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勇者?——《孙子兵法》对“勇”的看法
“勇”,是将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关于勇的词语有很多:勇往直前,临危不惧。项羽、马超等历史名人都是勇冠三军的代表。
《孙子兵法》中自然少不了对将领“勇”的描述,比如第十一篇《九地》写到:死地则战。这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项羽的破釜沉舟就是最好的案例。关于这种勇气,是要靠环境来造就的,同样是在《九地》篇,作者给出了解释: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这种没有退路的境地就会激发出专诸、曹刿这样的勇气。(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我将这种勇称为杀敌之勇,然而《孙子兵法》作为一本讲战略的书,对勇的要求绝非止于这个层面,它对勇还有更深一次的要求,那就是勇于坚持原则,这种勇敢甚至比奋勇杀敌更难,因为这需要不讲情面,甚至敢于挑战权威。
第一篇《始计》的“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是对原则的绝对坚持,双方原则相符就共进退,反之也不强留,一个“去之”这种抛弃情面的坚持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八篇《九变》的“君命有所不受”、第十篇《地形》的“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是在面对真理时坚持自我,甚至敢于直面权威。
第十篇《地形》的“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是面对百姓利益时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勇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这种对原则的坚持之勇是现代社会更为重要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没有硝烟的战斗,需要的是对正确价值观的坚持、对诱惑的抵抗能力、敢与权威平等对话的态度、在面对封锁与打压时勇于突破自我的决心……
有两句话较为适合作为本文的总结,一个是鲁迅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另一个是罗曼罗兰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
参考文献:
[1]孙武. 孙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