寺寺内存有塑像三十二尊,分布在弥陀殿与后大殿,因后大殿自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之间,开始便被封闭保护,只能看到弥陀殿中的二十三尊,其中,除四大天王与十六罗汉为明代补塑之外,其余均为元代珍品。弥陀殿佛台上塑“西方三圣”,中央阿弥陀佛结珈跌坐,前隅两侧分别有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站立胁侍。紧挨着他们的是十六罗汉造像。1992年,一场盗窃案让十位罗汉丢失了头颅,只剩下六尊较为完整。








弥陀殿内,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尊被誉为“中国最美菩萨”的渡海观音悬塑。这尊观音像头戴凤帽,身披长帛,衣裙随风飘摇,体态丰腴端庄,仿佛正从普陀山渡海而来,救度众生。周围环绕的善财童子、龙王、明王等形象,共同演绎了一幕幕生动的佛教故事。特别是明王形象,竟与热门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一尊佛像不谋而合,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趣味。
渡海观音悬塑的背景采用了高浮雕手法,海水与祥云的塑造由远及近,层层递进,既展现了水波的起伏翻转,又巧妙地衬托出人物的动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这种独特的塑造手法在古代雕塑艺术中极为罕见,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们的卓越技艺和非凡创造力。



















龙兴塔是绛州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新绛龙兴寺内。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原高八层,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因年外塔圮,重修时包镶外皮,增高为十三层,塔呈八角形,通高43.7米。此塔为古城的独特标志,故亦称“绛州宝塔”。 这塔可以爬上去,木质楼梯异常陡峭逼仄,越往上越黑暗无光,手脚并用,匍匐攀登。
古塔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宝塔腾烟这一奇观至今令人迷惑不解。据新绛县志记载,龙兴宝塔曾六次腾烟:光绪元年、1937年、1971年、1976年、1993年。据1941年《重修新绛龙兴寺碑记》记载,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曾“塔顶腾烟,青云直上,为发达科名之征兆”。1971年中秋节,每天近黄昏时分,塔顶升起团缕青烟,盘塔顶环绕,持续约半小时自行消失,距塔三、四百米皆可清晰目睹,重复十余天才止,围观者日不下千人。据新绛县博物馆记载,1993年8月21日至28日连续8天每天近黄昏时分,宝塔又腾烟,持续时间不一,究其原因还有待科学考证。




三官庙,是供奉道教“三清大帝”的庙宇。 创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明、清时期均有重修。因庙前原有一尊大型石葫芦,故俗称“葫芦庙”。 三官庙坐东向西,现存元代正殿与清代献殿共两座建筑,庙内明清碑碣八通。三官庙内正殿建筑与泥质彩塑是元代道教信仰文化鼎盛时期的实物例证。
正殿创建于元代,面宽两间,进深一间,单檐悬山顶。设“三官”(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太上道君)及天蓬、黑煞诸将彩塑,并有仕士4尊,长者2尊,兽面人身守护神2尊。我们去的时候,文保人员正在进行数字化采集登记,只拍到一部分照片。







曲沃县晋国博物馆(Jinguo Museum),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是依托“曲村-天马遗址”而兴建的山西省首座大型遗址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座晋文化专题博物馆。 曲沃县晋国博物馆以晋文化为主线,打造了晋国历史文化展、“曲村-天马遗址”发掘史展、晋侯墓地遗址展三个基本陈列展 。
晋国历史文化展厅选取晋侯墓地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展览以这些文物为纽带,采用以物托史、以史载物的方式,将600余年晋国历史划分为五个单元,介绍了桐叶封唐、曲沃代翼、文公称霸、迁都新田、三家分晋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晋侯墓地遗址展厅选取四组具有代表性的墓葬和三座陪葬车马坑,在保持遗址原状的前提下,对遗址进行了科学的修复加固,并按照发掘出土时的棺椁格局、随葬品摆放形式,分别以不同的展示方式予以展出,营造出一种一墓一景、各具特色的参观效果,为游客展示了一幅两周时期邦国王侯埋葬的全景图画。







大悲院坐北朝南,布局为长方形,东西50米,南北80米,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献殿、过殿、天王殿、东西厢房。现存建筑献殿为金代原构,其他都是清代所建。现在为曲沃县石雕艺术博物馆,陈列展示了近现代的石雕作品。














稷益庙是祀奉后稷和伯益的庙宇。传说后稷为尧舜时的农官,是周朝的始祖,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开创者,被后世奉为“农神”。传说伯益为大禹的执政官,也是秦王室赢氏的先祖,主要功绩是“助禹治水”。天下祭祀后稷之庙很多,但只有后稷的家乡将稷、益合祭,极富特色。
庙坐北向南,原山门、献亭、两厢房已毁,现仅存舞台和正殿。舞台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施大额枋,台口宽近10米,稍间空间较大,这种形制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檐下施斗拱,殿顶三彩琉璃光彩照人。大殿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所建原构。舞台也应与大殿建造基本同时。正殿东、南、西三内壁绘满彩色壁画,总计130余平方米。
庙内正殿内有总计约130平方米的壁画。壁画题材多为古代神话传说,歌颂大禹、后稷、伯益教民稼穑、为民造福的事迹,在我国的寺观壁画中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生动体现。壁画画艺精湛,布局严谨,是研究明代壁画风格和艺术内涵的重要实物,艺术价值极高。其东壁绘《朝圣图》,整幅画以一座宫殿为背景,伏羲、神农、黄帝三圣坐于殿中,两旁及左右厢房中侍女成群,手执壶浆果盘。有文武百官朝贺、卫士侍立,阶下左右两侧有将士、农夫、猎户等到此朝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