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虚假的啃老,在家多添一双碗筷,用点水电煤气;真实的啃老,掏空父母积蓄,买房买车,或创业失败拉家人下水”
Hi 我是火火
早上看到一个50多岁的妈妈在网上让网友评评理:自己是不是错了?
她说,突然觉得做人真的很累,做自己更累。
退休之后,她不想带孙子,决定离开重庆找个暖和的地方定居,用自己的存款买房养老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结果被儿子说没责任感,强烈反对。这位奶奶觉得自己照顾孙子该出的钱都会出,只是不想让自己的后半生继续困在儿子孙子身上了。
她说,我只是想为自己活一次。这样真的有错吗?
评论区还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新型啃老”:以老人必须带孙子为理由,不帮就不给他养老…
穷人谈啃老,富人说传承。
我公公两三年前和我们说,给你们100万,但以后就不能来找我要了,钱就这么多。
但我和我家队友从没去跟他要。
我不清楚我公公的家底,毕竟这100万,是一笔不小的积蓄。
虽然我不认同我公公一些传统的大男子主义,但我心里是敬佩他的。
他从一个农村小伙子出身,来外地打拼做生意,在省会城市买房定居,让他的孩子实现了阶层跃升。
这100万,融合了他吃过的苦、受过的委屈、熬过的心酸,甚至包含未来的一些保障,而不是一串数字而已。
所以,这100万,我们拿不下手,不会拿它贸贸然就去买房或创业。
我始终认为,年轻人就应该有靠自己走出一条人生路的勇气,而不是埋怨父母为什么没有给自己一个能躺平的家底。
大家都是平凡人,父母能让我们健康成人、供我们读书,其实已是挺大的一笔投入和付出了。
至于豪车豪宅,体面的工作和未来,更多都是靠自己去争取才会有的结果。
我发现,啃老这个词,更多是在“穷人”家庭出现,当资源不够或分配不均,孩子一提出需要帮助,就会被说 “啃老”。
但实际上,一些有远见的父母早已计深远,主动给孩子财富与精神上的传承,让他们站在自己的肩膀,去看见更远的路,甚至去壮大家族,形成一段互相成就的关系。
回到开头那个妈妈的问题,一个老人想过自己的生活,有错吗?
没错,她当然可以选择过自己的人生。
但她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时候去过自己的人生。
在儿媳妇坐月子或孩子三岁内最需要帮忙的时候,去过自己的人生,那就容易出现七老八十的时候,需要儿子儿媳照顾的时候,对方也跟她说,“我们要过自己的人生”。
当你的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跟他说啃老,那或许以后,他也觉得没能力给你养老。
所以,我并不喜欢用“啃老”这个词,去代表所有需要父母帮助的子女。
老人也当过子女,子女最终也会成为父母。
《生而为人》里有段话,让我感慨很久:
“人年轻时眼睛总长在头顶上,见惯了向上的生机,却看不见底下的泥泞。直至经历了一定的岁月,我才醒悟,绝大多数人的生机,都是在泥泞里挣扎出来的。”
生而为人,就不要互相为难了,何况还是身上流淌着同样血液的亲缘关系。
人终有一老,谁也别嘲笑谁。
事实上,父母爱孩子与希望孩子孝顺,也不是二选一的难题。
在这篇100多万人看过的文章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儿女有出息,去了国外,等于没有生;儿女去了大城市,等于生了半个;留在身边的,虽然穷一点,但起码有个依靠…”,),我提到,越来越多的父母并非“养儿防老”。
与我而言,我并不是让孩子给我养老,也不是要将她的一生绑在自己身边。
只是希望,在我老了走不动的时候,她能陪伴最后的日子,这一生有始有终,父母与孩子之间才算互不辜负。
但评论区居然还出现了,这种想法就是自私!
试问:谁能在临终之际,自己叫滴滴送自己去火葬场?
人终有一老,都会需要有人帮助的时候,而这个“人”,或是老伴,或是孩子,甚至是朋友、志愿者…
作为子女,帮父母善终,怎就成了一件自私的事?
还有人评论,我在家中孤独老去也没问题。
你是没问题,但你有考虑你的邻居闻到臭味是什么感受?你小区的其他人是什么感受?
没有公德心,恰恰是一种更大的自私。
或许只有当一个人老了才能体会,失去自理能力,也将失去了尊严。
照顾老人,不只是找靠谱护工的问题,还有心理上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依赖。
也或许,我们终将会过了埋怨父母的年纪,学着理解为人父母的不容易,生而为人的不容易。
父母与子女一场,是彼此成全的关系,是你养我小,我养你老。
跳出身份的限制,环顾生命长河,我们不过是彼此路上的过客。
父母这辈子也许没法让你成为富二代,你也没让家族光宗耀祖,
当大家扯平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