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逼资本帝国|第三话|在文艺乌托邦工作是种怎样的体验(给办O1、绿卡)
Jennifer Wu原名吴靖怡,是中国人,但因为老外念起自己的名字来总是很别扭,就索性让他们叫自己Jennifer了。两年前,她从美国的一所顶尖大学拿到了金融和电影的本科双学位,并去了纽约工作。
正如大多数留学生一样,工作没多久,Jennifer就开始为身份问题而焦虑。美国的工作签证(h1b)是需要抽签的,并且还会把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到两个抽签池子,她本科毕业中签的概率大大降低。如果抽不到,就只能卷铺盖离开美国。
这时,一个神秘的HR在领英上向Jennifer伸出了橄榄枝。这一天,当Jennifer结束加班,万念俱灰地回到家、困到站着都能睡着时,领英的一则消息让她一下子清醒过来。原来,是HR给自己发的消息:
“Hello, I'm Lily, a recruiter at Liberal Arts Utopia Inc. I noticed that you have experience in investing and art, and I believe that your background would make you a valuable addition to our team. "
(“你好,我是莉莉,是文艺乌托邦有限公司的HR。我注意到你在投资和艺术方面都有经验,相信这个背景会使你成为我们团队强大的助力。”)
Jennifer有些狐疑:她虽然是金融和电影的双专业,但从来没有哪个公司会看中自己电影方面的能力,电影这个专业也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从没指望用它找工作。而且,到底是什么工种,需要同时具备艺术和投资方面的能力?
HR Lily见Jennifer在线,只是对话框一会儿显示正在输入,一会儿停止输入,便乘胜追击道:“这份工作还经常需要时常去中国出差,你作为中文母语者非常有优势。我们理解中国候选人在身份、绿卡方面受到的压力。如果成功入职,我们能提供O1签证,并尽快办绿卡。”
如果说刚才Jennifer还将信将疑,当听到公司能解决自己的身份问题之后,就一下子心动了。尽管理性还是让她觉得这份工作有点奇怪,但是,在内心深处,她抑制不住地把这个岗位当作自己的救命稻草。——要知道,O1签证可以说是最好、最自由的一种能够工作的签证,但门槛也非常高,很少有公司能给办理。绿卡虽然有可能是画饼,但至少公司的态度不错,不像那些一听没有绿卡就直接拒绝人的公司,把留学生当成人见人嫌的老鼠一样对待。
两个月后,Jennifer入职了文艺乌托邦。通过三轮面试并拿到offer花了一个月,而通过security clearance又花了一个月。
Jennifer一开始接到的工作,有许多和中国市场相关。她的工作内容主要分这两块:
第一,在中国各地寻找落魄的艺术家(包括独立电影人、制片人、演员、独立音乐人、画家等等),并对他们给予援助。当然,虽然表面上声称是援助,实际上却是低价抄底。Jennifer专门找那些作品不错、但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们,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温饱、但又不至于让他们过得太舒服以至于丧失奋斗动力的数额,“养着”他们。但与此同时,Jennifer又会跟他们签订协议:一旦他们接受了文艺乌托邦的资助,就必须高产地创作。并且,为了20年内,他们一旦成名,作品利润的大头也会被文艺乌托邦收走。同时,如果公司有一些业务需要他们干活,他们也必须参与。
这是一笔稳赚不陪的买卖。Jennifer知道那些做实体行业投资的朋友们,动辄需要投入上千万人民币的投资,还经常烂尾、暴雷。然而,投资落魄的艺术家成本却非常低,在中国区只需要给他们几万人民币一年就可以了。这些钱相对于美国富豪注入的巨额资金池,简直就是毛毛雨。在前些年,中国电影烂片横行、什么货色都可以在春节档收割上亿票房的时候,文艺乌托邦就成了背后最大的赢家。
并且,由于大部分投资机构都根本没有考虑过艺术投资,文艺乌托邦早已偷偷抢占了这个市场,成为艺术投资方面一家独大的机构。甚至,连个以反垄断法将文艺乌托邦告上法庭的对手都没有,因为这个行业根本就没有什么对手,外界也极少知道文艺乌托邦的存在。一旦外界捕捉到什么风声,文艺乌托邦就立刻声称自己是在做慈善、说自己是纯粹的、热爱艺术的非盈利机构。
第二,把文艺乌托邦的一套服务有钱人的玩法出口到中国,尤其是把它渗透到高端的美本申请服务里。在二三十年前,申请美本的中国孩子经常被美国的招生官嫌弃“只会做题”“不够有个性”。这时,文艺乌托邦的高层就敏锐地意识到,把中国孩子包装成文艺人设,去申请美国名校,也将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文艺乌托邦先是在中国区招揽自己的拥护者,让媒体、作家、公共知识分子等等分别发声,赞美美国大学的博雅教育(尽管他们只是雇几个博后或者临时讲师),批评中国的应试教育是对人性的泯灭,而美本的教育则帮助孩子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知名人士并非收了钱,才撰文赞美博雅教育——因为他们只是自发赞美,公司根本不需要花钱。他们的内心深处,也向往着在纽约上东区的地下图书馆里的那种完美的教育。他们希望自己也能有一天坐在八边形图书馆的中央,用那架三脚架钢琴弹奏巴赫的乐章。
获得了道德上的美名后,文艺乌托邦开始了把文化、教育和阶层绑定在一起进行营销。他们瞄准了焦虑的海淀妈妈们,向她们灌输“只要进入美国名校,孩子就能进入美国上流社会、成为华尔街精英”的春秋大梦。在新一轮的营销下,海淀妈妈们的理想孩子,从考试100分、弹钢琴的学霸,进化成了运动、艺术、创业样样精通的六边形战士。一个理想的孩子,不但要去非洲参加义工活动,去阿拉斯加拍北极熊纪录片,还最好要出版自己的英文诗集。
在成功开拓了中国市场、给中国家长们制造了新的需求之后,文艺乌托邦与美本申请机构进行了紧密的合作。文艺乌托邦把自己的文艺界资源出租给申请中介,帮助孩子们在申请中打造文艺人设,并手把手教会了中介那套纽约上东区有钱人的玩法(只不过是低配版);而作为回报,在中介收取的巨额费用中,文艺乌托邦会抽走不小的抽成。而Jennifer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也能收取高额的佣金。
有时,文艺乌托邦会让他们资助的落魄艺术家去帮孩子们拍电影、写诗集。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爸妈付了每小时几千人民币的费用,但自己的艺术指导老师却每天蓬头垢面,连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于此同时,他们还会对文艺乌托邦感恩戴德。落魄艺术家和这些孩子们似乎总是隔着一层藩篱,以至于他们明明是在谈论同一部作品,却总是陷入沉默。哪怕张口说些什么,语言也逐渐模糊,消逝,被吹散在风中。
因为工作需要,Jennifer经常在纽约总部和北京之间往返。她经常去北京的798艺术街区寻找落魄画家,以及电影学院毕业十年都没有正经工作的落魄电影人。在绘画和电影这两方面的投资,她还是业绩显赫的。与此同时,因为她本身就是美本出身,对申请的门道了如指掌,所以跟中介机构和合作也非常顺利。
当然,Jennifer的投资也不是一帆风顺。她投资最失败的一个领域就是独立音乐。之前,她尝试去东二环的live house寻找赚不到钱的独立音乐人,特别是一些迷幻电子乐队和后摇乐队。本来,Jennifer期待这些乐队成名后,去音乐节大赚特赚。结果,她因为不熟悉独立音乐市场而损失惨重——迷幻电子乐队和后摇乐队,音乐节也不会邀请他们,因为摇不起来。这些音乐人也无法像导演、作家那样对孩子的申请产生作用,因为没有一个名校会专门录取玩乐队的孩子。吃了这个亏之后,Jennifer对独立音乐方面的投资显得格外谨慎,只投少数“能摇得起来”的、更偏向流行的乐队。
-
量子杀姬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26 14:50:10
-
Opiummohn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19 08:45:31
-
井上泷奈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28 11:01:40
-
Neutronstar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25 20:24:37
-
神话之梦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22 17:07:47
-
yansu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17 12:39:12
-
久远寺部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17 12:31:24
-
一颗火种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02 22:12:11
-
CC🌐online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30 13:46:04
-
脆脆鲨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30 13:42:49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30 09:24:34
-
朱俊帆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30 08:46:36
-
somehow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30 08:37:15
XXXX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适合文艺逼的播客 (6人喜欢)
- 文艺乌托邦|第四话|富豪学生选择了哪位导师? (11人喜欢)
- deepseek给我推荐的书单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