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都遇见一条名叫鸭川的理想河

京都是一座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古老城市。如今的城市格局仍是承袭1200多年前的都城平安京。街巷纵横,町屋林立。那些电影布景般的传统日式风情,就流转于京都人的日常之间。游客们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沉溺于这座千年古都所营造的迷人氛围。尤其是春樱和红叶时节,各大景点更是人头攒动。
不过,纵使京都拥有4000多座寺社及17处世界遗产,却有一条名叫“鸭川”的河能让很多人念念不忘。社交网络上的随意一张照片,往往会引发强烈共鸣。从照片看上去,那些在水里自由栖息的野鸭与苍鹭,在河原上或卧或躺的各种身姿,踩着河里的跳石去往对岸的孩子,樱花时节在岸边席地而坐赏花的人……都是一种近乎“野生”的松弛模样,与现代城市的形象似乎并不产生关联。
对旅居于此的我来说,亦是如此。无数个美好的清晨都是由鸭川开始。只需沿着河岸奔跑,就能遁入一个流水编织的结界。城市里的一切都与此刻的我无关,眼前唯有置身于山野般的自由。不知不觉,这条名叫鸭川的河,已经陪伴我跑过了京都的四季,成为了我在异国他乡最珍贵的日常。
游走鸭川的今与昔

鸭川发源于京都北部云畑的栈敷岳,由北往南流经过京都市街,在出町柳附近与高野川合流,最终在伏见区下鸟羽注入桂川。流域面积约达210平方公里,长约31公里,一路滋养了沿途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多彩的城市景观。架设于鸭川之上的桥梁数量众多,远远超过了30座以上。如果说河流将城市一分为二,那么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梁则流畅地衔接起了两岸的生活。
说起来,鸭川(KAMOGAWA)一名的由来诸说纷纭。很多人会觉得纯粹是因为栖息于鸭川的野鸭多,较被认可的说法则是认为源于平安建都前就居住于鸭川河畔的贺茂氏(鸭川与贺茂在日语中都是读作KAMO)。而以高野川合流点为基准,多会将上游表记为贺茂川,下游为鸭川。
高野川合流点形成的三角地带草木丰茂,是在森见登美彦的《四叠半神话大系》、万城目学的《鸭川荷尔蒙》等作品中屡次出现的鸭川三角洲,堪称圣地一般的存在。著名学府京都大学位于左岸附近的百万遍,而右岸则有文艺范十足的出町桝形商店街,所以这一带也是年轻人们的聚集地。常常能见到一张张稚嫩而元气的面孔,在这里上演着各式各样的青春故事。
站在南侧的贺茂大桥上,便能把一切景致尽收眼底。出町桥、河合桥分别横跨于贺茂川和高野川,共同衔接起了三角洲。不止如此,那些放置在河里稳定河床的乌龟形状跳石,则连成了另一座可爱又灵动的桥。在水位低浅的时节,从清晨到傍晚,总能看到跳跃着穿梭来去的快乐身影,每个人都仿佛回归到了最单纯的孩童状态。这样的情景,真是叫人百看不厌。

实际上,这一域亦是深受神明庇佑的福地。三角洲稍稍往北即是下鸭神社,境内有一片名为糺之森的原始森林,深受鸭川之水的滋养。再继续往北多走一阵,就能抵达上贺茂神社的神域。下鸭神社与贺茂神社总称为贺茂神社(贺茂社),皆祭祀着贺茂氏的氏神。
位于出町桥北边的葵桥,算得上是下鸭神社的参诣用桥。曾经在上贺茂神社和下鸭神社举行例祭葵祭时,多达500余人的平安时代装束行列会从桥上通行,形成一道优雅的风景线。这场在《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典籍中都有所描述的祭典持续至今,虽说现改为从出町桥上通过,但同样能够让今人体会流转千年的古都风情。
越是去往上游,山川气息愈发浓烈,鸭川便愈发接近“野生”状态。尤其是夏天的傍晚,总让我恍惚如置身于一条通往童年的乡野之道。眼前没有高楼大厦,唯有草木葳蕤的河滩,开满不知名小花的坡地。没有成群扎堆的游客,只有牵着狗遛弯、散步的本地居民,以及自由游弋、觅食的水鸟。还有如我这般,在肆意奔跑中来感知京都生活的异乡人。
与之相对,下游流经以三条、四条为代表的城市中心地段,潺潺水流清澈地映照着两岸的变迁。
三条通是贯穿京都东西的主干道之一,三条大桥跨过鸭川,连通起了三条通的车水马龙。这座桥据说初建于室町时代,在《洛中洛外图屏风》中已能窥见它的姿态。原本是木桥,后来作为丰臣秀吉都市改造计划的一环,利用63根石柱重新改建,造就了日本最早的石柱桥。现在的桥新建于昭和时代,依然能看到刻印着“丰臣”的拟宝珠。
江户时代,无数人从江户(东京)日本桥出发,沿着海岸经过53个宿场,跨越490公里的路程,最终抵达三条大桥,渡过鸭川,踏上京都的土地,这就是江户时代五街道之一的东海道。彼时的繁华景象大可想象,熙来攘往的桥畔聚集了大量的店铺,以坂本龙马为首的幕末维新志士们常常集会的旅店池田屋就在附近。三条大桥西侧起的第2颗拟宝珠上,仍留有池田屋事件中志士们和新选组打斗的刀痕。如今的三条大桥依然是人来人往,沿岸的餐厅、酒店、咖啡馆栉次鳞比。不少人喜欢坐在视野开阔的星巴克,在一杯咖啡的时间里尽享鸭川的惬意。
沿鸭川继续往南游走,便是京都最大的繁华街——四条,寺町商店街、新京极商店街、锦市场、大丸百货、高岛屋都是集中在这一域。四条大桥连接起四条通,这条主干道一直往东延伸进花街情绪满溢的祇园,直抵八坂神社的石级之下。
不同于三条大桥为公设桥,四条大桥是集八坂神社的氏子们之力修建而成的私设桥。八坂神社的例祭祇园祭,是持续一整个七月的千年大祭,大小仪式都是集中在四条一带。在名为神轿洗式的祭礼中,氏子们抬着神轿列队行进于四条大桥之上,并用鸭川之水进行清祓净化,场面十分肃穆而震撼。
在四条大桥的东侧,我们可以看到一尊出云阿国的铜像。出云阿国是歌舞伎的创始者,活跃于江户时代前期。据说曾经在四条河原进行表演,从而受到大众的欢迎,歌舞伎文化由此渐渐传播开去。在当时,与市街相邻的三条、四条河原是庶民们的欢乐地,各种戏剧小屋、茶屋林立,是能、歌舞伎等传统艺术的展示舞台。时光荏苒,日本最古老的歌舞伎剧场南座矗立于四条大桥旁,与出云阿国的铜像仅几步之遥,仍在为观众们提供着多彩的舞台公演。先斗町歌舞练场坐落在斜对岸,艺伎、舞伎们会于每年春天在豪华绚烂的舞台上表演鸭川舞。
每当路过这附近时,特别能深切体感到鸭川宛如一条缓冲带,稀释了闹市的喧嚣,调和了城市的节奏。因为即使桥上行人如织,两岸的繁华依旧,只需顺着岸边的石级下沉至河原,就能拥有另一方小天地。
成双结对的情侣或友人常相约至此,面朝鸭川席地而坐,说着属于彼此的悄悄话。令人称奇的是,虽然没有明文的规定,没有任何衡量的标尺,但每一组之间都自觉地保持着几乎同等的距离。就算是有新的一对加入其中,两侧的人也会下意识重新调整距离回到对等的状态。这就是著名的“鸭川等间隔法则”,已然成为鸭川的名物风景。甚至有大学教授对此进行了学术研究,得出了每个人在无意识中都有不想别人侵占的私人空间的结论。
一旦临近夏天,鸭川河原便成为最佳纳凉地。右岸的料理店在河原架起了高高的纳凉床,从二条大桥延伸至五条大桥。食客们不再局限于室内,而是毫无遮挡地面对着鸭川,一边倾听悦耳的水音,感受凉风的吹拂,一边享受京都料理的滋味。鸭川纳凉床的历史悠久,据说始于桃山时代。我想,这就是京都的魅力所在,今人还能与古人同乐。
在每年8月的第一个周末,迎合着京都七夕的浪漫氛围,于三条大桥与四条大桥之间的右岸河原则会举行一场名为鸭川纳凉的活动,是专属于鸭川的夏日风物诗。现场不仅有七夕的灯饰和心愿短册,还有日本各地物产展示摊位、特设的活动舞台,以及传统的友禅流展示。京友禅是京都的代表织物,而友禅流是指明治时代伊始的在河川中洗去布料上残余的染料、浆糊之类,一度也是鸭川的寻常风景,直到在1970年代由于水质污染等问题中止。鸭川纳凉上所见的友禅流,是对昔日场景进行表演性质的还原,却还是能由此感受到曾经的鸭川风情。
不过,虽然现在的鸭川看起来是城市绿洲一般的存在,但在历史上其实有着另一张面孔。
以三条河原为代表的鸭川河原,曾是著名的处刑场。安土桃山时代的盗贼首领石川五右卫门就是在三条河原被行刑,连亲族也被诛连。1595年丰臣秀吉的外甥丰臣秀次以谋反之罪在高野山切腹,一族郎党近39人在三条河原被处刑,随后与秀次的首级一起暴晒于河原。1600年在关原之战中战败的大将石田三成在六条河原斩首,又被运回三条河原示众。1868年,新选组第二任局长近藤勇在戊辰战争中败北后被新政府军抓捕,于板桥斩首,首级被暴晒于三条河原。
往日的鸭川也远远不如现在那般“温柔”,自古就是一条时常泛滥成灾的“暴川”,连白河法皇也曾称贺茂川之水与双六的赌局、山法师为天下三大不如意。为此,人们在三条大桥东北边的檀王法林寺供奉起了加茂川龙神,朝廷也专门设置了治水的“防鸭河使”。丰臣秀吉统一天下后在京都造营御土居,东部便是沿着鸭川修建,不仅是御敌,也起到了堤防的作用。1670年,在今出川通和五条通之间又建了宽文新堤,由此诞生了先斗町这样的新繁华街。
然而,堤坝还是挡不住任性的鸭川。1935年6月受到梅雨的影响,鸭川爆发大洪灾。据统计,当时冲走了15座桥,毁坏482户人家的房屋,死伤者达83人。以此为契机,京都府在兼顾与周遭景观相融的前提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河川改修,包括采用自然石护岸、将河底深挖2-3米、琵琶湖疏水的暗渠化、在盐小路附近建水力发电所、京阪线地下化等一系列措施。事实证明成效卓然,现在每逢梅雨季,鸭川的水位会上升,平常的清浅水流顿时变成滚滚浊流,但基本不会造成大的泛滥水灾。难得的是,经过重重整备之后的鸭川,还保持着“自然”与“野生”之感。

更令人惊叹的是,流经过这座超过140万人口、年间观光人次逾5000万的城市中心之后,鸭川还能拥有无比优质的生态。不仅让大鲵(特别天然纪念物)、苍鹭、水豚、野鸭等多种生物栖息其中,也以如此美好的环境成就了广大市民们休憩的乐园。
而鸭川的美好,离不开爱护它的每一个人。1964年,当地居民结成了“让鸭川更美好会”,发起诸如鸭川纳凉等鸭川美化启发活动,至今仍在活跃中。2007年,京都府出台了《京都府鸭川条例》,按区域规定不准停放自行车、放线香花火、爆竹、BBQ等行为。
正因为这么多的“爱”,鸭川才能成为让这么多人念念不忘的“理想河”。当在异国他乡开启新生活的我遭遇失落失望,总是会想着奔向鸭川。我知道,无关城市的节奏,鸭川会始终一如寻常,用潺潺水流包容着好的坏的,成为我的能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