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的好,好在哪里
是在今年夏天很偶然地听说了李娟,先是看了让她走进主流大众视野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惊艳于那里世外桃源般的天地。跟友人闲聊之中恍惚记起,某集《八分》里文道似乎就是跟一个名叫李娟的女作家对谈过一次,那里的她听起来文文弱弱、不善言辞,竟有过这样的缘分?随即上网搜到了她的书,没怎么挣扎就放下了我这颗对互联网消费吝啬的心,充值,打开,一看就再也放不下。
李娟的好,究竟好在哪里?
作为文学,李娟的语言是简单、干净的,无论是情节的叙述、景物的描写还是人物的刻画,并不见复杂刻意的痕迹,简单的词语、舒缓的节奏,以及藏身在文字背后那个没有年龄感的讲述者纯真的心态,让人舒服。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女孩子,她们天然去雕饰,待人真诚,不怀恶念,仿佛永远都是二十岁的年纪,清爽明朗。
说是散文,但议论少、描写多,是悠扬的电影镜头,远景、近景的切换,从第一人称视角出发对人物的观察、对话的描写,都是一个第一人称的电影。
一个人写作,免不了要发议论,就如这篇文字,通篇都是看法,但在李娟的写作中,议论不多,即使有也多是自己的感受体验,而绝大部分篇幅都在真实地记录生活,记录那些细微琐碎的小小不起眼,水渠里的石头,泥墙上的草,地窝子、拉矿车,做衣服的中年大妈,喝多了总踹门的酒鬼。在我曾经的视野里,这些日常生活的碎片都是被忽略的,他们并不是生活的重点,无形无色,没有意义,我们应该做的是抓住生活的内核,找出关键少数,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更高一些的看法也是要抽象出一些规律或者精神,享受思维的乐趣。但李娟会实实在在地活在她的记录里,她的记录也事无巨细地把实实在在的生活呈现出来,这实在是她的高超,也是她的可贵,正应了那句智慧的话语“活在当下”。
李娟笔下人物的鲜活,不是来源于她写法的高超,而是会觉得在她的生活中,每一个个的人都是当头对面、顶天立地地活着的人,被她所看到、所尊重,而不是生活中的背景板和工具符号。这种对人、对生命、对个性的尊重,这种活到实处、活到生命原本就该有的状态,实在是让人欣喜。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确认自己,看得见他人,何尝不也是清晰地看得清自己呢?
用主流的社会价值观来看,李娟是个“反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在一个经济化浪潮席卷一切领域、一切地域的时代,一个典型的、积极的中国人的生活路径往往是遵循着由“村里到城里、由县城到省城、由白丁到体制”的路线。但是她的人生却着着实实地实现了“由城里到牧区、由体制核心部门到民间”的几次逆转。倒不是想强调她的逆反和勇敢(虽然她都具备),而是想说,在她身上看到了一种无等级的、无精英意识的人生观,这样的生活观念使得一个人可以坦诚地面对另一个人,因为你是你,所以我尊重你,而非因为你是谁谁谁,所以我将如何如何待你。这样子生活,活得坦荡,活得自由。这样子对时代的“反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李娟以及有着相同生活观的那些人们,稳稳地立在那里,向焦急的人潮宣示着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
踽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16 23: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