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这10本建筑景观书籍值得看哦~
建筑或是景观,不仅仅是我们的生活空间,更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想要了解建筑设计亦或是景观设计的同学们来说,阅读一些经典的书籍是非常有必要的。成为一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还是景观设计师,不仅要有鬼斧神工的创意,还要有经得起考验的基本功,扎扎实实的实践经验多多益善,充足的设计知识储备也是必不可少!今天雅筑国际教育的小编就为大家推荐10本经典且好评度高的建筑、景观设计书籍供各位阅读。每位设计师都会以反映自身世界观的角度,应对新的课题,让我们通过大师们的书籍,洞察他们的世界!
1.透明性
作者: 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

透明性是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在德州开展教学工作时提出的理论概念,也是相关著作的名称;作为建筑学理论研究中的经典问题,被建筑学学者广泛阅读研究。该理论的写作与发表过程艰辛困难,经历了从绘画延伸到建筑领域,从理论到方法、教学到实践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此书已经成为所有建筑专业学生重要的现代参考文本之一。
透明性理论的发展,延续了现代建筑与绘画的某种血缘传统;不仅仅是绘画领域,透明性应用了格式塔心理学、现象学哲学观念与形式主义分析方法,并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建筑学教学体系。与其他领域的密切相关,无疑扩展了建筑学讨论的范围,对建筑学学科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不同流派的绘画作品进行形式分析,在立体主义绘画中发现了具有“透明性”的画面组织,而这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感受与深入解读的动力。即所谓的“在事实和寓意之间,辩证的往返片刻不曾停歇”。
2. 华夏意匠
作者: 李允鉌

本书作者李允鉌通过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验证了中国古代存在具有中国民族与地理环境特色的建筑与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与技法属中国独有或首创,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华夏意匠》总结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书中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一位学者对国家的拳拳热爱之情和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驳斥了少数西方人傲慢、狭隘的片面学术观点与某些中国“学者”缺乏民族自信的西化倾向,从根本上修正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的种种谬误与偏见,打消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模糊认识,从而全面解决了对中国古典建筑的认识与评价问题。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走着不同的道路,各自取得不同的成就,不同的经验。”今人若采用同一种尺度来衡量东西方建筑艺术的传统与成就的做法是错误的,更不会获得正确的结论。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典型的对比实例,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成就。
3.建构文化研究
作者:弗兰姆普敦

《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修订版)》是肯尼思·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rnptorl)继他的经典著作《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之后又一部令人翘首以待的宏篇巨著,必将对现代建筑发展的讨论产生深远的影响。一言以蔽之,《建构文化研究》是对整个现代建筑传统的重新思考。弗兰姆普敦探讨的建构观念将建筑视为一种建造的技艺,它向迷恋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流思想提出有力的挑战,并且展现了一条令人信服的别开生面的建筑道路。确实,弗兰姆普敦据理力争的观点就是,现代建筑不仅与空间和抽象形式息息相关,而且也在同样至关重要的程度上与结构和建造血肉相连。
他清晰地阐述了结构工程与建构想象是以何等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佩雷、赖特、康、斯卡帕和密斯的建筑之中,以及建造形式和材料特征是如何在这几位建筑师的建筑表现中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的。在弗兰姆普敦看来,积极主动地挖掘建构传统对于未来建筑形式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为现代性和“先锋派”历史地位的讨论提供了全新的批判性视角。
4.城市建筑学
作者:阿尔多·罗西

在意大利的建筑历史中,很早就有建筑师兼理论家的传统。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系统的论著已经成为某些建筑师陈述自己观点的特有方式。在维特鲁威(Vitruvius)写作模式的基础上,阿尔伯蒂(Alberti)创立了文艺复兴的写作模式。塞利奥(Serlio)和帕拉第奥(Palladio)又发展了这种模式。塞利奥的一系列著作如同一部建筑手册,从古代建筑一直写到对未来建筑的构想。与他本人那些已经完工的质朴作品相比,书中那些未被建造的设计方案更为重要。这些方案已经超出了本身作为设计作品的意义,因为它们被开始用来阐述许多建筑类型。这种写作模式后来为帕拉第奥所借鉴。在临终的前10年,帕拉第奥写下了有点儿像其生平简历的《建筑四书》。在书中,他重新绘制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和作品,以记录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实际工作。无论是描绘古罗马的遗迹,还是重新绘制自己的设计方案,帕拉第奥都首先关注现有建筑原型中那些类型的起源、创新和变形。绘图和写作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因而成为建筑传统的一部分。
5.异规
作者:塞西尔·巴尔蒙德

本书从一个结构工程师的视角来解析建筑的形成方式。这里“异规”是指规整的建筑构成相反的建筑表达。作者列举了一系列与建筑结构相关的数学和物理定义以及由此引发的形成种种随意、自由、非传统的建筑形成及空间的方式组合。本书适合建筑师、结构师及相关专业师生阅读。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审视和构思建筑的起点和角度。它颠覆了先建筑再结构的习惯思维和操作次序,而把结构构件和体系的“异规”作为设计方法的入手点。从这里出发,我们会发现一个令自己欣喜和惊讶的世界。
本书以夹叙夹议的结构展开,即理论的宣示和分析与一组组工程案例相间呈现并相辅相成、互相支持。书中列举的8个案例都是在当代建筑界极具影响的项目,并且在建筑结构上都颇有挑战性。作者在与瑞姆·库哈斯、丹尼尔·李伯斯金、阿尔瓦罗·西扎等建筑大师的合作中,以其创造力使建筑结构及构件精彩地实现并诠释了建筑师的思想。或者说结构本身也是建筑,也述说着建筑思想,而不光是支撑建筑的幕后英雄。本书的编排也极具特色:文字、草图、图纸、照片交替出现。正如塞西尔本人所说,阅读也有自己的空间和结构形式,他想让此书犹如布鲁斯一样,吟唱与器乐交相辉映、相互对话。
6.Small, Medium, Large, Extra-Large
作者:Rem Koolhaas / Bruce Mau / Hans Werlemann / Jennifer Sigler

《S,M,L,XL》是迄今为止库哈斯最重要的一部集建筑设计与城市理论为一体的综合建筑文本。无论是从此书涉及的时间跨度(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还是从文本的丰富度(涵盖了建筑、人文、社会、政治、经济、城市等各领域信息),甚至是从文本自身的体量(1 300多页,如一部巨型辞典)来考量,将其称为一部“巨著”并不为过。此书甫一面世,即引起了建筑学界的强烈震动——它完全颠覆了传统建筑设计作品集和建筑理论文本固有的刻板、晦涩和过于专业化的印象,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表面上看,它使建筑的叙述变为一场思维的盛宴与图像的狂欢,但实质上却完全不影响其理念的严肃性和专业性。它不仅让建筑学界的专业人士为之动容,也同样吸引了普通大众的目光。时隔十余年后的今天,再度审视,它仍然不失前卫与深刻。它开启了建筑“砖头书”的先河,在其之后,同样类型的文本层出不穷,但是无论深度还是广度,后来者均未达到此书所创造的高度。
库哈斯本人很早就认识到建筑师职业本身的局限性:在建筑这场“混乱的冒险之旅”中,建筑师永远摆脱不了职业的不连续性与随机性。(前言, 《S,M,L,XL》)从这层意义上说,《S,M,L,XL》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建筑表达方式”绝佳的参考案例。因此,笔者在本文试图抛开书中论述的建筑或者城市理论本体,而着重探究其文本的建构思路、策略与技巧。
7.设计结合自然
作者: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教授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及区域规划系创始人、系主任。由于他在运用生态学原理处理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做出的特殊贡献,曾多次获得荣誉,包括1972年美国建筑师学会联合专业奖章、1990年乔治·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艺术奖章及日本城市设计奖。
《设计结合自然》是麦克哈格的代表作,1971年获全美图书奖,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本书在很大意义上扩展了传统“规则”与“设计”的研究范围,将其提升至生态科学的高度,使这真正向着饮食多门综合性学科的方向发展。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辟的论断,阐述了从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侵害的依赖关系、大自然演进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深化。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书中通过许多实例,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 、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本书对从事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学等学科学习与工作的人们是一本不可多得、历史弥新的参考书,同时,它也密切契合了当前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整体动态,为我国实施和谐、生态、多元的城市环境设计与规划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平台。
8.景观之想象
作者:詹姆斯·科纳 /艾利森·赫希

本书为美国当代著名风景园林师詹姆斯·科纳的合集,收录了他自1990以来发表的诸多重要学术论文。科纳作为景观都市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建构者之一,其景观理论远远不止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范畴,而是渗透到风景园林话语建构和实践理论的各个方面。科纳的理论没有一个定式,其体系是发散性的,但是却透露出极强的人文主义的姿态,在后麦克哈格时代被视为“重塑”了风景园林专业,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科纳的理论思想,当代国内风景园林对于他设计的纽约高线公园如数家珍,但是却鲜有深刻理解该作品内涵的媒介和文本。风景园林如何作为一种话语而存在,如何作为一种文本,如何辩证看待理论与实践关系,如何将风景园林与文化逻辑建立起双向交流的架构,本书都做出了具有典范性的探讨,并提示了理论之于理论本身,以及理论之于实践的重要性。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理论、再现与创造性、景观都市主义、实践。
9. River.Space.Design
作者:Prominski, Matin

城市河岸是吸引人的休闲环境。然而,它们必须同时满足防洪、开放空间设计和生态的要求,这对设计师来说往往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本书对大约60个例子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策略和工具目录,为读者提供了设计可能性的概述。这个修订版介绍了十个新的案例研究。本书以其清晰的语言和无可挑剔的组织设计。它不仅是设计理念和范例的重要资源,也是对我们如何在城市环境中考虑河流的挑战。在书的前言中,作者写道:“迄今为止,我们所缺乏的是一种概述,以系统和可转移的方式呈现城市河流空间的广泛多样性设计可能性。”本书旨在填补这一空白,成为城市空间设计师的入门和参考。
10.多元路线化都市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多元路线化都市》是三年来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研讨课程的记录,它旨在建立一个教学分类法的框架,对设计师们当前塑造城市及城市开放地域的各种方法与工具进行组织和总结。《多元路线化都市》记录的设计工作显示出设计师们在城市项目中所作出的重大转变。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已建成环境中采用的新技术已经在多样化的背景中被加以运用,广泛地与各类不同的文化、设计规模和强度条件产生互动,同时,当这些设计工作的创新本质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品质城市空间时,成功更新城市场所的观念就开始迅速地获得影响力。《多元路线化都市》一书的视野正广泛地聚焦于:
-组织基础设施和系统程序的新方法;
-设计师作为一个更宽泛的公共或私属领域代理人的角色;
-由一种后工业环境所激发的新技术改变;
-有效操作的文脉主义的新理念。
本研究系统勾勒了设计师在建成环境中的任务,同时也理清了当面临不同项目和项目背景时所可能采取的各项策略和(或)行动。此外,《多元线性化都市》一书还具有一种附加的行动倡议,以此来发展一种更强烈的城市文化,一种与后工业环境相协调的,并确信它是一种具有创造前所未有的城市形态潜力的城市文化。本书记录了各种路线方法中重要的全球性案例研究,追溯了它们的先例和参考,建构出每种路线工作的理论性框架与批判性评估。
更多艺术设计留学资讯请关注雅筑国际教育 或公众号 Arch-NA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