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林风眠等均认为:艺术是感情的产物,是人格的表现!
张大千认为:“艺术为感情之流露,为人格之表现。”林风眠先生也曾说:“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更是坚信:“艺术即感情。”评论家王进玉则表示:“倘若艺术失去了情感的表现,将不再成其为真正的艺术。所以你对艺术投入多大的情感和精力,反映在作品上,它就会给予你多高的水平和成就,就会呈现出相应的状态与面目。而无投入则定无收获,无情感则绝非艺术,也请君莫谈艺术。”

张大千、林风眠、罗丹以及评论家王进玉,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艺术是情感的流露,是人格的镜像,是创作者内心世界最真挚、最直接的表达。这一观点,不仅深刻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属性,也为我们理解、欣赏乃至创作艺术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艺术:情感的河流,人格的镜像
张大千先生所言“艺术为感情之流露,为人格之表现”,道出了艺术创作的核心动力。在画布上、在音符间、在雕塑的每一道刻痕里,艺术家们倾泻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感知、对自我的审视。艺术,成为了他们情感的载体,每一次笔触的轻重缓急,都是心灵震颤的回响。正如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艺术家的作品,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映照出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

情感的产物,艺术的灵魂
林风眠先生强调“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这一观点与张大千不谋而合,进一步强调了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决定性作用。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宣泄与共鸣。一幅画,若缺少了情感的灌注,便如同失去了灵魂的躯壳,难以触动人心;一首曲,若缺乏情感的支撑,便只是空洞的音符堆砌,难以引发共鸣。因此,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是在与自己的情感对话,通过作品与外界建立一座桥梁,让观者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感受到那份纯粹而真挚的情感。

罗丹的坚持:艺术即感情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艺术即感情”论断,则更为直接地指出了艺术与情感的不可分割性。在他看来,艺术的本质就是情感的表达,无论是雕塑的线条、形态,还是画面的色彩、构图,都是情感的外化。罗丹的作品,如《思想者》、《巴尔扎克》等,无不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这些雕塑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情感的凝结,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引发观者无尽的遐想与感悟。

情感的投入与艺术的成就
评论家王进玉的观点,则将艺术的情感投入与作品的成就直接联系起来。他认为,艺术家对艺术投入的情感和精力,将直接反映在作品上,决定其水平和成就。这一观点,既是对艺术创作过程的深刻洞察,也是对艺术家责任与使命的强调。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将自己的情感、思考、感悟融入作品之中,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感染力的艺术作品。而那些缺乏情感投入的作品,即便技巧再高超,也难以打动人心,更无法成为真正的艺术。

结语:情感与艺术的不解之缘
综上所述,艺术与情感之间存在着不解之缘。艺术是情感的流露,是人格的表现,是创作者内心世界最真挚的呼唤。没有情感的艺术,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无论是作为艺术家还是艺术爱好者,我们都应该珍视并尊重这份情感的力量,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创作、去欣赏艺术中的每一份情感与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艺术的殿堂,领略到艺术那无尽的魅力与深邃的内涵。(罗敏)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
-
珺_shadowli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12 14: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