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和「延迟」的快乐,可以都要吗?
「即时」和「延迟」的快乐,可以都要吗?
安慰记心理
安慰记zhào着你!抱团取暖加入成长群,深度探索开启咨询之旅

春节档《热辣滚烫》,大家看了没?电影之外,贾玲减重100斤的事例,也引起了一波减肥健身热。
有糖丸儿在后台留言:贾玲的延迟满足能力好强,1年100斤,一减一个不吱声;我就不行,每次减肥迈不开腿管不住嘴,就算只减几斤,也忍不住想告诉朋友看看反馈。
在面对即时快乐的诱惑时,意志力往往备受挑战,这也让许多人在延迟满足的尝试中,比如健身、学习等等,感到挫败、自责并最终放弃。
这不禁让我好奇,延迟满足和即时满足,真的这么势不两立吗?有没有可能让即时和延迟成为朋友,共同帮助我们达成目标呢?
如果你也有需要,不妨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1 越延迟满足 成就越高吗?说到即时行乐和延迟满足的对立,就不得不提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你会选择立刻吃掉一颗棉花糖,还是延迟满足,15分钟后额外得到另一颗棉花糖?
上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Walter Mischel,对600多名孩子进行了上述测试。结果显示,近1/3的孩子没有立刻吃掉棉花糖,Ta们在后续的学业、事业方面有着更出色的表现。
然而,最近十几年,这个实验被人多次质疑,问题出在当初实验设计上,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参与实验的小朋友们家庭背景不一样,信任氛围也不相同。
在2012年时,罗彻斯特大学Celeste Kidd教授重做了一遍该实验。结果发现,在棉花糖测试中,那些保证奖励会兑现的A组,表现得比没有兑现承诺的B组好了四倍。
简单来说,如果小朋友相信奖励会兑现,Ta们更有可能耐心等待,反之则比较急躁。此外,小朋友的生理调控水平、实验前的饥饿状态、对棉花糖的喜爱度......都会影响等待时间。
因此,不能单纯把等待时间与未来成就之间的相关,理解为因果关系。
2 越即时满足 越不值一提吗? 不知道糖丸儿有没有这种感受,快乐要是越快得到,便越容易被质疑,仿佛只有在漫长又煎熬的过程之后的快乐,才能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期许。
实际上,这正是让我们产生误解的即时满足,这种误解既是对沉迷享乐的合理提醒,以及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吃苦文化不成比例地忠诚和执着。
好像我们的一生,问题层出不穷,目标也接二连三,永在追逐、永在等待,在日常生活的正当需求中隐忍克制、不断前行,只为某个实现梦想的瞬间埋头苦干。
可是实现之后,就快乐了吗?小绿常常收到很多糖丸儿私信,Ta们考上研、进大厂、迈入婚姻......完成了一件件人生大事,却对自己更怀疑、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庞大目标的实现,本身是不确定的,哪怕实现之后,我们也可能会感到内心焦虑、患得患失、自我苛责,甚至有可能,我们觉得实现目标的过程,无法快乐,也不敢快乐。
3 内啡肽与多巴胺孰优孰劣? 说完了快乐的表现,我们来看看快乐产生的机制,它们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神经递质—— 内啡肽和多巴胺,可以简单理解为对应着延迟满足和即时满足。
内啡肽类似于一种镇痛剂,通常运动达到一定强度、一定时间,或处于一种放松和宁静的状态下,大脑才会释放,内啡肽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成就感,使我们心态更平和。
多巴胺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传递令人开心的信息,它实际上并不生产快乐,是一种“承诺你这么做就能够获得快乐”的物质,此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
很多人认为需要摆脱多巴胺,实际上,如果多巴胺浓度偏低精神状态会呈现快感缺失、动机减弱、语言贫乏、不愿说话和社交,换句话形容就是死气沉沉。

归结起来,内啡肽和多巴胺两者,并没有好与坏、对与错、优与劣,真正能帮助到我们的,是学会觉察多巴胺带来的快感陷阱,去感受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平衡。

1 心理换挡:行动模式与存在模式 日常生活中,延迟或即时满足都很普遍,在行为模式上,二者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说是相互促进。《抑郁症的正念认知疗法》一书中提到两种模式,其中,行动模式是不断分析计划、比较评估。
它的目的在于减少差距,达成问题最终形态的满足,比如开车到某地参加会议,如果堵车,我们会找另一条路;如果都不行,我们会计划道歉说明原因、规划未来避免的方法,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但如果一直处在行动模式中,为了完美处理当下工作和生活的问题,我们可能会过度消耗自己,也可能迷失了最初确立的人生目标,僵化地陷入所谓应该如此的状态,让自己越来越累。
举个栗子,假设我们的信念是不能迟到,不然就是不专业,好巧不巧我们碰上了堵车,但依然沉浸在对自己不应迟到的反复思考中,不断上演因开会迟到,有可能发生灾难性后果的戏码。
于是,能够随遇而安,接受堵车这件事本身,就变得没那么容易了,因为我们兢兢业业的大脑,自动开启了行动模式。与之互补的,是安住于当下的模式——存在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我们能培养对当下状况的感知能力,更清晰地看清什么正在消耗或滋养自己,允许自己以尽可能有效、不内耗的方式面对问题,帮助自己恢复平衡。
在这个状态里,我们会看到当下虽然遇到了小挫折,这个小挫折让此刻的我们感到担忧,但我们整体仍在朝着人生的大方向前进。
2 生活态度:价值导向与目标导向 其次,从生活态度角度来看,当我们一边朝着目标奋斗,同时也能享受过程,即时和延迟之间的合作,让我们保证工作方向、效率的同时体验也更好。
澳洲心理学家Russ Harris认为,在价值导向的生活中,目标会更容易实现。这里的价值是一种令人渴望并且始终向其前进的一个方向,是持续进行并且无终点的过程,而目标是想要的结果,是能够达到和完成的状态。
比如说,当你达成一个小目标时,会体验到一些积极情绪,如自信、成就感、胜任感。这些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落地自身重视的价值,为后续的方向提供实际参考依据。
运用到平衡即时和延迟之间时,我们可以为自己设定即刻目标,问问自己:有什么微小且容易的事是我今天就可以为实现这个价值去做的。而不用费力为了自己的价值憋个大招,苦思冥想,决定负重前行却有可能不小心错过当下的好时机。
比如,你重视的是健康,现在就可以为自己设立每周两次,每次30分钟的活动锻炼,规划出具体何时何地开始行动。价值、目标到当下的行动,越练习这样去思考,相关事情就越能自然展开。

开展任何价值行动,都需要从小处着手,从短期目标起步,当向目标前进的过程因突如其来的变化受到阻碍时,后退一步,看到你重视的生活方式,确认总体行动的方向,再问问自己:我此刻可以为这个价值导向做点什么“小事”呢?
3 快乐机制:了解与平衡 什么是快乐?也许是大热天训练完后喝下的那瓶冰可乐,那一刻体内的疲热被碳酸气泡充分地安抚和释放;也许是爬山踏上最后一节台阶,那一下辛苦攀登换来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各种各样的快乐,构成了我们的多彩生活。
在即时和延迟中把握平衡确实不容易,有时候,我们深陷即时满足的快感,感到生活逐渐失控,甚至滑向物质使用和行为成瘾;有时候,任务延迟超标,也会让我们的日常生活,苦行僧修炼般带来内心困扰。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快乐食谱,深入了解之后,你会明白自己对那些口味有偏好,哪碗汤需要调味,哪道菜需要稀释,如果想要达到快乐的平衡,你可以每天坚持做以下两件事情:
一方面,有意识地控制多巴胺刺激,使它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不过分追求,也不强行抑制,就像巧克力虽然多吃有负担,如果我们适度地吃,也可以延缓衰老、缓解压力,带来更多的愉悦。
另一方面,做一件有挑战的事情,不论大小,拿我自己来说,自从每天晚上坚持运动以来,我时常感觉一整天的疲劳尽消、情绪稳定,尤其有助于晚上的睡眠,尽管坚持运动的过程并不容易。
正如Walter Mischel在《延迟满足》书中强调:如果放弃所有快乐消遣,人生也会变得无趣。活在当下,我们更能和世界展开真实的接触,享受现在,也并不总是以牺牲长远幸福为代价。
祝糖丸儿们二者兼收。 美剧《杀死伊芙》中,当伊芙因为内心痛苦,去求助心理咨询师时,咨询师对她说: 伊芙,我们这辈子能做的,就是从小事当中寻求些快乐,像是喝一杯酒,一边洗碗一边看肥皂剧,用最好的自动铅笔去做填字游戏。
往期高赞回答:
一个人彻底改变自己有多难?需要多大的勇气?
有哪些心理学小技巧可以运用在生活中?
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承认错误?
从不主动联系是感情冷淡吗?
【安慰记心理小店,安慰记zhào着你!抱团取暖加入成长群,深度探索开启咨询之旅 】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
回树洞体验免费心理树洞
回解梦参与科学地解梦
回指南得心理咨询使用指南 思考,相关事情就越能自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