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条目翻译 - 老北公墓(慕尼黑)
建造时间:1866年
地点:慕尼黑
国家:德国
类型:公共墓地(已关闭)
老北公墓(Alter Nordfriedhof,‘Old North Cemetery’)是德国巴伐利亚州慕尼黑市的一座已关闭公墓,位于马克斯近郊(Maxvorstadt)的阿克斯大街(Arcisstrasse)。注意不要将老北公墓与北公墓(Nordfriedhof)相混淆,后者位于施瓦宾(Schwabing)地区,在前者建成后不久建成。老北公墓的建造工作始于1866年,由市政建筑师Arnold Zenetti设计。
历史
慕尼黑市直到19世纪中期都只有一座公共墓地,即现在的老南公墓(Alter Südfriedhof)。由于城市发展迅速,一座公墓很快就不够用了,市政部门因此开始计划在城市北部地区开辟一片新公墓。
1866年6月至1869年夏季,名为“北部公墓”(Nördlicher Friedhof)的墓地在马克斯近郊建成。
规划过程本身反映出社会对公墓乃至所有公共建筑的意见的分化:一方面,人们都想拥有尽可能显眼的墓地;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同样不想让公墓建在自家门前。尽管引发了很多争议,但北部公墓还是在1868年10月5日开放了,第一位死者于当日入土:慕尼黑市天主教堂圣路易堂(Ludwigskirche)前牧师的遗骸被从其他墓地移葬至此。
墓地配有小礼拜堂和各种宗教仪式建筑,轮廓为矩形,原本被分成规格相等的16个区域。沿着西侧围墙建有30个带拱廊的墓穴;中央立着一座大型十字架。公墓的平面图和沿围墙而建的拱廊都显现出近似于比萨纪念公墓(Camposanto Monumentale di Pisa)的特点,这在当时的德国是很流行一种墓地建筑风格。
1933年,纳粹掌权,老北公墓成了碍事的地方:新政权想要把慕尼黑改建为纳粹运动的首都,他们想把伊莎贝拉大街(Isabellastraße)和路易森大街(Luisenstraße)连接起来,以组成一条壮观的林荫大道,而老北公墓正挡在其中。因此,老北公墓于1939年起不再接纳新墓葬。直到1944年,依然有人在已经存在的家族墓中安葬新死者。后来,老北公墓因遭空袭严重损伤而彻底关闭。很多拱廊墓穴和大部分其他公墓建筑都已损毁。
战后,当局决定不再重开老北公墓。原因之一就是其中的绝大部分墓葬都已满载,另一原因是开放于20世纪初的一些大型公墓(由汉斯·格拉塞尔[Hans Grässel]设计)的承载量已经足够,无需再使用规模较小的老北公墓。后来,老北公墓中的很多墓葬都被清空:在原有的7272座墓葬中,只有约700座存世。在1868年到1944/45年间,约有62000人被葬在老北公墓。战后,一半的拱廊都没有得到重建。如今,在小礼拜堂原址上建有一片运动场。老北公墓目前的设计出自建筑师Hans Döllgast。
今日
今日的老北部公墓树木稀疏,是马克斯近郊地区的一片重要绿地,被用作小公园,纪念早年间被葬于此的人们。公墓里还安置了很多长椅。在天气好的时候,爬满常春藤的墓碑之间的草地很适宜晒太阳。慢跑者经常使用围墙和拱廊内侧的小路:绕着面积为4公顷的区域跑一圈大约是750米。
也有人在靠近西侧的运动场进行球类运动。
葬于老北公墓的名人
威廉·鲍尔(Wilhelm Bauer,1822-1875),工程师
卡尔·马克西米利安·冯·鲍恩芬德(Karl Maximilian von Bauernfeind,1818-1894),工程师、地质学家
Wilhelm Dürr the Elder(1815-1890),巴登大公国的宫廷画师
Carl Wilhelm von Gümbel(1823-1898),地质学家、慕尼黑荣誉市民(Ehrenbürger)
卡尔·奥古斯特·利布希(Carl August Lebschée,1800-1877),绘制慕尼黑市景观的画家
赫尔曼·灵(Hermann Lingg,1820-1905),作家、诗人社团“鳄鱼”(Die Krokodile)创始人
Joseph Molitor von Mühlfeld(1855-1890),艺术家
马克斯·冯·蒙特格拉斯(Max von Montgelas,1860-1938),政客、外交官(武官)、史学家
齐格蒙德·里弗勒(Sigmund Riefler,1847-1912),精密时钟制造者
威廉·海因里希·里尔(Wilhelm Heinrich Riehl,1823-1897),记者、小说家、文化历史学家
Emil Rohde(1839-1913),巴伐利亚宫廷剧院(Hoftheater)演员
贝尼格努斯·冯·萨弗灵(Benignus von Safferling,1825-1895),将军、巴伐利亚战争大臣
男爵路德维希·冯·祖·坦恩-拉策姆豪森(Ludwig Freiherr von und zu der Tann-Rathsamhausen,1815-1881),步兵上将、巴伐利亚王家第1军(I Königlich Bayerisches Armee-Korps)军长
卡尔·冯·提默(Carl von Thieme,1844-1924),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和安联保险”(Münchener Rückversicherung und Allianzversicherung)创始人
莫里茨·瓦格纳(Moritz Wagner,1813-1887),旅行家、人种学者、地理学家、博物学家、“王家民族学收藏”(Royal ethnological collections,即后来的‘五大洲博物馆’[Museum Fünf Kontinente])的首位馆长
参考资料
· Isolde Ohlbaum, Axel Winterstein: Der Alte Nördliche Friedhof. MünchenVerlag, 2012, ISBN 978-3-937090-59-7.
· Davide von Retberg: Friedhof-Notizen. In: Monatsblatt des Heraldisch-Genealogischen Vereines „Adler“. Band 3, 1895, pp. 413–419
· Günther Baumann: Der alte Nördliche Friedhof an der Arcisstraße. In: Neuhauser Werkstatt-Nachrichten. Heft 7. München 2001, pp. 53–56
· Elfi Zuber: Der Alte Nördliche Friedhof: ein Kapitel Münchner Kulturgeschichte. 2nd revised edition. Zeke, München 1984, ISBN 3-924078-01-7.
· Hans-Peter Burchardt (ed.), Marianne Lengfelder: Im Alten Nördlichen Friedhof München. Schneekluth, München 1985, ISBN 3-7951-0961-2.
· Erich Scheibmayr: Letzte Heimat. Self-published, München 1985
· Erich Scheibmayr: Wer? Wann? Wo? 3 parts (1989, 1997, 2002). Self-published, München
© 本文版权归 张程ZhāngChé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