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尔】论B版演绎(下)
【席勒尔】论B版演绎(下)
Hawthorne译自Zeit, Einbildung, Ich——Phänomenologische Interpretation von Kants "Transzendentaler Kategorien-Deduktion"(2022), pp. 105 - 129(另:仅作学习用途。若有不忍请联系发布者,发布者将立刻清道跑路。)
3.1.8、§22 将范畴应用于经验对象是它们在事物之认知中的唯一可能的用途
主观演绎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康德再次从这一开端出发。该根基问题是:认知【知识】究竟是如何可能的?康德以一句奠基于我们认识-来源之本性(die Natur unserer Erkenntnisquellen)的评述(如§15 节所述)回答了这个问题。根据我们认知-能力的特性(Beschaffenheit),只有当我们的概念被给予一种相对应的直观时,认知才能存在。但我们的直观是感性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知性必须联系【与之发生关系】感官的对象,才会由此产生认知【知识】。现在有两种可能性:要么涉及先天直观(=空间和时间),要么关涉经验直观。
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处理的是【/与我们有干系的是】形式对象(formalen Gegenständen【作为显象的对象之形式】),即数学对象(den Gegenständen der Mathematik)。只有预先证明存在具有一种数学结构的事实性的物(tatsächlich Dinge),才能确定是否这些东西【数学概念】真的【/现实上】(wirklich)是认知【知识】。对康德来说,这个证明还没有被提供,所以他对这个问题保持开放态度。因此,只有在第二种情况下,即在经验【性】认知或经验的情况下,才获得确实的(gesichert)认知【知识】。因此,如果获得了认知【/有知识被给予】,它只能是关于可能经验的对象的认知【/知识】。然而,这还不是一个真正的【本真的/本己的】(eigentliche)演绎,而是——正如我所说的——这只是对我们认识-来源的本性的解释,以及由此而来的、对我们的认知可能性的解释。
尽管如此,这种不够充分的演绎方法【径路】与其收益(Ertrag)极不相称:也就是说,结果表明,只有当范畴同时联立地局限于【/受限于】经验时,它们才能提供客观的认知【知识】。为了强调这个命题(Satzes)的涵义——它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但并不属于先验演绎的本真目的——康德额外增加了一个段落来论述它。
3.1.9、§23 续(Fortsetzung)
只有我们的感性的和经验【性】的直观才能赋予范畴以意义和涵义(Sinn und Bedeutung)。这显然是指 "客观实在性(objektive Realität)",【235.KrV, A 155f./B 194f.】 即可能的对象-指涉【关系】。但是,这恰恰与演绎必须掌握的任务相对应。【236. KrV, A 85/B 117.】那么,只要演绎是基于(von ausgegangen)范畴而不再是基于直观【来进行】,这将会指明演绎必须如何施行的方向。因此,如前所述,澄清范畴只有在应用(Anwendung)于经验对象时才具有认知上的相关用途(erkenntnisrelevanten Gebrauch),这并不是先验演绎所公开宣称的目的,而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础(Grundlage)。
3.1.10、§24 论范畴在一般感官对象上的应用
但只是指明了方向。【顾】现在的问题【应该】是要具体地证明范畴对对象的指涉【范畴的对象关系】——从主观的认识-来源出发,从而解释范畴对对象的指涉——是如何可能的。通过将范畴演绎带向终结的这一步骤,B-演绎超越了 A-演绎。
范畴与直观对象的‘指涉关系(Bezug)’是通过一种综合实行【取得】的(vollzieht)——这一点我们从§15 就已经知道了。我们也知道,或者说直到现在还认为,综合是由知性实行的。但康德现在指出,实际上【现实中】有两种类型的综合,一种是确实归功于知性的综合,另一种则是归功于想象力的综合。
康德将这样一种综合——即知性之综合——指涉为 "纯粹理智的(rein intellektual)"【综合】,即【它】唯独以知性为基础。它建立了一个 "对象一般(Gegenstands überhaupt) "的统一性,而这个 "一般对象 "当然还不是一个确定的对象(bestimmter Gegenstand)。康德这样说,并不意味对象没有因此而被知性所确定【规定】(bestimmt),而是说——康德在这里偏离了他对 "规定(Bestimmung) "或 "规定性(Bestimmtheit) "的惯常用法——这里尚未现成存有‘涉及内容的对象规定性’(dass hier noch keine inhaltliche Bestimmtheit des Gegenstands vorliegt)。这种("内容性的[inhaltliche]")规定性是如何可能的、以及它是由什么组成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第二种综合——即想象力的综合——开始发挥作用【/进入游戏】。
首先,有两点意见【需要注意】。首先,必须从一开始就避免一种误解。这里所说的 "确定性(Bestimmtheit)"并不是指‘经验性的质(empirische Qualitäten)’(即不是指感觉)。相反,它唯独关涉一个纯粹的确定性【规定性】(reine Bestimmtheit),因此它只能指引(verweisen)感性的先天维度(die APRIORISCHE Dimension der Sinnlichkeit)。
另一方面,感性的先天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然而,正如在图式法-章节中可以清楚看到的(或者说已经清楚看到的,因为 B-版演绎是跟随 A-版的图式法-章节之后按时间顺序写成的),先验的时间-规定(Zeit-Bestimmung)负责范畴如何使经验具体成为可能的方式(即不再像演绎-章节所对此提供的那样,更多的是关注一种单纯的范畴使用的正当性证成[einer bloßen Rechtfertigung des Gebrauchs der Kategorien])。【237.KrV, B 167 und A 138ff./B 177ff.】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 "感性的先天维度 "——这个表述当然并非出自康德——,那就只能是明确指涉时间(dann kann damit ausdrücklich nur die Zeit gemeint sein)。【238.这与任何声称 A版优先配置时间、B版优先配置空间的解释大相径庭。更准确地说,时间在B版中的优先级仍然不亚于它在A版之中的优先级。】这与前面已经引用并论述过的 A-演绎开头的重要评论不谋而合:
“我们的表象可以从任何地方涌现(entspringen),不管是通过外部事物的影响而引发,还是通过内部原因的影响而引发,它们尽可以是先天地产生的,也可以是作为显象【而】经验【性】地产生的;然而,作为心灵的变状(Modifikationen des Gemüts),它们属于内在感官,而且作为这样的变状,我们的一切认识最终因此都要服从于(unterworfen)内在感官的形式条件、即时间,正如它们全部都必须在时间中得到排序、联结、并被置于关系之中。这是一个一般性的说明,它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必须始终被置于基础地位。”【239.KrV, A 98f.】
这种 "纯粹规定性(reine Bestimmtheit) "究竟如何理解呢?康德在这里的目标是时间中的某种 "直观的形状【形象化的格式】(anschauliche Gestalt)"或 "形象(Figur)"。康德把该决定性的综合(maßgebliche Synthese)称为 "形象综合(figürliche Synthesis)",或者更准确(且更具体)地说:作为一种"想象力的先验综合(transzendentale Synthesis der Einbildungskraft)"。通过这种特殊形式(besondere Form)的 "形象综合(synthesis speciosa)"——"形象综合 "是其总括-概念【统称】,"想象力的先验综合 "是其具象化(Spezifizierung),也就是说,当 "形象综合(synthesis speciosa)"深入到统觉的统一性时,"感性直观的杂多的统觉的综合统一性 "就建立起来了。虽然这是一种想象力的综合,亦即 "生产性的(produktiven) "【想象力的综合】,但康德将其 "对感性的作用【影响效应】(Wirkung auf die Sinnlichkeit) "归属于知性——作为 "知性对我们可能的直观的对象的首次应用(同时也是【知性的】一切其他应用的根据) "。【240.KrV, B 152.】
但是,这种 "想象力的先验综合 "具体在于什么【/是什么】呢?它在于,它将所有的表象——包括“外在感官(äußeren Sinnes)”的表象——与内在感官相适应(anpasst),并将它们注册(einschreibt)在内在感官中!【241.另参见KrV, B 155起。】因此,把它理解把握为一种 "图式化的想象力(schematisierende Einbildungskraft)"似乎是恰当的。那么,通过"生产性想象力" "被生产 "的 "形象性 "就意味着,一个先天的时间框架之产生(erzeugt wird),以【/该框架】确保与感性直观的对象相关的范畴的适当性和契合性【投机;投缘】(der die Angemessenheit und Passfähigkeit der Kategorien in Bezug auf die Gegenstände der sinnlichen Anschauung sicherstellt)。【242.因此,"形象综合(synthesis speciosa)"与 "先验统觉"之间存在着某种平行关系。正如它展示了一种比(量的)统一性的范畴更高的(质的)统一性,它同样构成了一种比知性-综合(特别是在"范畴演绎"中)更高的综合形式(So wie diese eine höhere (qualitative) Einheit gegenüber der Kategorie der (quantitativen) Einheit darstellt, macht jene eine höhere Form der Synthesis gegenüber den Verstandessynthesen aus.)。】 (这显然为图式法-章节提供了先验框架。) 【243.图式论-章节说明了如何通过所谓的 "图式【/图型】(Schemata)"(="先验的时间规定")让范畴具体应用于直观。(见最后两个附录)。】为了证实这一论点,切入康德在§24第二部分那里所作出的区分是很有益的。【244. KrV, B 154.】
康德区分了统觉的综合、内在感官和想象力【的综合】。统觉的综合先于【针】对一般客体的一切感性直观(纯粹智性[Intellektualität pur])。内感官只是包含了先于‘一切已确定的【/规定了的】直观(aller BESTIMMTEN Anschauung)’(即:先于任何联结)的直观形式,并且只是把杂多带入了一种时间秩序(纯粹先天的感性[Sinnlichkeit a priori pur])。因此,我们在这里看到了统觉的综合与感官的综合【之间】的严格对立。前者指的是【针】对一个只是被构想的对象一般的纯粹范畴规定;后者则仅仅涉及“‘ "先于"、或独立于(通过知性而来的)任何范畴规定的直观’的时间秩序”。因此,为了中介显象和对象一般,想象力是必要的。想象力在这方面具体有何贡献?想象力的综合通过内在感官的‘综合性的连续相继的规定(synthetisierende sukzessive Bestimmung)’——即,作为形象的综合(figürliche Synthesis)——提供了规定直观的可能性,正如康德所强调的那样,它现在应该使 "知性对内在感官的综合影响 "【245.同上】变得可认识【可识别】并得到突显。
决定性的句子如下——而为了更好地理解,相关代词被替换为相应的名词:"知性决不是在内感官中发现了【对】杂多的这样一种<连续相继的>联结,而是通过内感官触发的方式(indem er den inneren Sinn affiziert)引发了它【这种联结】 "。【246. KrV, B 155.】也就是,内感官通过知性被触发从而产生了杂多之连续相继的联结(Die sukzessive Verbindung des Mannigfaltigen wird dadurch erzeugt, dass der innere Sinn durch den Verstand affiziert wird.)。心灵的自我-触发(Selbstaffektion des Gemüts)是“杂多的连续相继的联结”的根据,【可以说】以之首先构成了客体。因此,现象学的收缩——借助该方式,对象的指涉【关系】通过统觉的自我-收缩被建立——是以自我-触发为基础的。
但是,‘(通过知性而来的)内感官之触发’所实现(zustande gebracht)的杂多的连续联结,这又究竟该如何理解领悟和形象地说明呢?这两者之间彼此究竟有什么干系呢?
这一点在§24中——特别是在 B154–B156 中——变得清楚,而刚才展开的分析也很清楚地表达了它,即这里的一切都归结为连续相继性【渐进性】(dass hier alles auf die Sukzession hinausläuft)——从而构成了上文提到的 "时间框架(zeitlichen Rahmen)"。在 "形象综合"中"被形象化"的被构象者就是连续相继性本身(Das, was in der „figürlichen Synthesis“ „figuriert“, gebildet wird, ist die Sukzession selbs)!而本身恰恰归功于内在感官的作为自我-规定的自我触发的连续相继性,它则实行在一种表征【characterizes】主体自身的先验行动的运动中(die Sukzession verdankt sich gerade der Selbstaffektion qua Selbstbestimmung des inneren Sinnes, die sich in einer Bewegung vollzieht, welche die transzendentale Handlung des Subjekts selbst kennzeichnet. )。康德认为,这种运动必须被理解把握为 "通过生产性想象力对一般外部直观中的杂多进行渐进综合的纯粹行为(reiner Aktus der sukzessiven Synthesis des Mannigfaltigen in der äußeren Anschauung überhaupt durch produktive Einbildungskraft)",唯有如此,它才具有先验哲学的重要意义。【247.KrV, B 155脚注.】康德对此做了更详细的解释:"运动,作为主体的行动(而非作为一个客体的规定),因此作为空间中的杂多的综合——如果我们对其【空间中的杂多】进行抽象【,抽掉空间中的杂多】,而仅仅关注这个经由它我们依照(gemäß)其形式来规定’内在’感官的行动,那么,甚至是运动首先引起了[......]连续相继【渐进】的概念。 "【248.KrV, B 154末尾及以下.】康德为此举了几个实例——如画线(Linienziehens)、描圆(Beschreibens eines Kreises)、设定空间的三维性(des Setzens der Dreidimensionalität des Raumes),甚至一般时间之表象(Vorstellung von Zeit überhaupt)——以证明,在每一种情况下,作为某种确定种类渐进性之产生的形象综合——以及自我-触发——都进入了游戏【um zu erweisen, dass dabei jedes Mal die figürliche Synthesis qua Hervorbringung einer bestimmten Art von Sukzession – und damit die Selbstaffektion – im Spiel ist】(顺便说一句,它在此表达了,构成‘基本时间规定(grundlegende Zeitbestimmung)’的不是A 版所强调的持存性[Beharrlichkeit],而是渐进性[Sukzession])。
因此,是以这般对 "先验的 "和 "生产性的""想象力的综合 "的强调结束了 B版中主观演绎的第一部分。
3.1.11、§25 我的存在意识和我的自身-显现意识(Bewusstsein des Seins des Ich und Bewusstsein des Sich-Erscheinens des Ich)
康德将§24中的第二种思路进行到底,并追问:我如何在彼一般表象的杂多的先验综合中意识到我自己(mir selbst)?他回答说:我只是意识到我是存在的(Ich bin mir lediglich bewusst, dass ich bin);在这种情况下,"实存的我" 因此 "作为理智 "【我是作为理智而实存的】。然而在杂多的联结中,在这种情况下,这种理智服从于【作为它的限制条件的】内在感官,我意识自身像我显现在我自己面前那样。关于前者,即我在其存在中的意识,只能确定它意识到自己的联结能力。除此之外,我的存在意识则无从谈起,因为没有任何直观与之相对应。
3.1.12、§26 范畴的一切可能的经验使用的先验演绎
"先验演绎 "在§16节中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而导致这种事态的原因是有两个意图有待被推行。
首先,一方面,根据§21中的宣告【249."在下文(§26)中,我将会由经验性直观在感性中被给予的方式来显示,经验直观的统一性无非就是(按照前文§20所述的、)范畴为‘一个被给予的一般直观的杂多’所规定的那种统一性,因此,只有范畴之于(in Ansehung)我们感官的一切对象的先天有效性得到了解释,这个演绎的意图才首先完全地被达到",KrV, B 144f.】,将会显示这一演绎现在如何能够具体【特定】地适用于人类的感性直观(其先天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也就是说,不再单纯只对一种 "被给予的直观一般 "是有效的(§20 中的演绎最初就是在这一框架内作出的)。这显然意味着康德在此从一个更宽的框架转向一个更窄的框架,即从被给予的一般直观(既可被理解为感性的,也可理解为非-感性的[nicht-sinnlich])转向专有的感性的直观(einer ausschließlich ‘sinnlichen’ Anschauung)。
然而,另一方面,现在应当要进行的演绎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解释通过范畴对感官对象进行认知的可能性(die Möglichkeit der Erkenntnis der Gegenstände der Sinne),即该方式不再是依据直观的形式,而是根据感官联结的法则(den Gesetzen der Verbindung der Sinne)来实现的。这是为了解释通过感官可通达【/所获得】的东西如何隶属于‘仅由知性先天产生的法则’之下(unter den Gesetzen, die doch allein aus dem Verstand a priori entspringen, stehen),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 "客观者" 如何能够受制隶属于一种 "主观的"合法则性(also wie gewissermaßen das „Objektive“ einer „subjektiven“ Gesetzmäßigkeit unterliegen kann)。那么,在这里,似乎采取了一种从较窄的框架(只限于直观的形式)到较宽的框架(关于范畴的普遍使用)【250.至少瓦格纳是这样解读的。】的反向路径(§26 的标题也表达了这一点)。【251. "对纯粹的知性概念的普遍可能的经验运用的先验演绎"。】但是,这两种解读如何能够兼容彼此呢?
之前提到的研究文献中已经给出了答案,更准确地说答案是出自曼弗雷德-鲍姆(Manfred Baum),本文这里将沿用他的解释,但有一处例外。鲍姆的论述如下:
“演绎的第一部分(§20)证明了范畴是任一(感性的[sinnlichen])直观的客体的客观性的条件;演绎的第二部分证明了范畴是我们通过经验(连结的知觉[verknüpfte Wahrnehmungen])认知客体的条件。由此可见,演绎的第二 "步(Schritt)"并不是超越第一步的进步,而是其相对映衬的颠倒(sondern sich zu ihm invers verhält):空间和时间是对其客观条件是范畴[=第一步]的一般直观客体的认知的主观条件[=第二步]【Raum und Zeit sind subjektive Bedingungen der Erkenntnis [= zweiter Schritt] eben jener Objekte der Anschauung überhaupt, deren objektive Bedingungen die Kategorien sind [= erster Schritt]】[......]。”【252.M. Baum, Deduktion und Beweis in Kants 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 Königstein, Athenäum, 1986, S. 12.】
这里展示的 "现象学 "解读则与此略有不同【253.这里提出的解释不同于鲍姆的解释,因为鲍姆显然把第一步理解为一种主观演绎,而上文已经表明,把它理解为一种客观演绎存在更多的考虑【/有更多好处】(即事实上,它不是源出[ausgegangen]主观的认识-来源,而是源出已经假定为在场的范畴[den bereits als vorliegend angesetzten Kategorien])。另一方面,第二步包含主观演绎则是无可争议。】——它可以这样理解,即,有两步演绎被实行,第一步证明范畴是客体的客观性的条件(=客观演绎),第二步证明范畴是我们通过经验认知客体的条件(=主观演绎)。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康德是如何详细推进的。
§24 的主题是想象力的先验综合。它说明了哪种先验的 "形象(Figur)"通过想象力被产生,也就是说,内在感官之渐进规定是如何被实行的,从而使‘一切表象都被注册(Einschreibung)在内在感官中’或使得‘它们适应于(Anpassung)内在感官’成为可能的。然而,这唯独涉及范畴应用于先天的时间-形式(即事实上应用于作为纯粹直观的 "内感官 ")的条件。然而,这仍然没有言及经验性直观,顾【而】经验性直观也构成性地进入了经验(=经验性认知)[Erfahrung (= empirische Erkenntnis)]。现在,对康德来说,必须在本段中澄清这一点(它构成了B 版中主观演绎的第二部分)。
每一种感知【知觉】都需要这样一种特有【/独特】的(eigentümlichen)综合,即通过这种综合,感性性的杂多被复合成(zusammengesetzt wird)一种经验性的直观。康德把这种综合称为 "领会的综合(Synthesis der Apprehension)"。没有这样一种综合,就根本不可能有知觉。
这种综合不必对【表象为】 "直观的形式" 【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感性性的先天形式)是有效的,但【必须】对(正如在A 版中的 "综合演绎 "里已指明的)【表象为】"形式的直观"【的】空间和时间(作为“一切表象的根本的统一性-规定[grundlegenden Einheitsbestimmungen aller Vorstellungen]”)是有效的。空间和时间,被理解为 "形式的直观",是一切显象(因而也是经验)的根据。【254.可以说,这些 "形式的直观 "处于 "客观的(objektiven)"——或更好的说法是:前-客观的(prä-objektiven)——一侧,而 "直观的先天形式 "则属于 "主观的(subjektiven)"一侧。】 因此,它们所需要的领会的综合(必须是先天的)使经验成为可能。——这一论证显然与 A-演绎中的 "直观中的领会综合(Synthesis der Apprehension in der Anschauung)"的论证相对应【一致】。虽然这一综合在 A 版中从属于 "认定的综合(Synthesis der Rekognition)",但在这里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有所升值】,因为它构成了 B 版中主观演绎第二部分的核心。——
范畴怎么能够先天地给诸显象颁布法则呢?康德提出了如下问题——尽管适时他也不禁有些惊讶(B 164 页的省略【简要且晦涩的】句可以被更正和补充如下):" [......]最奇怪的莫过于<这一方式>,【即】自然界中的显象的法则【必须】与知性及其先天形式(即其联结杂多一般的能力)<相一致>,<如此这般就像>显象本身【必须】与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相一致【一样让人吃惊】[......]。"
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 "连结(Verknüpfung) "的概念(这显然是指第 15 节中的 "联结(Verbindung)"概念)或 "连结能力(verknüpfenden Vermögens)":
“现在,把感性直观的杂多连结起来的东西就是想象力,[按照]想象力的理智的综合的统一性来看,想象力依赖于知性;按照领会的杂多性来看,想象力依赖于感性。那么,既然一切可能的知觉都依赖于领会的综合,而领会的综合这种经验性的综合本身又依赖于先验的[综合],进而依赖[于]范畴,因此,一切可能的知觉,甚至是一切总是能够抵达经验意识的东西,亦即一切自然的显象,按照其联结来说,都必须隶属于范畴之下[......]。”【225. KrV, B 164f.】
康德在这里说了两件事。1.)经验取决于领会的综合,而它取决于范畴。所以——因此证明目的也就达到了——每一种经验都隶属于范畴之下。这样,主观演绎的第二点也就得到了满足,康德的计划也由此得出了结论。
2.)杂多的每一个连结【联结】都取决于想象力(尽管其统一性-基础当然归因于(auf zurückzuführen ist)知性,而综合化的杂多性[synthetisierende Mannigfaltigkeit ]则归功于感性性)。对此,康德在一个脚注中作出了重要评论:"领会的综合是经验性的,它’必然适应于【符合于】(gemäß)’理智的且完全先天地被包含在范畴中的统觉的综合。’它是同一个自发性,在那里以想象力的名义【256.这一论点摘自 A-演绎,见 A 120 (脚注)——虽然在B-演绎中,康德无疑更倾向于使想象力更接近知性。】,而在这里则是以知性的名义,把联结带入到直观的杂多中’。"【257.KrV, B 162;’’作者强调。因此,刚才提到的领会综合的升值再次得到了证实(这也与上述的§24中结晶出【/形成】的渐进性对持存性的升值相对应)。】因此,就直观杂多的联结而言,想象力和知性的综合成就【效能】在经验和先天层面上都是绝对一致的(absolute Übereinstimmung)。【258.在这里,与 A-演绎相比,B-演绎中想象力的作用之于知性的作用也得到了升值。】出自该脚注的引文也明确表达了,在§24 和§26 中实行的步骤是相辅相成的(zusammengehören),并结束了这个(主观的)演绎。
3.1.13、§27 这一范畴演绎的结果
康德坚持认为,范畴包含着经验可能性的根据。总之,这再次确认了主观演绎视角的首要地位。如何证明这一点呢?康德明确地将这一具体事实(Tatbestand)等同于一种 "纯粹理性的后天发生的体系(Systems der Epigenesis der reinen Vernunft)"之概念。在《判断力批判》§81 中,康德把后生(Epigenesis【邓译之‘新生’】)称为 "发生的预成【/前-构形】(generische Präformation)"(其发生性[generativer Charakter]也因此在术语体系上得到了康德的确认)。我们不能把这种预成【方式】与“等同于一种(莱布尼茨意义上的)预-稳定的和谐【预定和谐】[prästabilierten Harmonie]’的预-形成”相混淆(康德明确拒斥这种概念,因为它缺乏必然性[Notwendigkeit ]并且使认知【知识】蒙受任意性[ Beliebigkeit])。它与之不同之处在于,在众所周知的知识【认识】的后天发生中,知识完全关联于主观的认识-来源的发生性(die Generativität der subjektiven Erkenntnisquellen),而且不能被理解为生物的发生【起源】(biologische Genesis)。在这里,纯粹理性的后天发生规定了并表征了(bestimmt und kennzeichnet)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因为 "知性方面的范畴包含了一切经验一般的可能性的根据(die Kategorien von Seiten des Verstandes die Gründe der Möglichkeit aller Erfahrung überhaupt enthalten)"。【259.KrV, B 167.】因此,对后天发生的援引(Der Bezug auf die Epigenesis)以一种直观性的[anschauliche](在某种程度上是隐喻性的)方式再次概括了主观的范畴-演绎的根本理念(Grundidee)。【260.用作者在《Seinsschwingungen【存在振荡】》 一书中使用的术语体系(在被引用的作品中),我们就可以说,"绝对的假定性【/假设性】(kategorische Hypothetizität)"在一种发生性的意义-形成-过程中得到了证明(在这一过程中,生产性想象力发挥了核心作用),从而实现了证明主观演绎的目标。起初,人们根本不确定对思维能力的剖析【分解】(der Auseinanderlegung des Vermögens zu denken)是否也能够用来建立(hergestellt)对象指涉【/关系】性(Gegenstandsbezüglichkeit)。但所显示的东西恰恰就是这样【事实恰恰如此】。因此,这种发生性的程序确实能够证明假设性的绝对性(Somit ermöglicht diese generative Verfahrensweise in der Tat die Aufweisung von Kategorizität in Hypothetizität.)。】
最后,"演绎的简短概念 "指出,基于统觉的源初本原的综合统一性原则的范畴使经验成为可能,因为它们必然地规定了空间和时间中的一切显象。这显然是客观的总结而非主观的演绎,因此没有考虑到整个范畴演绎的实际(eigentlichen)复杂性和深度。
【完】
-
Apprehension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08 22:58:01
-
上后长流月_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07 23:03:07
-
封豨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07 22: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