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名理一则:等于说
先秦名学·墨子大取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名学。因为没有名理,很多问题就失去了澄清的理论基础。例如,这样一条——等于说,就是很重要的名理律条。中国人早已习惯了这个口语——等于说,却不知道,原来、它就是先秦名学的一个遗留。这就好像,恐龙并没有灭绝,而是变成了鸟类,继续活在我们身边。名理的基因,仍然活生生的,存在于华族的血脉中。举例来说,墨子大取有一段,曰:故浸淫之辞,其类在鼓栗。圣人也,为天下也,其类在于追迷。或寿或卒,其利天下也指若,其类在誉石。一日而百万生,爱不加厚,其类在恶害。爱二世有厚薄,而爱二世相若,其类在蛇文。爱之相若,择而杀其一人,其类在坑下之鼠。小仁与大仁,行厚相若,其类在申。凡兴利、除害也,其类在漏雍。厚亲,不称行而类行,其类在江上井。“不为己”之可学也,其类在猎走。爱人非为誉也,其类在逆旅。爱人之亲,若爱其亲,其类在官苟。兼爱相若,一爱相若。一爱相若,其类在死也。
其类在…是这里的模子。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明白了,这一段具体是在说些什么。但有一点却是清楚的,就是,它们明显都是传统的类思维。这种类思维,在周易《说卦》中,也很明显,这是易学和名学的关系。弗柯《词与物》的困惑,就是他不懂中国传统思想的类思维,所以才会发笑。这就是老子说的,下士闻道大笑。墨子名学经常会说——说在…说、说知,这是墨子名学的重中之重。中国人的习惯用语、口头禅——等于说,也是这个说、的历史遗留。只是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不觉得罢了。逻辑学讲等值关系,中国读者感觉陌生。但是,等于说、却是大家都熟悉的。至于等于说,跟逻辑等值,二者有何异同,这问题可以慢慢整理。为了明晰起见,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
比如、日本入说,中国人自以为是,这很危险。其实,全世界都比中国强,他们有什么了不起?这种表达,就是内藤虎次郎说的,日本入的不服气的民族心理。案、民族心理比民族精神要低,这说明,日本入是情绪化的民族。所以,日本入讲话毫无理性,指鹿为马,颠三倒四。这个说法,就好比、等于说——地球人都比姚明高…乃是一样的道理。显然,这不是事实,而只是个人主观。不知道西方逻辑学上是怎么认为,是不是两个命题(全世界都比中国强 :地球人都比姚明高)等值呢?换成墨子名学表达,应该是这样——谓全世界都比中国强,其类在说、地球人都比姚明高。亦即、说在姚明也。这个例题,如果是像墨辩那样,只用三言两语表达出来,那么,人们肯定会觉得抽象,又不知道在说什么了。其实,这里面就是在说名理。因为,没有名理基础,人们也就无法明理了,问题肯定一锅粥,永远不能澄清。民族学那么多内容,要是做不到事事澄清,肯定会引发思想大乱。所以,我们这里一定要交代一二。
又如,韩国人说,中国人什么都窃取韩国的,所以,感情上非常恨他们。现在的情况是,中方跟韩国人,已经无法再论理了。因为韩国人说,周易是他们的,孔子是他们的,汉字是他们的(只是不用而已),莎士比亚是他们的…这就没办法了。从民族学、民族性来说,韩国人是小孩,那是一个长不大的民族。所以,韩国人的性格,也是小孩脾气。儿童的特点就是护食,小猫小狗都有这种特点。都是我的,只要儿童喜欢,他们就要拿,就要占有。儿童心理学在这里,其实也可以帮助解释民族心理学。印度人也是这样的,比如、印度人说尼泊尔的佛教是印度的。中国人是成年人民族,所以跟韩、日打交道,外交上其实就是,成人与儿童纠缠。这是很麻烦的,因为,家里有孩子的人都有感受,那非常耽误工作。尤其是,碰上了熊孩子,就更加麻烦一些。说到这里,我们须小结一下。理学讲情、理,所以,人类的二分粗分,也应该是情性和理性。所谓情性,就是那种完全感情用事、不讲道理的情况。可以说,现在看来,韩国、日本显然都属于,地球人类中的情性民族。这与华人作为理性民族,是决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