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倒计时3个月,论述题答题套路学起来!

九月下旬啦!虽然绝大多数院校的招生简章还未公布,但初试的时间依然是12月下旬,仅剩最后3个月的时间。
阁楼实务班、全程班9-10月答题练习也在有序进行,昨天已下发第4次习题练习(一共8次,后4次将由院校直系学姐/学长命题)。9月16日,麦麦学姐主讲的【论述题高分答题套路】如期讲授!
这是后期实务班中答题方法课的下篇,上篇是9月初讲的【名解&简答答题技巧】。
麦麦学姐承上启下,围绕大家普遍头疼的论述题,总结了论述题四大类型的答题套路,包括基础类、关系类、观点评述类、影片分析类。篇幅所限,今天我们主要列举前三种,一起来看看详细教程吧!
Part. 1 写论述前,再次强调形式!
在进入具体的答题方法前,要强调的第一步依然是形式。怎样算是一份合格的论述题答卷呢?要做到以下几点:
- 卷面:字迹清晰、整洁,行间距、段间距、页边距恰当,格式标准,答题要点清楚明了;
- 字数:根据个人字体大小,在千字以上,写完一整面的答题纸;
- 内容:抓住题眼,不跑题、偏题;有“论”有“述”,有观点性 论述框架逻辑清晰,行文紧扣题目; 有理有据,案例详实、丰富,能够很好佐证论点;语言通顺,语义清晰,有一定的学术性积累(适当引用观点、使用学术性语汇等)。
论述规范答题示例:


在优秀形式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开始判断题目性质了。学会审题,分类拆解,从而对症下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拆解题目!手把手教大家架构自己的答题框架~
Part. 2 三大答题方法拆解
一、基础类:名解、简答的延伸
基础问法举例:
- 论述抗战胜利到建国前中国电影创作的主要成就。
这道题除了以创作主体为框架作答,也可以以创作类型、创作风格等为框架回答。重中之重是结合作品,把昆仑、文华的创作成就(风格、特征、导演及代表作)阐述清楚。在具体回答上,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定性定义定时代+概述:
继20世纪20年代中期和30年代后期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时代-“丰收时期”。
2、以创作主体为分论点,分别阐述创作特征+代表人物及作品:
分论点1:“昆仑”群体与社会批判影片
“昆仑”公司于1947年由昆仑影业公司与联华影艺社合并而成,是40年代一家重要的民营电影制片机构,团结了一大批进步优秀的电影人,推出了一批思想立场鲜明、艺术表现出色的优秀影片。从整体上看,“昆仑”群体的创作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昆仑”公司的影片融入了电影知识分子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和阶级状况的深入理解,他们当中有很多亲自参加过抗战运动,复员后又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亲历了生活的艰辛,也由此体察到不同阶层的生存环境与状态,从而赋予了他们较全面观察与理解社会的能力。
代表作品及人物:史东山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新闺怨》,蔡楚生、郑君里的《一江春水向东流》,阳翰笙编剧的《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郑君里的《乌鸦与麻雀》(选取一两部,结合上面的创作特点展开分析)。

分论点2:“文华”群体与都市人情片
“文华”公司在抗战胜利后由吴性栽创办,“文华”群体力求保持艺术家的独立性将自己的艺术创作才华用于描写世间冷暖、人情百态,成就了“文华”温情的人性关怀风格,以旁观者的姿态透析人性的美丑善恶,轻喜剧的幽默风格体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疏离态度,其影片主要呈现出三种类型(展开分析):
分论点3:国民党官方电影机构、香港电影、人民电影
官方电影机构中存在两种创作:一是维护和宣传官方思想立场,如吴永刚《忠义之家》、沈浮《圣城记》、屠光启《天字第一号》等;另一种则立意于暴露时弊、主张民族自强、宣传和追求社会公正,如陈鲤庭《遥远的爱》、汤晓丹《天堂春梦》、赵丹《衣锦荣归》、张骏祥《还乡日记》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一度陷入停顿的香港电影业也开始恢复,赴港的进步电影人积极发挥作用,推动香港电影业的发展。
人民电影也逐渐从草创到初期发展。在1946年先后在延安和保山成立了延安电影制片厂和东北制片厂,其后逐步成立西北电影工学队、华北电影队、石家庄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
3、总结:
在战后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电影达到了创作的高峰。这一时期的电影在艺术上日趋成熟,现实主义的风格与娴熟的镜头语言相结合,创作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许多经典作品。

除了基础问法,论述题往往还有变体问法,即换一个更为“高级”的问法,但核心考察点不变。
变体问法举例:
- 为什么说《公民凯恩》是现代电影的里程碑?
- 为什么D·W·格里菲斯被称为迈进电影艺术殿堂的第一人?
在解答此类题目的过程中要学会破题,也就是反问一下自己:这道题的核心考点是什么?
通过破题可以发现,这一变体式问法的核心考察点是:代表人物/作品的艺术成就。在找准关键考点之后,则要以关键考点为核心,组织答案,回归熟悉的、已经背诵过的文本。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紧扣题目问题来回答,不能单纯罗列知识点。
具体来讲:
“为什么说《公民凯恩》是现代电影的里程碑?”——其实就是在问《公民凯恩》的艺术特征以及奥逊·威尔斯的艺术成就。同时,在解答过程中,注意同步结合影片的具体场景和片段,有理有据,这道题目也就解答清楚了。
“为什么D·W·格里菲斯被称为迈进电影艺术殿堂的第一人?”——其实就是在问格里菲斯的导演风格及艺术成就,同样在论述过程中加入具体作品作答,完成整道题目的论述。

二、关系类
当我们拿到一道关系类的题目,要做的第一步便是:识别“关系”。A和B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二者之间可以是:
(一)承继/时间关系:有明显的承继性,B在A之后,因此会表现出对A的继承与发展。如新旧好莱坞、法国新浪潮VS新好莱坞;
我们以承继关系为例,为大家进行一道例题的具体拆解:
- 简述新好莱坞对经典好莱坞电影的颠覆与超越。
1、引入:定性定义+一句话简介:此处需要直接表明A与B的关系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电影受到法国新浪潮等思想潮流的冲击,电视业发展带来的重创,加上时局的动荡和政治上的危机,老一辈导演创作力度衰退,一批被称为“电影小子”的新导演策划了新好莱坞电影运动,对近亲繁殖的类型电影进行了从主题到形式上的反思,在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视听语言等方面都呈现出对经典好莱坞反叛与超越。
2、正文:具体创作特征+结合案例展开论述
分论点1:叙事结构:打破线性因果,寻求开放结局
经典好莱坞采用戏剧式的叙事模式,封闭完整,常常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大团圆结局;而新好莱坞则打破了这种单向的线性因果叙事结构,时空转换更加灵活,寻求开放式的结局,不再追求完整叙事。比如《邦尼与克莱德》结尾……
分论点2:人物塑造:突破善恶对立,彰显自然本性
新好莱坞电影的人物形象不再如经典好莱坞角色般是正义邪恶二元对立、泾渭分明,而是根据其性格自身的发展展现其自然本性。
分论点3:视听语言:强调技巧开拓,凸显艺术自觉
经典好莱坞电影的试听语言多是作为一种讲述故事的手段,而没有艺术上的自觉。新好莱坞电影则更加重视包括镜头语言在内的电影技巧的开拓,各种不同角度和不同速度的镜头、定格、跳接等十分丰富。如《邦尼与克莱德》结尾用慢镜头极力渲染警察枪击邦尼、克莱德的残酷与无情。
3、评价:总结归纳,可以融入辩证视角
新好莱坞是一种创作现象,是好莱坞电影艺术形态变化的历史转折点。但是,新好莱坞归根结底是一次体制内的革命,是青年导演和好莱坞工业体制的一次成功对话和改写,其突破具有不彻底性。

(二)辩证关系:一般二者是平级概念,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影响。如类型VS作者、电影理论VS电影创作、艺术VS技术;
当我们遇到辩证关系题型时,首先要明确读懂题比写得快更重要。,在读懂题目的基础上拆解题干,找到切入角度,并找出至少三个需要论述的层次。具体操作上可以参考:
- 引入:定性定义+现状分析,给出【关键论点】;
- 各论点:特征概括+案例佐证;
- 尾段:总结/意义/未来展望。
二元辩证类关系切忌通篇一元论,在思路建构上要牢牢抓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十二字方针!当然,分论点的逻辑也有不同的思路,简单而言可以分为两种分论点思路:
1、常规法
- 肯定技术,但一味追求技术会导致质量和美学呈现的削减;引发电影本体之思;
- 肯定艺术,但无技术飞跃难以有创新;
- 二者融合,实现技术和艺术的双翼平衡。
2、提炼结论法
- 创新-新的视听体验;
- 问题-创作质量上、美学上;
- 路径: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双翼平衡。

(三)比较关系:一般是有相似性的两个流派、运动、导演间的比较,如比较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异同、比较台湾新电影与香港新浪潮”、比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中国30年代现实主义电影的异同、黑泽明VS小津安二郎、直接电影VS真实电影。
当我们遇到比较关系题型时,大忌是不做比较,单纯罗列,先答A,再答B。正确的分论点思路可以分为:
- 常规法:先说相同点,再说不同点,最后总结(常规方法不易出错,思路不是很清楚或者想保守拿分,都可以用这个方法);
- 提炼本质法:提炼二者共有的【特征】作为分论点,再在这个特征内部比较异同。
举个例子,当我们遇到两个导演的比较分析题目,往往会先从每位导演的主题、人物、叙事、视听等几个维度拆解;进而,我们可以思考这两个导演各个维度上是不是有表现出相似性?比如都力求塑造具体可感、具有民族特色的人物; 再进一步,我们可以思考此维度在相似的基础上,有什么不同点,比如两位导演具体塑造人物的手法上,是有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融合的关系,是不同的…… 由此,就可以以【人物】这个维度作为一个分论点切入,在其中先说共性,再说差异。
总之,关系题型的变种较多,但无外乎紧抓二者间的逻辑关系,无论是承继还是辩证比较,只要对关系中的单体掌握扎实,灵活抽取特点,答题便可游刃有余。

三、观点评述类
这类题目占据论述题的大部分,往往会比较灵活,涉及的考点、考察方式也比较广。
(一)基础型:最直接(影响、特征、评价……),可以当成名解、简答的延伸版。
- 结合具体作品,谈你对“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的理解
-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二)现象-看法型:往往采用设问的形式出现,也常和某一热点现象关联。
- 你如何看待第六代导演创作呈现出的纪实风格?
- AI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影,谈谈你的看法。
- 你认为重工业电影是否存在,根据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 结合近年中国电影创作现状,试论你对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理解与评价。
在具体答题思路上,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
1、稳扎稳打型: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影响—怎么办。
- 开头:定性定义定时代,阐述这一现象的本质,并给出核心论点;
- 主干:往往围绕这一现象的成因or这一现象对电影产生的影响展开;
- 结尾:评价,比如贡献、局限性等。
2、另辟蹊径型:聚焦到一个具体的问题上。比如,你如何看待第六代导演创作呈现出的纪实风格?
- 第六代导演的纪实风格只是单纯的记录吗?
- 第六代导演的纪实风格是一种纯粹的个人化表达吗?
- 用“纪实风格”来统一概括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是否恰当?为什么?
接下来我们以现象-看法型为例,为大家进行一道例题的具体拆解:
- 你如何看待第六代导演创作呈现出的纪实风格?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的观点。
(一)引入:
第六代导演主要是指80年代中后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的,在艺术院校接受专业训练的新生代导演……(定性定义)社会环境的变化、自身的学习经历使得第六代导演的创作展现出强烈的纪实风格:关注叙述琐碎、庸常的日常生活;用长镜头、同期声所营造的写实镜语等。第六代的纪实风格,为中国影坛带来了崭新的气息。(点出下面要分析的角度)
(二)正文:分论点论述第六代纪实风格的成因及特征
分论点1:成因:社会转型与反叛姿态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转型……第六代导演所接受的学院教育和陌生的市场化语境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他们需要以个人化的写作姿态寻求自身的艺术落脚点。第六代导演认为第五代的“文化感”牌乡土寓言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负,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是“观念领导创作,主义领导制作,读解领导作品”。目前创作需要强调电影的现实性与普适性意义。
分论点2:特征:个体记忆、日常叙事与写实镜语
题材上,着力书写个人记忆的成长经验和底层影像。关注青春和成长的故事,以及现实底层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的生存世相……
叙事上,采用日常性、开放性的电影叙事,打破叙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镜头语言上,长镜头和景深镜头、实景拍摄、同期声、非职业演员……
分论点3:主旨:民间视角与现实关照
•本色现实主义精神。挖掘了历史中普通人们具体的存在感和生活经历,重新树立起中国电影透视社会现实、展现时代变迁的美学旗帜。他们对人的生命体验生存状态的关注与表达(+片例分析),突破传统的艺术创新精神,给中国银幕增添了靓丽的风景。
(三)评价/总结
对前面观点简单概括+对当下中国电影的启示

(三)材料分析型:引用一句话/一段话,谈看法(关键在读懂材料表达的核心)
- 黄建新在第 35 届金鸡奖颁奖时说:不要被类型电影搞糊涂了,不要为了类型而修掉了毛边、失去了生动性。从类型电影与作者论角度谈谈对这段话的看法。
- 马丁·斯科塞斯在接受《帝国》杂志时说到:“漫威电影不能称之为电影,更像是主题公园的产品。”请结合具体实例,说说你的看法。
在具体答题思路上,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表达的核心,在抓住核心词的基础上,从内容+形式两个大方向考虑,包括叙事、人物、 主题、情节、视听等,进行具体的论述。此类题型在谈观点时,也不能忘记辩证这一大前提。

(四)问题-策略型:某一现象有什么启示/应该怎么做
- 如何推动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 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体系?
问题-策略题一般会和“现象-看法”或者“材料分析”结合出现,可视为这两种设问的变体。但具体回答方向要落在“如何做”上:
1、从电影产业流程的角度切入
- 前期:项目策划、编剧创作、立项备案等;
- 中期:拍摄;
- 后期:剪辑、制作、放映、衍生开发。
2、从电影产业主体的角度切入
- 创作方:导演、编剧、制片等;
- 监管方:国家、政府、监管部门等;
- 受众方:观众等;
- 研究方:电影研究者。
Part. 3 方法之外 这些更要注意!
一、勤加练习是王道
掌握了技巧,更多实战训练都在阁楼「后期实务班·答题篇」中等待大家一一去进行实践,毕竟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掌握。
9月-10月,我们给大家安排了每周1次,共计8次的习题训练,并全部由直系学姐学长1V1精批。每次1道名解、1道简答、1道论述/创作/影评,以练带学,不断巩固、内化电影知识和答题技巧。习题涵盖视听语言、电影特性、创作流程、中外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热点、电影剧作等内容。
并且,还包含答题技巧课程、习题讲评、社群刷题点评等诸多内容,全方位提升你的输出能力。相信在不断练习中,同学们的学习都能够迎来“质”的飞跃!
二、打好基础再精进
需要强调的是:习题训练一定要先求稳再求新,先模仿再超越,先扎实基础再去考虑提高。一般来说,大部分标准答题都属于中规中矩,符合学术规范即可,可以有批判性思维,但不求观点过度标新立异。
可以引用学界观点或提及理论,但不要用一个理论去硬套自己的观点;可以起“高大上”的标题,但是和内容一定要是契合的;可以探索新颖的答题角度,但一定要审好题看看适不适用。
三、学会总结与归纳
1. 在答题过程中,要检查段落之间的衔接性;以及语义表述和错别字的问题,确保可以拿到基本分数。
2. 一定要重视院校直系学姐/学长给大家做出的批改,及时针对批改去修正、完善自己的答题,找出核心问题在哪里然后去解决。
3. 要做好阅读积累的工作,阅读参考论文时要善于积累观点、逻辑语句、文字表述方式等,比如你看到了一些有关流媒体的合适的论文,可以积累一下论文中合适的答题角度。
本次答题干货技巧回顾到这里就结束啦,更多干货答题技巧与练习均在实务班等待大家,期待能和大家在更丰富全面的课程中相见!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