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怀勒《新的技术精神》笔记(1)
拉怀勒,《新的技术精神》,99。由于用书、思书、梦书、将书带入文学和文化的游戏里了,我们就忘了去阐述书的本质了。
但书的力量也是哲学上、技术上的对于书的衰落的叙述的条件。书受到的唯一威胁,是我们的竟相信书已受到威胁。我们需要一门关于书的可能科学。它自己也必须是一门书术,bibiliologie。学术是书术。
书是一张技术网络。一本书是另外的两本书之间的那些不可切割的关系。每一本书都是一部机器。书是计算机的祖先。
拉怀勒,《新的技术精神》,100。书是一种技术式成为,是一张技术网络,由非常不同但局部和连接的函数和用法构成。书是一架分类、存档、经济化/节约、存储和发布知识的机器。我们总可以在两本书之间插入第三本书。任何书都可以在这本和那本之间充当一个界面。两本书之间的第三本书的位置,是关系性和地形性的。任何一本书都是对任何的另一本书的可能的使用规则。
书的重生: 印刷、编辑、发行、写作的印象技术既编程了书的死亡,是对书的古老身份和归属的毁灭,但也使它重生:书在互联网中成为内在,son devenir immanent dans des reseaux。 书在书店的衰落也是它在互联网上的重生。
拉怀勒,《新的技术精神》,106。有书,是有,书是il y a。书是写作、制作、发行和阅读的书式接受文件或捐赠平面,rez-du-livre ou plan-de-donnation。书是联合写作家、编辑、读者的内在性平面。写作者每天都在那里发明作为书的内在性平面,也就是说话,文学和写作一般地就是普遍的客观表象,而批评家不知道这一点。
写作者不顾一切地打乱自己的生活,来重新制作技术、写作和其它,使那一巨大的偶然保持一致。写作者要使无论何种能指都能为另一个能指去代表一个所指,使无论哪个被写的文本都能成为对另一个文本的批评。
107:我们是在书中被抛,而不是像海德格尔所说理解的被抛在大地上,我们在感性上是向书而存在的或者说在书中存在的,而不是像海德格尔说,是向死而存在。
写作,这不是搞文学或写书,而是将“那一”文学、那一写作,移植到书的身体上。
拉怀勒,《新的技术精神》,109。书是在书里与它自己斗争。作家是在书中的存在,不断服从和容忍了这一考验和挑战。批评家以阶级斗争为庇护来与文学、经济及其生产关系作斗争。书中的阶级斗争是在众阶级面前展开阶级斗争,形成一个有新革命阶级,以防阶级凝固为职业团体。书在书里搞内部整风,划清界线,这确保了它得高度,它的抽象,它的圣洁,它的机构性冷峻。所以,伟大作家总是写作而禁止自己去写书。
书的先验自我审查,une 《auto》-censure transcendentale du livre。书禁止我们把它当作书读,而是必须把它当作者的写作来读。
拉怀勒,《新的技术精神》,110。被抛入书的场景中,其求证过程使各种区分、表述、本地浓缩、各种笼统地被归为“文学”的多重活动得以可能。这一“文学”的广义性暴力地将多重现象和后果当做内部分裂,不断投射进来,造成写作权力中的写作的无权。
书内含或溢出了对于它自己的解构。作家:如何通过书和原初的缺席来发明书?这就是把作者变成此在的任务和问题。
112:商品书和Edmond Jabes的书。 后者是创造出正在到来得到书的新空间,使书比文学更强大,用书去禁止文学,去瘫痪文学的古老形式,延展文学,播散它,使它进入新的集合、新的分配秩序。
书的内部分工:商品书,商品文学,作为制造商和生产商的作家,作为书的劳作者的作家。Jabes 在书里找到了对书的遗忘的治疗和再生功能,使书作为内在性平面、文学的可逆平面重新回来。
书的内在性平面是使写作出现的那一普遍先天,是作家写和被写和被嫁接的先天条件。
拉怀勒,《新的技术精神》,116。书的本质是…和…和…和…。书是斯宾诺莎式或尼采式普遍内在性平面。斯宾诺莎的内在性平面:上帝内在于自然,爱是上帝的动作,也内在于小草和我身上。我爱,这是要在这一内在性平面上顺着上帝的爱的动作去爱。书就是这样的内在性平面。成为书,书的成为书: 互联网是书的成为书,是书成为书中之书。 书内在于互联网。 书被叠加到了互联网上。 我的书的内容被播散到了互联网内,像一次射精那么地播散得无限。 但仍可以通过互联网而轻松搜到。在互联网中作者个读者在同一像网络里既成为读者,也成为作者。书中的那个作为内在性平面的普遍的虚无空间,就是文学空间:布朗肖。斯蒂格勒:互联网背后是真学校。 互联网外面的大学是假的。大学无法与互联网平行。
拉怀勒,《新的技术精神》,119。尼采不知道什么是人,只知道什么是前-人、非人、超人和太-人,Jabes是:不知道只是书的书,而是只知道书之前和之后的书、书之外的书和无限的书。从此就只有两个方向的书: 一个方向是内世界的书、内历史的书、内逻各斯中心的书。 另一个方向是超世界的书、超历史的书、超逻各斯中心的书,并不断向新边界推。文学/文献是用来把书当作一个普遍先天、当作现存的书的普遍差异的书、阅读和写作技巧来生产、再生产和消费的那各种技术的无限集合。 普遍之书是先验的而不是超验的。 书是连续体,是在所指、能指、参照物的连续性的废墟上被生产,也是在阅读、写作、批评、编辑的过程本身的连续性的废墟上被生产的。
关于书的哲学有两个任务: 1-生产出这样的空间的可逆和连续关系:无论何种能指都对另一能指代表了一种所指,反过来说也成立;无论各种参照物都对另一参照物构成参照物。 2-生产出这样的可逆关系:无论书的何种所指、能指、参照物的碎片,对书的无论哪一碎片,也都代表了书本身、那一绝对的、不可分割的、具有等级的书本身。
拉怀勒,《新的技术精神》,123。文学实践的逆转或可逆性:它回到了书之中,最终还是回到了书的场景中,au-milieu-du livre。文学的本质:为书而劳作,根据作者的显明的技巧,在可变和严格的程度上,来悬置能指、所指和风格的权威性。形而上学、风格学、批评和编辑定义了文学,使它变成能指或修辞的恋物。
124:技术与文学构成一种错综,一种技术-文学的交错配列,un chiasme techno-litteraire。哲学是用作为技术-文学因素的书来定义文学的。
文学不是技术的偶然集合,而是真正的技术形成物。 技术是被文学铭写进书中的。 书是文学中的技术的绝对先天。 书是文学中的技术的最高先验表述。 技术被抛入书中,后者使技术的无限平面,可在它上面被无限嫁接,长根,生效。所以,学术论文和书中德参考文献litterature,应该被理解为组装文学场,简称文学场。也可称技术文学场。学术写作因此与文学写作一样,是实验和无限变奏。
126:书是技术-文学式实践的绝对普遍视野,是对能指、幻觉和活过的经验的移植所需的那一身体,但像存在那样地被我们遗忘了。
127:书被我们当技术物来使用:当成被读物、被写物、被制作物、被买卖物、有待写物、由待读物、由待制造物,当作商品,当作世界的隐喻,当作书的隐喻。技术术和文学都把书当作它们最基本的“技术术”手段。 技术术是文学的。技术术里已含有文学。技术术和文学都依赖书而存在,最后都躲回到书中。文学和技术术都利用了书的技术术。
文学批评:必须用文学-技术术理性去批评文学,正如我们应该用技术术理性去批评技术术而不是用哲学和人文科学去批评技术术,因为技术术里已含有哲学和人文科学了。而我们总是在用人文科学批评技术术里的人文科学或哲学,那是无用功。
拉怀勒是如何看出这一点的呢? 从量子力学! 他用量子理性角度来看出技术术与文学之间形成错综、代数学中说的交错配列,看出了哲学和科学是低于技术术的。
在书的内在性平面上,在量子空间里,技术术与文学交错。
移到艺术中: 康定斯基德绘画是量子绘画,不是抽象绘画。画画必须这样量子地画,而不只是像他那样地画。看画是在把那些还不知道自己已生活在量子空间的观众拉进量子空间。使已知道自己处在量子空间的观众开始傲游。抽象主义是量子主义。 这个在Morton的美学写作中已不言自明。 说活在生态中,还不如说我们已活在量子空间之中。
当代艺术:从量子空间出发去影响那个经典物理空间、那个日常生活空间。
成为书: 自动驾驶的电动车想要成为书。 ChatGPT想要成为你我手中的书。
拉怀勒,《新技术精神》,128。书是对两本书之间的插入。书内是各种再插入、再铭写、再包括。书是一种新的责任经济,是对任务的分享。书迷和书工程是作家和知识分子的分享责任的装置,但书是内在性平面。
成为编辑:编辑的游戏空间,支撑和一致性表面,捍卫书的内在性平面地位,使书既不服从商品法则和一般交换法则,也不像哲学家那样捍卫书的普遍本质,看作对他与书和经验技术之间的关系的表述与限制。
作家与编辑没有重合的任务,但有同一个任务:使书本质走向书商品,将书商品移植到书本质之中的“之间”之中,带着批评地。哲学无法穷尽书中的激烈现实。
拉怀勒,《新的技术精神》,132。书的相同性或迷因性,memete。为保住那一大书而裂变为很多小书。书的本质是:…和…和…,是不断被插进之间。那本大书是一,是最高的经济,是绝对的限制。书的…和…结构,是一种交错配位,是书的本质:书为它自己尔再现非书的它性,l'alterite du non-livre pour lui-meme。所以,必须说,我们遗忘了书的本质。文学就是对书的本质、对书的普遍本质、差异的遗忘。文学是一个各种技巧的开放集合,再用这些技巧去剥削书。
文学是在书中遗忘了书的本质。书没有衰退,是它另一半也就是技术上层建筑衰退了。只有重新恢复了其自治的科学才能救书了。
拉怀勒,《新的技术精神》,13。书的哲学的最终任务,与关于一Un的内在本质的哲学的任务重合,不再是关于最后的界限、本体统一的要求,而是对不能被分割的多的内在经验。这一内在性是前综合、前协调的,是多本身的本质,是作为最终的绝对自治原则之大流散的本质。诗人是对这一作为大流散diaspora的书的内在的捍卫者。从技术角度看,书的空间是关系性、拓扑学空间。书不是由它的所属,而是由它的异质而关联的那一邻里、组装,它的越来越不可定夺的位置,来被定义的。
问题不在于抢救书,不让它越来越成为技术术,而在于反对这样一种很哲学的幻觉:认为书的成为技术术(或者说书的没落)会榨干它的现实。
在书的没落中仍有一种书的本质是不会被异化的。 书是不可能被遗忘的。是书成为了技术术。 所以也要用书的内在性平面去收服技术的成为各种破碎的技术。
所以,书学bibiliologie就是关于技术的技术学。
拉怀勒是透过量子力学而穿过哲学来看技术的。 他认为,技术术里已含有哲学和人文科学,所以,我们用哲学和人文科学去批判技术术,是在撞墙。
书中的那个一,那一内在性平面,是想如来菩萨的降伏悟空的手掌那样的降伏技术的空间。
当前关于技术和媒介的哲学讨论里,Galloway是拉怀勒主义者,相信手工艺和艺术项目里含有这一能降伏技术的内在性平面。所以,他支持拉怀勒的反对数码性或数字性说法,认为后者不成立,因为已经有量子性在了。数码性的说法是多余的。
===
拉怀勒,《新技术精神》,136。书成为技术术,是技术术成为书,也同时成为文学和写作。哲学家却把书理解成为文学和写作。写作或文本性遮掩了书的技术图像。哲学写作是忘了这一点:书是技术的内在性平面,技术术里已包含文学和哲学。
什么是图书管理员?它是关系个地点之间的关系游戏,一种拓扑式、关系式分配。在图书馆里,文学书被误以为里面不含技术,技术书被误以为不含文学和哲学。但图书馆理论上是在把技术书与文学书、哲学书拌匀。书是一架思想的机器吗?书里是一个怎样的我思在运作呢?
书里是一个不被哲学和它的地形编程的我思在运行。那是一个自我的非-正题的我思,un Cogito non-thetique(de)soi。
请切记:这一书的残留经验(关于书的文学、哲学、写作、应用技术、园艺、旅游之外的)不属于文学或写作的感性秩序。书属于知识甚至科学的秩序。我们需要一门书的科学:书学。
这就是书学的另一个面孔。 所以,书是机器,是一个技术调控装置。拉怀勒用量子思想来架空我们对书的经验。 文学、哲学或笼统说的写作在向我们提供关于书的各种误解。
关于书的量子思想:书是科学或那一统一知识的内在性平面,在它上面,文学与技术之间必须交叉错配,互相穿刺。文学里已有技术术,但后者仍贫乏;技术术里已含有文学、哲学及其批判,但后者仍贫乏。
美国AI艺术家Wang Shui的创作:人工智能中已含有对人的关怀和保护,但后者实在太贫弱了;在人类的社会关系中已有AI在技术性地对自己做出关怀和呵护,但后者实在是太傻冒、太冷暴力了。非常惊人地, Wang Shui把亚裔父母对于自己得到子女的过高的控制欲、对学校成绩和名校期待看做一种AI。而把他自己学艺术,与高期待的父母对于他的万般无奈地一路拦他希望他好好去上大学的AI所展开的那种斗争,也当作AI。 所以,他的作品里是这两种AI之间在搏斗。当这种斗争突然与观众照面了,观众就必须做出自己的反应。
根据拉怀勒的量子思想或非-哲学,AI里面是已经含有文学、人类情感和关系的,但后者太贫弱,AI艺术是去增强后者的。
什么是图书馆?它是关系和地点之间的关系游戏,一种拓扑式、关系式分配。在图书馆里,文学书被误以为里面不含技术,技术书被误以为不含文学和哲学。但图书馆理论上是在把技术书与文学、哲学书拌匀。
拉怀勒,《新的技术精神》,143。一本书只有跃入图书馆(广义的)的拓扑空间里,才能梦想、寓言和思辨,也许在哲学家的帮助下。在书的基础结构上,人最后思考到了自己,思考关于他自己的某种非正题的思想。 而实际上,人是大一,是那个Un,那个One,人才是书的真正的基础结构。
书思考是因为它被那一科学的激烈的主体性投资了。 而人,这一书的非正题的主体,是没有特质或特征的人。它不是作者、读者、图书管理员:没有特质的人才是书的真正的主体。在书中,主体或人是不会异化的,在任何机器中都不会被异化。人只有作为作者、作家和图书管理员时,才会异化。
书是思想的机器吗?这问题提得有问题。如果书是机器,那我们总可以假设去组装出一架更强大和普遍的机器去模仿那本书。 但是,并不存在某一架或那一架无论作为物或概念的机器,存在的只有作为部件的机器的各种发散的连续体。从这个角度说,部分之间是更平等的。
我们的只能说,机器和网络只是像人那样思考得好而已。重要的反而是要问:我们在书中是要通过技术网络来思考,还是通过哲学网络来思考?答案是前者。
拉怀勒从量子思想出发认为哲学是二道贩子,掩盖了书的基础技术和基础结构。书的新精神:摆脱哲学和文学对书的折腾,通过把哲学和文学看做人类性技术的一部分。必须同时在书中保持技术和科学的组合。
拉怀勒是西蒙东的朋友,知道后者的机器学,这里的关于书大于机器的理论,是知道越西蒙东的机器学的。西蒙东思考到了控制论,没有顾及量子理论。
他们的共识:机器是人。机器人是人-机器人。 拉怀勒的书大于机器这一立场:
拉怀勒,《新的技术精神》,145。书的科学:为了区分书里的两种知识,技术知识(文学和哲学是其中的技术)和科学知识,我们必须明确:作为科学的对象的书,是来处理信息的。从这角度说,我们就不应该像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那样,把书的特定知识与文学和写作混淆在一起。
146:在书中循环着许多种知识或信息。 论各种“数码”信息:它必须既开放又关闭,一条直线必须排除了其它地来被阅读,一页内容也是如此。但在可读和可写、话语和意义层面上,信息立刻是混合的、半连续的,正如在自然语言的用法和哲学对语言的使用中。
因而,在上面意义上说,书是既不开放,又不关闭,而是同时开放和关闭的。哲学和技术看似在书中凯旋了,它们用书来用语言和技术流来穿越书,使书向其它的连续性打开。但作为科学的对象,书是不会被贬低为对语言和写作的使用的,也不能在本质上被它们阐释。
必须由科学本身来设定书是一个知识的实在对象,un objet reel de connaissance,实在,稳定和外在,是一个对于写作或文本性的流动,不是物质也至少实在的对象。 从这个角度说,知识的风景是整体地改变的:书摧毁着数码的、连续的或混合的(技术-哲学)信息的形式,每次都玩出了知识的新形式。
147:如果对书的经验是对科学经验的内在性的经验,那么,对书的经验也既不是对数码性也不是对连续性的经验,更不是对作为对数码行和连续性的哲学式混合的经验。 书的背后限定了书的开放或关闭,也限定了它的不可决断的游戏,但本身的并不是不可决断的。 书的背后是一种未被构成的经验,业许是对不可构成性的非正题的经验。 书是科学得以运行的内在性平面。在书的内在性平面上,数码性这一说法是不成立的。 有了量子性的说法后,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编造出一个数码性的说法?如果数码性也是量子性,那就说是量子性好了。
拉怀勒:书就是内在性平面,就是阿那克西曼德说的apeiron。拉图尔说的等离子状态,就是这样个apeiron,就是那个内在性平面,如城市上班高峰期里的地铁状态。量子状态里的书。
和量子状态里的艺术。什么是量子状态里的画?? 当画框内外被打通,工具、物质、符号、体裁、主题都在同一个内在性平面上漂浮着时:我们就看到了康定斯基的量子主义绘画。抽象主义是抽空主义:抽空画里的文明内容,使观众第一次、像婴儿刚出生时那样地去面对这个量子世界。
Morton:请我们不要在全球变暖里太惊慌失措,我们同时进入了全球变暖和量子世界,哦,本来就在里面的。
拉怀勒,《新的技术精神》,139。书的现实、书的外在性和书的稳定性是被科学本身设定的。因此,应该悬置(将其放进括号)书中的所有的哲学式项目、技术式成为。必须将书设定为绝对而不是历史现象或知识时代,不要总是相对的哲学决断。必须设定书的基础结构的实在内容不是逻辑-物质限制,而是这一书中的背后投资的物质和知识的稳定性,这一外在性和这一现实性。
一般科学(量子理论),如书的科学,如要触及最终现实,就必须思考大一,而不是思考人的存在。与科学和我们的经验不可分离的书的本质,并不被铭写在世界、存在或机器之中,首先也并不被铭写在写作之中。它以大一的自我的非定位形式la forme non-positionnelle (du) soi de l'Un来出现。技术式视角只奠定了书的在中间的存在un etre-au-milieu,而没有奠定一门书的非正题科学。 书学因此必须是一门有其自身秩序的自治科学,并不需要技术术和哲学,它不需要哲学和技术当它的外部。书既不希腊,也不犹太,也不属于很不可能地想混合希腊和犹太的基督教。书里不是哲学空间,也不是技术理性的批判空间。
拉怀勒,《新的技术精神》,153。哲学家拼命在寻找门的铰链,但门会转,铰链却是令人绝望地不动的。有不止一个源大地,有不止一本书的源书,plus que'une archi-terre ou qu'un archi-livre du livre。而哲学只会玩意义和现实的两栖,把所有现实削减为意义,把所有的语言使用削减为逻各斯或意义,用意义、重现、反思过程来捕捉书里的特定知识。
哲学家恼怒于书的深底处的无法被解构的绝对性,只专注于那些总是相对的边缘、交互或否定性条件的形式。哲学无法穷尽书中的激烈现实。哲学家努力将两行书、两本书一起读,去得到一点点意义的颤抖,但他们无法处理书对他们的单方面、不可逆转的确定,une determination unilaterale ou irreversible。而只有不可逆转者才是绝对的,哲学家式的飞越是短途的、相对的。
-
Noszfeuhl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21 08:13:38
人类世城市哲学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画家培根传》笔记(5)
- 《画家培根传》笔记(4) (1人喜欢)
- 《画家培根传》笔记(3) (3人喜欢)
- 《画家培根传》笔记(2) (2人喜欢)
- 《画家培根传》笔记(1)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