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后还能交到好朋友吗
查看话题 >班味

最近看脱口秀,还有各种社交媒体,都对上班这件事深恶痛绝,从一开始“上班的心情,比上坟还沉重”到现在只要一上班就会充满了班味,感觉大家的工作境遇一片死气沉沉。
说实话,我还挺喜欢上班的,虽然最近已经开始在研究退休政策,但是假如还能继续工作的话,我其实也愿意在一个公司里,有一个自己的位置,每天踏踏实实上班。
想想到现在的职业生涯,曾经在一个公司里呆过,现在看来,可以算是工作的黄金时期,因为那段工作经历居然是非常快乐,快乐到什么程度?有那么一阵,我每天去上班的路上都非常的兴奋,一想到又可以见到我的同事,而且能跟他们每天斗嘴,就有一种迫不及待约会的感觉。
大概上班这件事儿要想快乐,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当时正值千禧前后,娱乐业空前发达,香港电影还在黄金时代。我在一家港资背景的网站做娱乐编辑,从工作性质到工作内容,到我的同事,再到当时的年龄和身体,都应该是职业生涯的高点。
做娱乐行业的人,赶在那个年代,真的感到一种蓬勃向上,非常娱乐,非常开心的气氛,每天一到公司打开电脑,我们就会从邮箱记者发来的各种稿件里挑选当日最漂亮,最耀眼的明星,放到头条,从我们合作的港台杂志里供稿,挑选那些搞笑,精妙又刻薄的标题,搬运到我们版块,一边做一边随时点评这些新闻这些人,某某太过做作又矫情,某某某真的超级美丽,他不需要演技,只要长得美就足矣;某人又离婚了,什么?还被拍到在高楼上演猛戏?某某的那个长相真的是不行,不管怎么捧就是红不了,天生一副傻相…大概是港台杂志看多了,我们的嘴也分外的刻薄。那个时候没有极端的粉圈,不会我嗑某某你就不许嗑也不许批判,大家都在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你可以骂可以捧,也可以争的面红耳赤,但没有人因为这个去攻击对方本人。
那个时候网络环境真的是非常自由,经常看某某大微两个人,在网上骂战还不够,还要线下约架,就人人都有一些真心情在里面,包括现在经常被翻出来证明那老师“真性情”的那一句“妈的,最讨厌装逼的人”,都是在那一段时间发生的。网络兴盛,创作力爆棚,娱乐业发达。
和我坐在一起的,是电影频道的编辑,最初认识她的时候非常讨厌,因为不管我们讨论什么话题,她都能接得上,而且知识渊博,我们还在想那个人演的什么片子,她已经如数家真般念出来,搞得我们好蠢的样子。但逐渐熟悉了解后就觉得她特别有意思,有一种赤子之心,看不顺眼就会说,不同意就会争,但又非常怂,不敢吵架但弱弱的也要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
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常会碰撞各种各样的火花,很多内容策划就在大家的嘴炮中完成,真的是网络版《编辑部的故事》。每天上班想到要今天要跟她说话,简直就是充满期待。我俩旁边坐的是汽车频道的编辑,一个男生,后来因为娱乐中心壮大,重新调座位,汽车挪到别的区,那个男生非常伤心,哀嚎着说我:今天不能听到相声了!因为我们的对话,对电影电视对演员的各种评论,经常引起大家会意的笑声——搬走的确是他的损失。
那时候,还是一个讲究文字的时代,因为没有智能推荐,文字标题、内容策划还是要靠人工,一个字一个字的敲上去。我们虽然不是报刊杂志,但是对标题和文稿要求还挺严格,甚至有专门的每日标题投票,今日谁的标题取得最高点击量,特别吸引人但是又不出格,又不会过于黄暴,那个人就会获得奖金,点击量为王实至名归,但是又在规则之内守住一点底线。我记得组里有个娱乐记者,从来不用通稿,采访都是自己写稿,让我非常佩服。接受我们公司采访的明星,个个手里都拿着我们网站的周边,非常抢眼,是一朵绿色的花,会把人的脸映得莹亮透白,很多明星都喜欢拿。直到现在去搜当年的娱乐老图,很多都还带着我们独特的水印。那时候的美女是真的美,独特且不可方物 那时候歌是真的好听, 所谓“神仙打架”的时代。现在常有人说,我们当时真的是吃过细糠的,深以为然。
当时的老板也很有意思,军人家庭出身的某二代,长得魁梧帅气,脾气暴躁,性情中人,2008年大地震的时候,会自己跑过去做救援,上阵搬石头。那几年每年公司都会举办一场,候鸟迁徙一样的大团建,分两三批去北戴河度假。大部队坐大巴去,少部分人跟着老板骑自行车去,那时我特别佩服行政部门,每年组织那么大型的跨城团建,吃喝玩乐不开会,安排的井井有条,就整个公司都有一种昂扬蓬勃的气息。
那时候我们也加班,因为娱乐直播嘛,各种大事件:电影节、电视节,奥斯卡、金像奖、威尼斯、戛纳……全都要直播,经过几年的配合,我们在直播这件事上,整个流程的顺畅和谐,都能有一种美的韵律,整个过程行云流水。那时没有视频流,都是图文直播,每次开始前几乎不用分工,所有人都在他应该在的位置,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有人接前方记者的图,有人修图,有人做快讯,有人给快讯补图做长新闻,有人约评论稿,有人做集锦。一场直播下来,基本和现场延迟大概就是几分钟之内,各种颁奖图红毯图,各种搞怪瞬间集锦,就已经在整个网站铺满。虽然也精疲力尽,但又神采奕奕。那时候科比“凌晨四点洛杉矶“的经典语录还没有出来,后来听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想:午夜十二点,到凌晨六点,各个时间的北京我们都见过。
所以为什么说上班这件事要天时地利人和?那个时代是娱乐健康爆发,网络蓬勃兴起的时代,和我们的工作契合,我们大部分是进入职场五年以内的人,年轻力壮,不怎么计较,还对工作抱着热情。公司没有激烈的竞争,大家各司其职,都想把这自己的版块做到更好,唯一的竞争就是用内容争头条,但不涉及利益,起码表面不涉及。大家争论的全是,“什么?今天华仔头条,可是冰冰这条裙子真的艳冠群芳诶!”“别乱搞!大哥今发布会道歉呢!新闻集中的一天,轮值责编往往会遭到各个频道的轮流“攻击”,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手里的明星、美女、作品据理力争,热闹非凡。
在那种相对简单的环境中,一堆同事居然私下真的成为朋友。我们经常下班后坐着班车回到市里,然后一起约着喝酒,在蒙古族的餐厅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在街边的小苍蝇馆子围着简陋的木桌捧着扎啤,甚至因为喝酒留下了很多段子,在多年以后重聚时,依然被人津津乐道,每个人都有个花名,不是那种为了响应公司政策所起的尴尬花名,就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叫出来的名号,自然而然地保留下来,兔仔、皇后、喂鸡、笨龙、小米、大头……格外抽象,不解释的话,你永远不知道“喂鸡”这个名字的由来。就因为这群人有点神经兮兮的疯狂,连我们自己的群都叫做疯人院,我就被叫成院长。
这些外号甚至会出现在策划专题页面上——每周各频道都会做专题策划,比起现在来称得上简陋的页面上,美术大大会卖力地给我们上手绘风格和相当于文艺的设计画面。年底的策划是我们最喜欢最激动的环节,一年的娱乐圈喜怒哀乐,成长与逝去,放在长长的页面上,冲击力十足。其实那种专题点击量不会很高,但每年完成这个作品,大家像有一个满足的交代,是我们给自己的娱乐颁奖礼。
那种快乐的日子大概不过三四年,现在回想起来却好像过足半生,老同事们各奔前程,渐渐失去联系。娱乐圈也看不见当年那种纯粹直接的爱与恨,而是处处都是表演的痕迹,明星红人谨小慎微,所谓爆料更像是表演,粉丝非黑即白……有一天我看到有人发对角色的YY文,居然还要注明:请勿上升演员本身。什么都要避雷避坑,再没有真正纯粹的娱乐,也没有真正的工作的乐趣。
后来有一部很烂的大片,片里的关二爷说:你过时了。
多么黄金的时代,终究是过时了。
苏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鸭子撵狗 (1人喜欢)
- 今天救了个人!😱 (2人喜欢)
- 我有一碗面 足以慰风尘 (2人喜欢)
- 当狗狗老去时
- 读书人的事 能叫骂么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