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卿寺是张家港最古老的寺庙吗?
之前的文章由于没有全部翻阅《江阴县志》及《暨阳章卿赵氏宗谱》(1883编修),有些不够严谨,也存在一些错误,翻阅过江阴市档案史志管整理的《宋<江阴志>三种》未见相关资福庵与章卿寺的记载,所以下文仅从弘治《江阴县志》开始。

弘治《江阴县志》上是这样描述的 “资福庵在崇仁乡建炎三年建元季废,国朝洪武三年重建”崇仁乡的资福庵才是此文所想探究的。

嘉靖《江阴县志》上是这样说 “资福庵一在崇仁乡宋建炎开建元季废,国朝洪武三年重建”。

崇祯《江阴县志》上是这样说 “资福庵一在崇仁乡宋建炎开建元季毁,洪武三年重建”与嘉靖版的基本一致。

崇祯《江阴县志》上出现了章卿寺的记载“章卿寺北新桥崇祯六年修”可能此志在编撰的时候没有将原有内容与新的内容区分,但可以肯定的是崇祯年间章卿寺是存在的。

康熙《江阴县志》上是记载的是资福庵,并没有单独出现章卿寺,将两者合并记载了“资福庵在崇仁乡宋建炎三年建,明洪武三年重建,国朝顺治十二年建法堂又名章卿寺”。此处记载最大的不同在于,资福庵与章卿寺终于联系在一起了。

在乾隆《江阴县志》中是这样记载的“章卿寺在镇崇仁乡相传赤乌年开建名资福庵元季兵废明洪武三年重建,国朝顺治十二年又建法堂以次增置田亩祥碑阴”这里出现了极大不同的记载,将初建年代从宋推至三国。而且除在寺观中有记载章卿寺,在各镇舆图中出现了两处章卿寺(资福庵),与泗港后塍两处的章卿寺相匹配。

此图中的章卿寺现所在地为泗港章卿村,与嘉靖《江阴县志》记载的崇仁乡的资福庵地方是一致的。

此图中出现的资福庵与现今后塍西章卿寺位置一致,至此才开始慢慢有了两座章卿寺的出现。

此图中未直接标注章卿寺,但标注了章卿寺汛,位置也还是章卿寺的位置。

此图在原资福庵位置标注了章卿庵。

此版县志是这样记述的“章卿寺在章卿镇吴赤乌开建一名资福元季兵废明洪武三年国朝顺治十二年重建增置田亩”。此版本延续了乾隆版本的记载,不提宋建炎初建,其他虽有略,但基本记载与前志是一致的。

此图中依旧未直接标注章卿寺,但标注了章卿寺汛。

此图依旧标注的是章卿庵,但未见其他文字记载。
至此:
章卿寺(泗港章卿村)的脉络为1、宋建炎三年建,元季兵废,明洪武三年重建,明崇祯六年修,清顺治十二年建法堂增田亩,又名资福庵;2、吴赤乌年间建,元季兵废,明洪武三年重建,明崇祯六年修,清顺治十二年建法堂增田亩,又名资福庵。笔者认为1比较可信,后面有论述。
西章卿寺(后塍朱家宕村)的脉络为乾隆年间为资福庵,道光年间为章卿庵。
其实章卿寺到底建于三国还是宋,可以看以下几张图




根据章卿赵氏宗谱资福庵西祖茔图记载“资福庵正统十年时素公重建募僧守墓今名章卿寺,咸丰庚申兵废同治光绪间后裔建复前埭”。正统十年为公元1445年,此时为明英宗朱祁镇在位,历代江阴县志记载的都是洪武三年重建,宗谱记载的也是重建并非新建,那资福庵应该是建于明正统之前。翻阅赵氏宗谱,最早记载葬于资福庵祖茔的是十一世赵伦字友恭,与祖茔图记载也一直。见下图

十一世是在什么朝代呢?

根据上图,章卿赵氏五世为宋嘉定癸未进士,即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章卿赵氏六世为宋嘉定癸未进士,即南宋淳佑1241年—1252年。至十三世约200年,实在找不出可参考的时间,况且按1世30年计算,十一世差不多在洪武年间,与洪武三年重建能相互印衬。
宋建炎三年建(公元1129年)是否可信呢?还是赤乌年间?那就要看看章卿赵氏一世祖了,据宗谱记载一世祖为赵士鹏。赵世鹏是宋太宗赵光义第六世,宋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授右朝请大夫(从五品官)守江阴军,为江阴始祖。若县志记载非虚,显然赵氏无法新建资福庵。而士鹏长子赵不违于淳熙十二年任江阴军,葬地不详,不违长子赵善謠字从字为章卿派始祖,葬于章卿北原祖茔,其地址位于资福庵北(见上图)。有一种可能,资福庵是从之后世为其护茔新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赵氏见资福庵之地为风水宝地又有资福庵护佑,故选址于此,北原祖茔图与现状位置是能对应的,之前的文章已比对过,而北原祖茔位置目前为杨舍镇孝府园所在地,冥冥之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巧合。
从目前我所能搜到的史料看,章卿寺建于赤乌是清朝县志里才出现的,可信度不高,西章卿寺建于赤乌是更加不可信了。近代的一些张家港地方志,很多都描述为赤乌年间造,还衍生出了不知道哪里收集到的故事,让人觉得非常不严谨,也许慢慢的那些所谓的故事会名垂千年。历史真的很神奇,那些文字就躺在那里,一晃百年,物是人非,章卿寺还有幸能在这漫漫长河中找到记载,香火还延续下来了,难能可贵。而变幻莫测的如今,数据浩瀚,信息记载更加先进,那现在的史书会更精准可靠吗?
重新总结:如果先有资福庵后有赵氏定居,那么章卿寺宋建炎三年建,元季兵废,明洪武三年重建,明正统十年赵氏时素公重建募僧守墓,明崇祯六年修,清顺治十二年建法堂增田亩,咸丰庚申兵废,同治光绪间后裔建复前埭,又名资福庵。如果赵氏定居后才建资福庵,那章卿寺最早建于宋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
以下是一些延伸
1.章卿寺与西章卿寺均建于大河边,而江阴县衙在两寺之西,要想送匾应是经横河而下,西章卿寺本推测乾隆年间新建,那那时送错匾额也在情理之中,《后塍地名志》所述内容应有一定依据,不过新老章卿寺应是弄反了。
2.赵士鹏第三世,赵不违长子赵善謠居江阴章卿(今属张家港),为章卿派始祖。暨阳章卿赵氏宗祠在章卿,堂号礼法堂,民间称“北赵”。家谱分黄桥、东宅、新宅、溪浦、达道、大本、常熟、坊前八大支。黄桥地名踪迹为1、后塍朱家宕村西黄桥,也是西章卿寺所在;2、章卿村西新片黄桥庄;3、此外还有江阴华士的黄桥,与后塍西黄桥隔河而望。东宅、新宅地名踪迹为:章卿村的西新宅、东新宅自然村,在章卿寺西侧;大本未搜寻到相关踪迹,而赵氏大本公葬在鹳窠祖茔,也在北原;溪浦地名踪迹为张家港塘桥奚浦;达道未搜寻到相关踪迹;坊前地名踪迹为江阴华士坊前村;常熟即现在的常熟市。



3.上图可见黄桥支基本是葬于资福庵祖茔,但现在冠以黄桥的村庄又与之甚远,难道西黄桥与黄桥庄的赵氏后裔都是黄桥支迁移过去的,才以黄桥取名。

4、上图左上角有章卿寺字样。
5、清高逢年的诗不知道与章卿寺是否有关?
和徐伯龙过章卿原韵
清 · 高逢年
何处松声何处钟,青山遥隔翠重重。
人扶藜杖峰前过,佛散天花方外逢。
满座庄严矜色相,一池清冷豁心胸。
平生解得忘机事,不遇能仁兴亦浓。
6、《后塍地名志》记载西章卿寺出了一名正性大师。他不但精通佛经,且娴熟丝竹,正性大师的丹青、墨竹尤为精妙绝伦,驰名江浙。恰巧我在孔夫子网上看到这样一个介绍,拜山,清末江阴章卿寺僧,后东渡日本,精通佛经,娴丝竹,并善丹青,尤工墨梅。两人的介绍极为相似。查了一些介绍,拜山为吉嗣拜山(1864-1915),名达,号左手拜山、独臂翁、独掌居士、独掌庵、苏道人、士辞,筑前太宰府生人,日本近代著名画家,南画家吉嗣楳仙之子。初从父学,后转师中西耕石,是耕石门人中卓越者。明治初年曾供职于修史局。1871年因地震伤失右手,始以左手绘丹青。1877年到中国研究画事,漫游上海、扬州、江苏等地,明治11年(1878)与众多文人进行了交流。根据早稻田大学岛善高写的《钱子琴与明治时期日本文人的交往》的论文可知,钱子琴与拜山是相识的,而钱子琴是江苏省梁溪(今无锡)金匮人,金匮就在江阴南侧相邻,拜山到访过江阴章卿也是不无可能。

可能查看资料的时候有遗漏,还有就是繁体字、文言文实在不太会认,上文如有错误,请指正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