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句读论语》(36)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直白翻译】:季康子问:“如何使民众敬其上、忠其上,并愿意加倍努力?”孔子说:“你对他们能庄重,他们自会敬你。你让他们都能孝其老,慈其幼,他们自会忠于你,你选拔重用他们中间的善人,并教习他们中间不能的人,他们自会互相劝勉,加倍努力。”
【个人浅解】:此句依旧在讲“治民之道”,只不过将重心放在了使民“敬、忠和劝”上面。“敬”是指尊敬,“忠”是指“忠诚”,“劝”是指“努力”,也即季康子想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臣民对朝廷既尊敬又忠诚同时自己还会一直努力。孔老夫子针对每一点都提出了对应的解决之道。
他认为使民“临之以庄则敬”。具体而言,如果位居高位者可以容貌端严地对待群臣百姓,那么百姓自然会敬重自己。其次,要想让民众忠于自己,则需要做到“孝慈”,但“孝慈”的对象是谁,众说纷纭。何晏和朱熹都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统治者自己要“孝于亲,慈于众,则民忠于己”,也即统治者本人自己要亲身实践,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要对臣民保持温柔之态,才能让百姓忠于自己。对此钱穆持有另一种见解,他认为统治者要“导民于孝慈,使各得孝其老,慈其幼,则民自能忠于其上”,也即他更加强调统治者本人的引导作用,即让民众懂得去孝顺自己家中的老人,慈眉善目对待家中的幼儿,这样民众家中就很安稳,那么自然就会忠诚于统治者,这两种理解的区别在于统治者所要发挥的作用不同,前者强调统治者要身体力行,后者强调他要强化引导,但如果视角放宽就会明白,两种理解殊途同归。统治者本身具有两种身份,既是朝廷之主,又是家庭之主。在自己的小家庭中,既要孝敬长辈又要关爱小孩,在朝廷这种大家庭中,表示尊敬的不仅仅是家中长辈,还包括朝中重臣、老臣等,慈爱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还有黎明百姓,但作为统治者,两种都不能偏废,做好前者则自我家庭和谐,做好后者则百姓安宁。在统治者自身的表率作用之下,百姓自会“孝其老,慈其幼”后“忠于上”。
最后,要想让民众一直积极向上,则需要“举善,而教不能”。何晏对此给出的解释:“举用善人,置之禄位,教诲不能之人,使之材能,如此则民相劝勉为善也”,他认为君主要把善人放置在关键位置上并重用,对于那些能力普通之人则用心教之,这样可以调动不同类型之人的积极性。同时,重用善人不仅可以办成事,还可以发挥扶掖奖进的引导作用,创造积极向善的学习氛围,促进下位者劝勉努力乐于为善。这里孔老夫子重点进行了人群划分,对于善人要重用,对于能力缺乏者要教学,这样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可以发挥出自己的力量,那么统治会牢固。
通常而言,使民“敬、忠、劝”这三个概念是并列关系,如果稍加引申,还可将其理解为递进关系。如果君王能够真正受到臣民的内心尊敬,那么他们自然就会表示出忠心之态,而忠诚的附属物之一就是积极向上贡献自我,但做到第一步的让人“敬”,则需要花费很多功夫,恰如钱穆总结道:“先尽其在我,而在彼者自至”,换成现代语言,就是以身作则。君王只有先做好自己,才能真正焕发力量带动子民,不止是依靠个人魅力,也需要不断教学拉扯后进人士,只有这样,才能统治安稳,百姓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