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龙骑兵换瓷器
最早的瓷器是大航海时代的航海家从中国带回欧洲的,欧洲人立刻就爱上了它。
到了17世纪末,整个欧洲的贵族们对中国瓷器产生了近乎偏执的喜爱。他们称瓷器为“东方的神奇玻璃”。
路易十四(1638年9月5日 - 1715年9月1日)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收藏了大量的青花瓷器。他觉得这些东西在凡尔赛宫里陈列不太合适。任何人都可以看,任何人都可以触摸它,但如果我打破它或丢失它怎么办?于是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单独修建了一座宫殿,专门用来存放瓷器。路易十四还委托商人前往中国,私人订购一尊他自己和迈德农王后的陶瓷雕像。
路易十四死后,路易十五即位。这家伙对瓷器的痴迷程度,丝毫不亚于他的曾祖父。他希望凡尔赛宫的所有官员都用瓷器,但这些人习惯用金杯银碗。该怎么办?
路易十五(1710年2月15日 - 1774年5月10日)
路易十五一挥手,就把宫里的金银器皿全部熔化,换成了瓷器。据说,他甚至想过将王冠熔化,换上瓷器。幸好有人阻止了他,不然路易十五这辈子就得穿着景泰蓝上法庭了。
此时,欧洲瓷器的唯一收藏品就是中国瓷器,那么他们是如何开始自己生产和销售的呢?这必须从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说起。
奥古斯特二世是一位狂热的瓷器收藏家。他有多热情?他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达成协议,用600辆波兰龙骑兵换取151个康熙时期的青花瓷花瓶。这些瓷花瓶后来被称为“龙骑兵花瓶”。
奥古斯特二世在位期间经常发动战争,导致国家财力枯竭。他想到了一个不用纳税就能赚大钱的“好办法”——炼金术。
1706年,奥古斯都二世俘虏了两名炼金术士,并命令他们为自己提炼黄金。这种炼金术并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那种金矿开采和提纯。他们想要的是点石成金。今天我们都知道这绝对是不可能的。如果黄金炼不了,那就炼白金,白金就是瓷器。
烧制瓷器需要1300度的高温,而当时的欧洲人没有这项技术。于是两位炼金术士反复尝试,终于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用大型聚光镜,即大型放大镜来聚焦光线,使窑内温度达到1400度,终于烧制出了第一批欧洲白瓷。部分瓷器至今仍保存在德国德累斯顿瓷器博物馆。

当奥古斯特二世得知烧制瓷器后,立即想垄断这项技术。瓷工们被关在城堡深处,每天都在这里烧制瓷器。里面没有通风,也没有光线。可想而知当时的生活环境有多么恶劣。后来,三个陶匠再也无法忍受,翻墙逃出了城堡,跑到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你在维也纳做什么?咱们还是老本行,开个瓷窑吧。
恰逢玛丽亚·特蕾莎成为奥地利女王,女王陛下也对瓷器着迷。就投资这几个人,增加工人,扩大规模,把车间变成工厂。皇后亲自管理,瓷器产量大增。女王特别喜爱绿色植物,她的瓷器厂生产了一种绘有鲜绿色植物图案的瓷器,称为玛丽亚·特蕾莎系列。该系列成为奥地利瓷器的代表作,至今仍在生产。
皇后在皇宫里建造了一个巨大的瓷室。不仅里面充满了青花瓷——当然大部分都是仿中国的——而且沙发座椅的图案也和青花瓷上的图案一致。此后,制瓷技术在欧洲迅速传播。
但此时的瓷器仍然是手工制作的。产量小,价格高。除了贵族之外,普通人是无法使用的。欧洲人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才真正使用瓷器。英国出现了一个名为“月光协会”的民间科学协会。由于当时没有路灯,常在月圆之夜举行月光聚会,故称“月光会”。
月光社的许多成员都非常有名:比如写有《物种起源》的达尔文的祖父伊拉斯谟·达尔文,改进了蒸汽机的瓦特,以及美国的两位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是月光协会的成员,韦奇伍德是地质学家和矿物学家。
韦奇伍德对瓷器也非常热情。他最大的创造是将蒸汽机运用到瓷器的生产中。研磨粘土和制作陶瓷毛坯等劳动密集型工作被机器取代。这样,瓷器的产量就增加了。大大提高了,欧洲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瓷器。以前人们吃饭都是用大盆,现在用的是瓷碗、瓷盘,而且已经学会了分盘吃饭。因此,可以说瓷器对欧洲文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摘自《博物》 《博物》杂志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勇于实践、博学广纳、探索求实的世界。杂志是一本面向青少年学生的自然人文综合知识类刊物,它提倡博物学的复兴,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勇于实践、博学广纳、探索求知。《博物》 | 博物杂志订阅_杂志铺:杂志折扣订阅网 (zazhip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