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不累,笑点翻倍:脱口秀考点轻松学!

国内脱口秀节目最早师承国外,之后逐渐形成了有本国特色的综艺类型。而后网络脱口秀应时而生,更喜剧、更娱乐、更戏谑、也更真实的节目特色逐渐明晰。
今年,《喜剧之王·单口季》和《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这两档节目的对垒姿态,更是让不少网友惊呼“脱口秀又活过来了”!由节目衍生的“张雨绮男友”等事件更是进一步推高了节目的热度。我们在享受吃瓜乐趣的同时,更应深入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与考点。
阁楼今天就手把手带你分析「国产脱口秀节目」具体有哪些可考的点,一起看下去吧~!
Part.1 国内脱口秀节目发展历程初探
国内的脱口秀节目脱胎于欧美单口喜剧(stand-up-comedy),是以“一个人,一支麦克风”为表演形式,以段子或笑话为表演内容,以逗乐观众为表演目的的喜剧模式。

2012年,《壹周立波秀》《今晚80后脱口秀》开启国内脱口秀节目的先河。2017年,《今晚80后脱口秀》原班人马制作网络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这两档节目直接领导国内脱口秀节目之风向。此后,国内脱口秀热度随着节目的更新迭代持续攀升,脱口秀也作为一种显性文化形式得到青年认可并广泛传播,并且诞生了一批爆款节目,如《火星情报局》《奇葩说》等,此类网络脱口秀节目正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
脱口秀综艺节目不仅延续了大众文化时代的娱乐功能,更呈现出基于批判性反思的“幽默”特质。但与此同时,随着同质化节目的增多,道德底线的缺失、内容深度的不足等问题层出不穷,直接导致《脱口秀大会》的中道夭折。
2024年,《脱口秀大会》在时隔两年以后,以“拆分”的方式形成了两档新节目,并以此宣布回归,这便是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先后推出的脱口秀竞技类节目《喜剧之王·单口季》和《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这两档节目同台竞技,均让脱口秀节目的口碑有所回升。

Part.2 脱口秀节目的多维分析
一、娱乐化倾向:助力观众获得短时情绪价值
当下,互联网用户在技术干预下,注意力的广度增加了,深度却减少。脱口秀节目在这样的市场要求下也发生了相对的变化:具有复杂逻辑、深度理解的内容逐渐淡化,转而输出短平快、逻辑链短、简单明快的内容,力求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用户。而最重要的是,在这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受众观看脱口秀节目大多是为了获得短时的情绪价值。
可以说,脱口秀利用戏谑的方式,以娱乐为目的,其表现内容贴近当下人们的生活,给普通民众一个宣泄、表达、分享的机会。抓住这一受众心理,以网络脱口秀为代表的众多节目中,喜剧向、吐槽向则成为普遍节目制作的重心。如《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节目的slogan是“生活的烦恼,用脱口秀说说”,旨在让脱口秀演员带着各自的生活经历同台竞技,通过好笑、好玩、自我调侃的段子,消解烦恼、分享快乐、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喜剧精神。而《喜剧之王·单口季》更是凭借“真实”的吐槽风格让不少观众直呼“内娱终于活泼了起来”!节目中,各种幽默讽刺辛辣的段子层出不穷,多数选题紧密贴合日常生活,观众因为熟悉段子中的日常,所以才会发现其中的笑点所在。
在节目中,大多数喜剧化的吐槽背后都是一种“黑色喜剧”,直戳最残酷的现实困境。我们听到租房、结婚、北漂、“牛马”等吐槽时候的会心一笑,只不过是将再真实不过的生活场景用段子解说了出来,戳中的笑点背后,实则是泪点。

二、内容选题:贴近现实与引发受众共鸣
网络脱口秀节目为了在开播前就吸引用户点击进入,通常会挑选尖锐且贴近现实、极具争议性的主题,以增强节目的吸引力。观众在观看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节目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这种共鸣使得节目能够精准地触动用户痛点,进而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以《脱口秀大会》为例,这档节目秉持着“每个人都能说五分钟的脱口秀”的理念,吸引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参与脱口秀表演,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第四季中,选手中除了业内小有名气的脱口秀演员外,还有脱口秀新人、交警、白领、特殊人群等。不同领域的人对脱口秀有不一样的见解,能以多样化的生活体验丰富节目的文本内容,让这一季脱口秀更加贴合“生活化”理念,使不同领域的受众产生共鸣,实现更大范围的“出圈”。
《喜剧之王·单口季》中,聚焦几位“喜剧小人物”的身影。在台前的演出结束后,节目组则带着观众们更深一步走近这些“小人物”成长的地方,这种草根精神的闪现,让该节目拥有了为数不多的点题时刻。

与此同时,《脱友》和《喜剧之王》两档节目在职场吐槽的内容表达上高度一致。众多打工人的烦恼被巧妙地编织进一个个段子之中,其中无尽循环的加班、涨不上去的薪水、奇葩的领导等等热点话题,均成为吐槽的绝佳素材。例如《喜剧之王》中翟佳宁吐槽的“极端加班文化”,在职场中并不鲜见,《脱友》中曾在工地工作的贾耗,也遇到总是要求员工熬夜加班的领导,员工准时下班就像是负罪了的“偷跑行为”。如此多不合理的“职场潜规则”,成为当下打工人痛恨职场的原因之一,这些话题通过脱口秀嘉宾口中说出,完成了一场台前台后的“大众狂欢仪式”。
三、文化影响:对青年亚文化传播之影响
青年亚文化指的是由青年群体创造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这种文化通过风格化的符号对主流文化和父辈文化进行挑战,进而与之形成既抵抗又合作的关系。在青年亚文化的范畴中,存在着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女性文化、“丧”文化是较为引人注目且受网络脱口秀影响较大的两种。
《脱口秀大会》第一季中的思文、第二季中的杨笠、第三季中的李雪琴和第五季中的鸟鸟等女性脱口秀演员脱颖而出,她们在节目中关于女性话题的观点与立场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和大量女性共鸣,唤醒了受众尤其是女性群体的女权意识。

在《喜剧之王·单口季》中,微胖女孩分享其减肥经历、小鹿讲述婚姻故事、唐香玉则带来催婚相关的段子,这些节目内容都聚焦于当下社会对女性的规训,而脱口秀节目本身也在积极尝试打破这种规训。
至于“丧文化”在脱口秀中的体现,它并不等同于完全的“躺平”态度,而是一种特定的情绪表达方式。脱口秀演员们借助“丧”文化作为切入点,意在提醒主流文化关注青年人的生存环境,并警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张力。以《脱友》和《喜剧之王》为例,两者分别主打“吐槽”与“戏谑”风格,虽然表面上看似充满不满,但最终都在引导观众寻找生活的出路或展现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因此,年轻人的“丧”更多地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与表达,而非消极的逃避。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脱口秀节目的文化影响力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积极塑造受众的文化观、价值观及经济观,丰富其人生观,拓宽文化视野;另一方面,也可能诱导年轻受众形成不健康的三观,诸如享乐主义、文化认同缺失及畸形消费观等。这些问题尤为值得节目制作组警惕,切勿一味追求话题热度而忽视其潜在影响。
Part.3 脱口秀节目的叙事困境与突围之法
一、叙事困境需警惕
1. 警惕对娱乐价值的过度推崇:虽然脱口秀节目是娱乐性综艺节目,却并不等同于单纯的“笑话大全”,过度娱乐化的文本输出虽在短时间内给予受众精神快感,但在潜移默化中会影响参赛选手认知与理解,认为搞笑是作品突围的唯一渠道,进而“唯娱乐是论”,为了幽默而幽默。这样的做法虽能带来笑料,但其仅仅充当了“网络段子的搬运工”的角色。
2. 警惕偏离理性的情感化叙事:情感化叙事固然能够增强节目效果,但如若走向极端滥用情感,不仅难以激发观众的共鸣,反而会使节目陷入模板化、浅层化及过度娱乐化的困境。尤其在对女性外貌焦虑、男女感情、男女性格等多角度的讨论中,过度聚焦容易落入性别话题的窠臼。男女议题确实让脱口秀广泛进入公众视野,但过度渲染男女对立氛围,不仅会导致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减少,叙事主题趋向单一,节目内容变得浅薄,还可能在无形中扭曲观众的价值观念。
3. 警惕商业性价值色彩过重:综艺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更是一种商业产品。评价一档综艺节目是否成功,收视率的高低是最为直观的评价标准,而利用收视率换取经济收益也是综艺节目制作人的最终目的。然而,随着广告商投资的增加,虽然为节目带来了可观的商业价值,但在频繁且机械复制的植入式广告中,节目方极易陷入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陷阱,导致功利属性逐渐盖过了文化属性,进而造成节目文化价值的迷失。
二、叙事突围之法
1. 聚焦受众需求,建立叙事基础:从题材选取上讲,创作之初应凸显“人的主题”。当前互联网时代下,公众倾向于小屏化的信息吸收,内容选取的主观个性化色彩也得到增强。脱口秀节目只有真正针对受众进行内容生产,把题材重心放置在“人”的身上,话题讨论贴近真实的民生,才能最大限度吸引受众。从表现内容上看,更应做到“外软内硬”,以多变的节目内容和形态,顺应时下受众心理,寓价值于娱乐之中。

2. 打造节目IP,延伸叙事价值:对于综艺节目而言,其形式特性与内容创新也可以视为一种IP,而在此IP之下的衍生产品,可以借助主产品赋予的粉丝受众优势,获得价值延伸。例如《脱口秀大会》不仅成为一部现象级综艺,其自身也成为一个独特IP,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节目本身具备了较高的观众资源与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之后,可以从节目的核心资源与优势出发,开发母体节目的潜在市场,进而形成更强大的节目品牌。
3. 加强技术导向,放大叙事效果: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社交媒体平台都可以通过浏览用户的观看路径进行精准推送,满足用户的潜在心理需求,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视频平台也不例外。平台自身可加强利用技术手段,对各用户的观看偏好、浏览重点、意见态度等因素进行整合分析,通过数据整理建构与受众的互动平台,搜集受众意愿,针对受众需求完成内容生产,优化受众的观看体验,以期获取持续性较久的叙事效果。
Part.4 脱口秀节目考点延伸
一、巴赫金“狂欢理论”
“狂欢理论”最早见于前苏联著名学者巴赫金所创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巴赫金认为,狂欢是大众的、普遍的行为,在狂欢中没有等级尊卑之分。在巴赫金的阐述中,中世纪的狂欢节是“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民众从教会的统治和等级森严的尊卑秩序中解放出来。狂欢式则是一切狂欢节式的仪式、庆贺、形式的总和。狂欢化则是狂欢节上形成的整整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在新媒体语境下,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狂欢的表现形式逐渐转移至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原本意义上的狂欢也在各种社会因素、媒介形式的影响下发生着新的嬗变。

在脱口秀表演中,表演者以自嘲、揭短的方式祛魅,明星与素人之间的阶层壁垒被打破,其使用的话语符号、构建的互动广场都彰显着狂欢的本质。如《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于近期爆出的“张雨绮事件”,一经发酵瞬间因其明星效应引发巨大轰动,互联网上也瞬间开启对相关明星的“旧爱”履历追寻,更多网友抱着吃瓜的态度参与其中发表观点,这与之前《歌手2024》的“六旬老太守国门”事件异曲同工,本质上都是网友们借由这些事件参与的一场社交狂欢。
二、雷蒙·威廉斯的“情感结构”理论
情感结构,作为雷蒙·威廉斯提出的一种分析群体意识与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工具及文化假设,关联着社会结构化的普遍生活方式与个体创造性的具体生活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脱口秀的中介地位或文化载体功能,则隐含了这一分析逻辑。换言之,脱口秀节目所提供的享乐式体验已成为年轻人的一种快乐惯性。这一文化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的双重渠道持续影响着当代青年,即便不主动关注脱口秀,其部分段子也通过短视频、长图文、人际交流等方式广泛传播,使当代青年熟知乃至认同。当这些段子引发笑声或讨论时,脱口秀的幽默实践便已然映射出当代青年的情感结构。
参考文献:
[1]晏青,万旭婷.异项美感狂欢:脱口秀节目的幽默实践及青年情感结构反思[J].新闻界,2024,(07):49-62.
[2]朱清河,沈星宇.狂欢理论视域下脱口秀节目文化价值引导的脱轨与思考[J].新闻爱好者,2024,(04):60-64.
[3]王秋媛.网络自制脱口秀节目的叙事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