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5《念念远山》笔记
1、爱山的人眼里,高山神奇无与伦比;不爱山的人眼里,高山魅力全然匪夷所思。
2、与此同时,无数伤心烦恼的人求助大山,想在山里找到启发与美景,想从诸多现代心灵痼疾中获得解脱,这些都给往往本已脆弱的山区风景和生物群落带来更大压力。
3、“那些攀登高峰的人,一半爱着自己,一半恋着湮灭。”
4、岩石、雪、冰、风暴和阳光对人类的存在漠不关心,兀自欢悦。高山世界不过一方屏幕,是我们在其上投射出一幕希望、梦想、欲望和恐惧交织的舞剧。然而,在心与山之关系的背后与内里,住着一个谜,它总在那里,总是那么瑰丽。“有无数秘密,在我和它之间暗自涌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娜恩·谢泼德描写凯恩戈姆山时这样说道,“空间与心灵能够彼此渗透,直到双方的性质皆因此改变。”这本书便是我的一个尝试:尝试弄清人类与高山之间究竟“涌动”着何物,从而更改了双方的本质
5、故事中人的价值观也两极分化:勇敢与懦弱,休整与行动,危险与安全,对与错,环境的无情本质把一切都干净利落地二元化。我真想让自己的生活也如此脉络清晰,孰轻孰重都这样简单。
6、我知道终点近了,然而这是所有登山者都向往的终点,是与支配着他们的热情相配的终点。我心存感激,感谢群山在那天为我展现得如此美丽,它们的静默让我敬畏,仿佛身处教堂之中。我不觉得疼痛,也不担忧。
7、我们对风景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塑造的。也就是说,我们看风景时,看到的并非实际存在的东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认为存在的东西。我们赋予风景一些并非它们所固有的特质——比如野蛮、荒凉,又依据这些特质来评价风景。换句话说,我们是在解读风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记忆,以及共有的文化记忆来理解它们的形态。虽然人们历来会以种种方式进入荒野来逃避文明或世俗,但他们事实上还是在透过联想这一滤镜来观察荒野,就像观察一切事物一样。威廉·布莱克确切地指出了这一道理,他写道:“让某些人喜悦得热泪盈眶的树木,在另一些人眼中不过是挡了路的绿色物体。”从
8、我们称为山的,其实是世界上的物质形态和人类想象力共同作用的产物——是我们的心灵之山。
9、所有人类活动都有一个特征:想象和现实脱节,山间正好将这个特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10、纵然我们以为石头具有抵御时光流逝的强力,可以拒绝时光的驱遣(比如石标、石牌匾、纪念碑、雕像),但事实上这只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存在太过短暂无常。一旦置于更大的地质背景里,岩石和其他任何物质一样脆弱易变。
11、最重要的是,地质学明确挑战了我们对时间的理解,让“此时此地”的感觉不再那么笃定。
12、作家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将那种时间不再以日、小时、分秒为单位,而以百万年甚或千万年计的感觉,令人难忘地称为“深时”,这般富于想象力的体验把人类社会的瞬息压碎,碾成薄饼。思考着深时的广阔,你的当下就会全面崩溃,过去和未来以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把当下压缩成虚无,剧烈又骇人。而且这不仅是一种思维上的震惊,还是身体上的,因为一旦承认坚硬的山石在岁月销蚀下尚且不堪一击,就必然会想到人类身体的转瞬即逝是多么可怕。
13、石头表面的每个细节,每一道沟槽罅隙,每一个气泡空洞,都明白显示出漫长的岁月,每一枚石头都是一只手就可握住的小小宇宙。文人的案头石不是风景的隐喻,它就是风景本身。
14、科学的探索和方法已经受邀进入人类活动的核心,并且用最无情又最无可辩驳的方式证明,人类和宇宙中的其他物质团块毫无二致,不比它们次等,也不比它们紧要,从而削弱了把人类作为万物准绳的文艺复兴世界观。
15、我们看不见山脉的运动,只能想象,这是人类短暂的生命所致。山脉并不静止,而是流动不居,岩石从峰顶滚落,雨水从侧翼倾泻
16、那里的山石富含云母,行至半路,我发现一方沉积岩,背后苔藓杂草丛生。退后几步,从边上望去,可以看到这方岩石由数百层薄灰岩构成,每一层都比床单还薄。我估摸着每一层都意味着一万年——三毫米薄的岩石里浓缩了一百个世纪的光阴。
17、正如德·索绪尔所说,冒险自有其奖赏:它让人心中始终保有“不断搅起的紧张不安”。希望,恐惧,再希望,再恐惧——这就是登山运动的基本节奏。在大山里,人往往到快没命的时候才会更使劲地活:我们从来不曾像濒死之时那样,强烈地感到自己活着。
18、冒险,即故意诱发恐惧,成了一桩值得去做的事,也开始变为商品。
19、纵然人们对旷野的荒凉孤寂警惕犹存,一种新意识确乎后来居上:荒野景观尽管危险严酷,却是一处考验的佳所,一个照亮自我的舞台
20、然而如果你在危险中坚持到底,尽管直面危险似乎鲁莽而愚蠢,但直面之后你会变成一个更强更好的人,更能胜任一切工作,经受任何考验。能产生这样作用的,正是危险。
21、曼尔斯信条的一个基础是,困难能激发出人最优秀的品质。“造就人的不是安适,而是努力,不是便利,而是困苦,”他写道,“逆境的作用何其甘美……逆境揭示了我们拥有的力量,唤起我们的干劲……若是不必面对困难,生活也许更安逸,但人的价值也就不会那么巨大。”从这里很容易迈向主动考验自我这一观念:人应该找苦吃,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自我。按照斯曼尔斯的说法,阻力最小的路总是下坡路,而相反,那些承担并克服困难的人,最终超越了自己。
22、中产阶级需要一个风险阀门,把他们在都市优渥生活里积聚起来的蒸汽放掉一点,而阿尔卑斯山正合此用,在那里人人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危险级别
23、山峰提供了一个神秘王国,一个可替换的世界,在那里你可以重新将自己虚构成任何形象。它们是“游乐场”——斯蒂芬给欧洲阿尔卑斯山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在那里成年人可以和危险嬉闹一番:这是一处众人消遣(recreation)场地,也是重塑自我(self re-creation)之所。然而,无论你如何想象自己、想象山峰,都没关系:这风光还是可以杀了你。
24、在大山里,有很多种死法:冻死,摔死,被雪崩掩埋,饿死,累死,被落石砸死,被冰崩砸死,以及死于会引起脑水肿或肺水肿的无形的高原疾病。坠落当然是始终在场的选项,重力从不走神,也永远恪尽职守。法国作家保罗·克洛岱尔(Paul Claudel)说得好:我们缺少可以飞翔的翅膀,却永远有坠落的力量。
25、把登山死难者浪漫化或崇高化并不难,可应该被记得,却常常被忘记的,是身后的人——所有那些被大山夺去挚爱的父母、儿女、丈夫、妻子、伴侣,所有那些创伤深重却必须继续走下去的生命。
26、我们期望自然服从我们,和我们步调一致,不然的话就用技术压倒它,让它自有的节奏不再必要。对速度的需求促使我们在所有事物中推崇那些高效的、动力十足的,这使得我们加速向前,不再与自然世界同步。然而缓慢和静止自有其好处,自有其美感,幸而我们时不时还能看到这一点。
27、也许,我们对速度日趋浓厚的执念,与心中的末世观有关,这是现代特有的观念,我们总是隐隐感觉大难在即,要么是冰(太阳消亡),要么是火(核屠杀)
28、偏僻、死寂、贫瘠、枯索、蛮荒——这些就是这片风景的质地,浪漫主义却将它变得如此引人入胜
29、高山之上,人往往只剩视觉,其他感官都失灵了。冷到什么都感觉不到;海拔太高,什么味道都闻不到;你的味蕾迟钝了;而除了自己的呼吸声,再无其他声响。
30、人在青春年少时,正处于上升阶段,精力旺盛,就想脱离大地飞升而上,这种腾跃是快乐的基本形式。”毫无疑问,在我们的语言中,“高处”等同于“美好”这一认识根深蒂固,进而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深受影响
31、我们借用坡度构建发展模式:上升抑或下行。上升比下行艰难,但正是这种难度让上升更值得敬佩。在任何语境中,人都不会“向下进步”。大多数宗教都认为世界在一个纵向坐标轴上运行,上面是天堂或类似的所在,相反的境地则在下方。因此“向上”从某种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靠近神性。
32、有什么能比登上高山更简洁地寓示成功呢?顶峰设置了清晰可见的目标,通往那里的陡坡就是挑战。我们走上或爬上山峰时,穿越的不仅是具体的山地,也是奋斗与成就的抽象地形。抵达顶峰明显就是战胜逆境:你征服了某样东西,尽管它毫无用处。让登山蓬勃兴起的,正是人们臆想中顶峰的意义——而顶峰其实不过是一小片岩石或雪地,由于偶然的地质作用,抬升得比同类地貌高一点而已;它只是一组空间坐标值,一个虚构的几何图形,一个没有意义的意义。
33、这就是人类对高山持有的悖论:它提振又消减了人的精神。那些攀登高峰的人,一半爱着自己,一半恋着湮灭。
34、困于闹市的灵魂不约而同地选择山巅作为解放的象征,它是浪漫主义田园梦的结晶,可以借此逃离破碎割裂、众人沉沦的都市。喧嚣闹市里你会感到孤独,在山巅却能找到独处的幽僻。
35、浪漫主义的高山想象中融合了一种新的魅力元素:人只要登上高山,就几乎肯定能受到启示,获得精神和艺术的顿悟。
36、所有这些人都在两股交织的理念的引诱下去往山中:其一是抽象的观念——登上山顶本身就很有价值;其二是相信顶峰上的风景,即奥尔乔笔下“非凡的壮丽”,美得让人甘冒生命危险上去一观。
37、我们也许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登山行为完全属于个人,但每个人其实都继承了一个复杂且多半隐匿的感觉王国:我们透过无数无名前辈的目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38、每走一步,我都在努力忘记他们上去过的事实,假装自己才是开路人、拓荒者、先锋队,我们才是第一拨站上顶峰、被那里的风景震慑到无言的人。然而我们不是。这在当时让我感到说不出的失落。
39、未知的事物对于想象具有巨大的煽动力,因为未知是一片极富可塑性的幻想空间,一个投影屏幕,无论是文明还是个人,都可以往上面投射自身的恐惧和渴望。
40、我热切向往山脊背后纯洁无瑕的山谷,其实是向往自己那乔装打扮了的梦想,这梦想自然由一种欲望驱动:去无人踏足之处,做无人完成之事;这是深深根植于西方世界想象中的欲望:渴望优先,渴望创造。
41、地图让你穿上魔靴,一步能走七里格,片刻之间就能跨过好多路程。用一支铅笔尖画出设想的行走或攀登路线,能高高升到裂隙之上,跃过众多崖面,渡河也不费吹灰之力。地图上天气始终晴朗,能见度永远极佳。它让你能透视景观:看地图就像坐飞机飞越一个国度——在经过除味、增压的恒温机舱里勘察。
42、这场痴迷的命名运动是一种纪念,也显然是一种殖民主义:维多利亚时代,人们渴望将联合王国的风物带回故乡,而命名是这种欲望受挫的表现。
43、记忆就是我们携带的文化行李,它没有重量,却也无法舍弃。
44、然而我们还是能够为陌生的地方讶异,被新奇的事物震撼。在一定的思维状态中,从房子的一间屋子走到另一间都能成为最高级别的探险。对孩子来说,家里的后院就可以是未知的国度,最优秀的儿童读物作家都明白这一点。
45、世间最高耸的山巅不受我们尘世法则约束,仿佛隶属另一个星球。他说得没错,山峰就是另一个世界。
46、我们天生有股好奇心,为上锁的房间、围墙后的花园、地平线彼端的土地、想象中世界另一头的国度所吸引,这一切都反映出我们心中了解“他处”、去往隐蔽之所的相同渴望。格斯纳称山峰为“另一个星球”时,便陷入或主动释放了一股威力巨大的想象之力。
47、造访高山世界,思索它的奇迹,不仅是事实上的登高,更是精神上的超拔。众人都觉得高山环境必然引起恐惧震惊,然而若观察得足够专注,并且心怀上帝,足够坚定,是可以克服这些恐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