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敏的艺术世界与 AI 时代的创意思考
初次观看《红辣椒》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街道上那场疯狂盛大的游行、自由飞舞的蝴蝶女孩以及女孩剖开外壳走出来的镜头,仿佛将人的内心情绪极为生动地视觉化了。那时的我对今敏还不甚了解,却顺手买了一本他的漫画集《梦的化石》。当时只觉得作者应是一个深沉、忧郁且内在疯狂的人。

读完今敏的随笔集《我的造梦之路》后,我才惊觉他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实实在在的现代人,有着现代人的乐趣、无助与愤怒。这本书不仅展现了一位艺术家的创作人生,更是一本打工人的内心语录。

令人难过的是,今敏于 2010 年因胰腺癌离世,年仅 47 岁。他留下遗言:“我要怀着对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谢意,放下我的笔走了。” 今敏的伯乐丸山正雄难过地说:“我们只是没有一个今敏了。” 然而,对于这个整日说着 “骗你的” 大孩子来说,另一个世界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梦幻之地吧。
一、打工人的内心语录 —— 项目噩梦
阅读这本随笔集时,我的心情复杂。一方面,被今敏的毒舌吐槽逗得捧腹大笑。今敏虽为独立导演,但由于动画制作的团队性质,他和打工人一样要面对制作人等项目管理者以及各种不同分工的工作人员,需要与诸多部门协调,也要按照进度依次安排原画、摄影、配音等项目进程。一旦进入项目周期,便会完美呈现出 “项目” 的诸多可怕之处,包括截止日期、工作协调、项目进度、质量监控等。
一旦遇到极端不靠谱却又占据高位的合作者,那便是噩梦中的噩梦。作为制作人的蛤蜊显然已上了今敏的黑名单。一次,在进度完全不可能的情况下,蛤蜊强行要求提前安排录音,只因配音演员只有那段时间有档期。他拿着进度表递给今敏,愤怒的今敏将进度表揉成一团扔了出去。当然,这场对决是由前面一系列问题累积而成。虽然只是小小片段,但今敏的内心戏之丰富,使让人血压升高的工作场景,也变得有趣生动起来:
蛤蜊的呼吸更急促了,像慢镜头一样移动,将纸团捡起来,然后更强势地将纸团放在了原来的位置。 气焰越来越嚣张。我想要不要再扔一次,却在不经意间抬头看到了蛤蜊的脸。 哇!他的嘴动个不停!嘴唇开合开合开合开合开合开合……
“根本做不出来不是吗?要数码技术处理的镜头怎么办呢?你都没联络对方。” “那就只能先把那些镜头扔着啦。” 我想把你扔了。
此后,不用说听到蛤蜊的声音了,就连见到他的机会都少了。他越来越像珍稀动物,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单了吗? 灭绝了更好。
蛤蜊还有各种奇葩操作,实在是匪夷所思,又感觉似曾相识。可惜很多时候,打工人都只能忍气吞声,错过了 “美妙” 的对决时刻。想必参与过魔鬼项目的人,都会被今敏记录的《未麻的部屋》制作过程所治愈。他仿佛是各种打工人的嘴替,痛斥那些不干活的废物以及毫无作为、不负责任的领导,让人直呼痛快。读他的文章,会感觉他似乎就和自己坐在一座办公楼里,和大多数上班族一样,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工作、吃饭、抽烟、聊天乃至骂人、争吵,但他的内心世界却仍旧抱有天真、乐趣,以及对工作、作品的热爱,这值得很多打工人学习。换一个视角,也许一切都不同了。
二、创意工作与 AI 时代
另一方面,我感慨技术的进步及其带来的行业变化。这种变化并非个例,很多行业都因 AI 的出现而有了微妙的改变,只是程度不同。但显然,除了 AI 从业者,大部分普通人都处于一种边缘状态,一方面感到新奇,一方面又感到危险与焦虑。
如今,回顾那个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创意工作者们凭借自身的技术、创意和巧思,打造出一个个难以超越的杰作。那时,一个个工作室争相发布作品,优秀人才聚集在一起,相互指引,也相互竞争,彼此成就。虽然背后是辛苦的工作,微薄的收入,甚至很多人透支身体。但因为热爱以及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大家相互帮助,彼此扶持,痛并快乐着,也度过了精彩而热闹的人生。
反观现在的工作氛围,似乎很难再如那个年代般鲜活。工作的意义、职业的信仰似乎越发淡薄。AI 与创作者的版权之争仍在进行,对于所有创意行业,AI 似乎都成了绕不过的坎。看到一篇文章提出疑问:为什么 AI 要参与到艺术创作活动中来,而不是去帮助解决交通拥堵、罪犯追缉等问题呢?这让我产生一种本质性的疑惑,即创意行业的本质是什么,甚至人类世界存在的基本逻辑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一群人以自己的技能创造产品服务另一群人吧。那么,AI 的介入到底是提升了效率,还是在与人类争夺工作呢?
每次遇到这种问题都会让人感到很头大,因为这涉及市场系统和个人两个维度。将 AI 看做效率工具的一方,其实是站在了个体立场。AI 可以说是单兵作战的强大武器,极大地提升了个人的战斗力。但是,将其放置到整个行业市场中,AI 就会引发从教育、产品价值到利益分配等一系列问题。从大的角度看,甚至能够重塑工作流程、教育模式、工作模式与薪资模式。
当然,这还没有加入专利权以及关于什么是艺术的终极讨论。
如今一切都在发展,就像 AI 也分成两派一样。一派主张发展 AI,通过发展来解决 AI 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则主张限制和管控。这倒有一点大禹治水的味道,究竟是应该围追堵截,还是疏通引导,仍是未知数。
今敏所在的时代,尚无 AI 技术,电脑也并不智能。不禁让人遐想,今敏会如何看待 AI 和众多项目管理软件呢?我想他应该会很欣喜,至少不用再被不会传话的制作人气死,而是可以自己发送信息给摄影导演,也不需要因为无法看到项目资料和确定项目进度而苦恼,很多基础性工作,也可以用 AI 完成,减轻人手压力。
不过,若让 AI 代替他进行创作,我想他定会出来毒舌地骂人吧。作为无比热爱自己工作的人,这无异于是对他的一种致命打击,他也许会说 “great blue” 吧。
当然,不论他多么反对 AI,应该也会忍不住去使用。也许会弄出一些更加了不起的东西,震撼世人,因为他是一个坚定的在人生最迷茫的时候,甚至想要结束生命的时候决定,如果人生只能选择一样东西,那么他选择自己热爱的工作。

无论行业市场如何变化,事物存在有其本质的价值。只要有人热爱,无论市场技术怎么变化,其价值本质是不会变化的。中国的独立动画事业也在蓬勃发展,B 站上的《胶囊计划》两季作品,展现出不凡的技术和创造力。而由动画人徐杨斌创建的东布洲动画基地,更是动画人的一个梦想之地,不仅每年举行东布洲国际动画洲,近期更举办了东布洲国际艺术节,积极推动多元的创意产业发展。
三、天秤座的平衡与创造天赋
猜测今敏会一边骂一边认真研究使用 AI,并非空穴来风。作为天秤座的一员,这绝对是一种天赋本能。
说来今敏身上的确存在很多矛盾点。他身高 184,体重却只有六七十斤,年轻时还被称作 “豆芽菜”。他幽默且富有想象力,工作却认真也较真,是技术流的同时也天马行空。对作品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绘画细节的坚持,甚至透露出一丝处女座的特质。
今敏似乎很好地平衡了工作狂与梦想家的人格特质,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柔韧有余地行走在“正常世界”的边缘上,也有人称他的作品为 “故障风”,更加展现了那种由“正常世界”逃逸出的可能性。梦是与今敏联系最多的一个意象,在“造梦”领域,他是一座让人仰望的明星。这样独特的风格气质,自然影响了很多人。

在中国,很推崇今敏的动画人是独立动画人皮三,其代表作是《泡芙小姐》。第一次看《泡芙小姐》时,真的感到很新奇。一个个小故事充满惊喜,尤其是泡芙小姐独立、慵懒、有趣的气质,十分吸引人。泡芙小姐的形象,似乎也承袭了今敏女孩们的风格特质。在《一席》上,皮三有一个演讲:我希望永远保持错误的力量。所谓错误就是永远把自己放置在危险的状况,永远保持尝试和创新。喜欢把自己放置在边缘,放置在夹缝中,让人不禁怀疑皮三也是一个天秤座吧,才能与今敏产生深层次的共鸣和认可。

四、艺术创作的启示
除了天秤座的天赋外,今敏也承袭着动画人的匠人精神。技术精湛,追求画面和作品成果的极致效果。虽然选择做一个自由职业者,但他很喜欢与志同道合的人打交道,比如大友克洋、押井守等动画人。他自身也在这样的交往中受益匪浅,在群体中获得成长。他很喜欢喝酒,更热衷于和很多人一起喝酒。这既是一种社交方式,也是情感沟通的途径,他的许多灵感正是在喝酒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
在对 AI 的讨论中,创作者的工作模式也是一个关注点。有了 AI 后,工作就变成了人与 AI 的合作,而人类的常规的成长模式是在人群中成长,学习前辈的技术,一边创作,一边接受前辈的指导,彼此激发,朝向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前进。
而人与 AI 的合作,显然就变成了一种理性命令与内在评判的过程,这又在一个重大领域破坏了传统模式。对这一点的关注也不得不回到前文的视角上,就个体视角来看,AI使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以释放,但是从行业角度,则会引发不少的变化,模糊了行业前进的方向,也模糊了价值判断的标准,最终可能会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式的模糊,无序,让很多人无所适从。 创作者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否则就会被技术的洪流淹没。 创作者也要充分考察艺术创作的本质过程,找到创作的核心坚持,这也是价值标准的本质来源。
AI能够为创造性活动提供刺激和一定的反馈,但是无法成为独立的创作主体。文化产品的创作道路,可以参考电影行业的发展,电影产业有两条发展主线:一条是独立电影,强调创作者的思想;一条是商业电影,强调类型和框架。 但廉价的批量复制类型是没有意义的,类型是需要不断被颠覆的,这一点 AI 是无能为力的。AI 可以以固定框架组织信息,但无法创造框架,更无法替代有思想、有自我角度的创造者。
很多艺术家、作家都会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创意来自于潜意识。岛田庄司曾经在访谈中提到,那种由大脑直接想出来的点子是很无聊的,真正的创意是在潜意识中出现的。我想今敏的爱喝酒和他的风格不无关系吧。说不定他的画面表达就是一个醉酒人的世界。
我们可以肯定 AI 的艺术创作一定是意识维度的创意,而缺乏潜意识的运作能力,我们可以发出类似“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疑问,提出“可以使AI以一种酒醉的方式回到问题吗”。
潜意识运作并不是单纯的数据,也不是单纯的信息涌现,它是独属于人类大脑的一种运算方式,如果一定要用科学用于形容的话,也许更接近量子化的运算,是在众多信息中获得唯一解的能力。这种能力,依赖于人类身体的各个部分,而非只有大脑参与,身体、各种感受器也参与这个运转过程。
技术工具与人的自身能力应该是彼此激发的,人需要借助工具提升能力,而非成为工具的奴隶。皮三在演讲中,也曾发现自己被工具控制过,似乎一切创作都只是因为有工具而已,所以会让自己回归本心,而创作了绘制简单的《哐哐日记》,很多动画制作公司,也都保持着一定的手绘传统,充分发挥不同技术的魅力,服务于讲述故事,服务于情感和世界观的表达。
人应该利用工具开发自己的潜能和天赋,任何形式的文化创造,其本质是提升人类共有的智慧。创意的流程也是一种不停自我激发的构成,创作者有时候需要根据内容创造形式,有时候需要根据形式创造内容,这个过程是围绕着一个价值追求前进的,其本质是心灵深处的自我表达,其价值则是与他人心灵维度的共鸣。
无论任何时代,艺术的本质都是一种对心灵产生影响的力量,这种影响也是全面的,是认知维度、感受维度的全面进化,而非单纯的视觉想象。感动人们的可以是千亿大制作的逼真特效,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不足百字的故事,关键在于是否拨动了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那根琴弦。

-
xiny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5-04 20:31:17
-
VoyagerLo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24 23: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