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三年

对于清史,都会推崇康乾盛世,但不能忽略雍正仅在位十三年的贡献。我没有看过《百家讲坛》和好几部清宫戏关于雍正的,稍了解九子夺嫡的故事,这位四阿哥还是有过人之处。
雍正是在45岁时即位的,对康熙后期的社会问题,如朋党斗争,吏治不清,贫富加剧,边防不稳,国库空虚等了如指掌,特别是官员之间“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找关系、找门路),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种种恶劣之习”,更是“深知灼见,可以屈指而数”。
雍正做了13年皇帝,他针对这些社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
设立军机处,加强了皇权,还提高了办事效率。
强化密折制度,密折不经任何机构和任何人,直达御前,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也加强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实行摊丁入亩,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创举性地解决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口税问题。
实行火耗归公(“火耗”起于明代万历年间,原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地方官常常借此加征赋税,中饱私囊),建立养廉银制度,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也有积极作用。
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对西南边地的控制。
创立秘密建储制度,解决了皇子争夺储位的继承问题,保证了皇权的顺利过渡。
雍正帝的这些改革整顿,一扫康熙后期以来的颓风,使吏治澄清,政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他还出兵青海,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使边境暂得安宁。
《雍正十三年》的作者林乾,似乎对雍正有种负面甚至讥讽态度,搜集了大量的史料、朱批,就给出主观臆断,不太使人信服。要知道朱批能留存下来的就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需要被传世的那部分,而非全部。雍正与几位大臣的相互成还是可圈可点,都能勤勉、忘我工作、恩威并施;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史为鉴,成人如何接班、守成或留下属于自己的政治遗产?
清史学者孟森评价说:“自古勤政之君,没有谁赶得上雍正皇帝。”雍正当政13年,批阅过的奏折至少有两万两千余件,题本十九万余件,写下的批语超过了一千余万字。他每天从清晨工作到深夜,白天接见大小官员,披阅奏章,晚上在青灯之下,还要处理多达二三十件奏折,十几年如一日,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办事”,到二十三日就驾崩了,时年58岁。
易中天感慨说:“雍正是个很有个性,很有作为的皇帝,刻薄但不寡恩,冷酷但非无情。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国的公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