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读后感
美国作家兼历史学家约翰.托兰著作颇丰,国内曾经出版过他的有关希特勒、珍珠港事变、日本帝国的衰亡以及朝鲜战争等宏篇巨著,影响较大。相比较而言,他的这本《1918无人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虽然国内很早就出版了,但是反响平平,可能与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太了解有关。
实际上这本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它详实地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即一九一八年的军事与政治外交形势,包括德军发动的六次战役和协约国随后发动的声势浩大的全线反攻,最终导致德军的溃败与德国霍亨索伦王朝的垮台。与以往的一战历史书籍相比,托兰的这本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首先是引用大量的回忆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交战国劫后余生的军人里涌现出许多作家,对于大战期间经历的战役进行了回顾,从而产生了汗牛充栋的大战回忆录。托兰从这些回忆录当中按照1918年战役的时间顺序选取了许多片段,把它们连缀起来,就像电影镜头那样展现出这一年的战斗场面以及各国政治家的协商与争斗。这种创作手法是典型的美国“新闻体”,作者只是把别人的经历和观点客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丝毫不掺杂作者本人的观点和思想感情,而是让读者自己做出判断。读过美国文学作品的人应该对这种手法比较熟悉。
其次是对于这一年的战役和政治家的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一战的许多著作对于这年三月二十一日德国鲁登道夫将军率先发动的“米夏埃尔行动”进行了详细介绍,但是对于德军随后的“乔其纱行动”、亚眠战役、埃纳河战役、格奈森瑙战役和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往往一笔带过。托兰在这本书里详细介绍了德军上述六次战役的计划与进展情况,史料详实,内容精彩。书中还对交战各国的政要活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尤其是协约国里面法国总理克列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以及美国总统威尔逊之间的合作与争吵,场面栩栩如生,令人难忘,从一个侧面证明“民主国家就是一盘散沙”的说法不无道理。
第三是具有明显的反战思想。这本书里对于战争的残酷场面的描述基本采用当事人的回忆录,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据统计,整个一战期间,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共动员了6500万人参战,其中阵亡1000余万人,受伤2000多万人;由于战争导致的西班牙大流感竟然导致4000万人死亡。托兰在这本书的最后写道,“人们从这场震惊世界的大变动中所悟出的唯一的真理也许是:战争必然引起战争,胜利终将导致失败,只有同甘苦、共患难的兄弟关系是永存的”,表明了他的反战立场,这与世界上个别国家歌颂战争鼓吹战争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虽然已经一个世纪了,但是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继续探索研究。美国作家巴巴拉.塔奇曼的《八月炮火》描述的是1914年一战爆发后的头一个月的进展情况,托兰的这本《无人区》描述的是1918年的大战进展情况。这两本书的共同特点是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上乘;它们就象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浩如烟海的一战著作当中。
张望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北洋军阀史》读后感 (3人喜欢)
- 《乞力马扎罗的雪》读后感 (4人喜欢)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研究》读后感 (5人喜欢)
- 《资治通鉴》读后感之一 (2人喜欢)
- 《火的考验 : 美国南北战争及重建南部》读后感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