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身后事

一
元和八年的一天,被贬到江陵的元稹,被一阵敲门声惊醒了。他已经被贬到江陵这个地方,三年多了,很少有人来问候。这几年他过得很不好,赏识自己的当朝宰相裴垍死了,他在朝中失去了一座靠山,这让他重返朝堂增加了不少难度。
当时,正在病中的元稹,慢吞吞的打开了门。来人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形容有些憔悴。他自报家门,他说他叫杜嗣业,是洛阳诗人杜甫的孙子,他爷爷已经死了四十多年了,埋在异乡,身后的包袱就是祖父的尸骨,不觉泪下,乞求眼前的这位大官兼大诗人,能给爷爷杜甫写一篇墓志铭。
嗣业絮絮叨叨的说着,他千里移灵的艰辛,以及祖父杜甫穷困潦倒的一生。他的祖父杜甫,出身京兆杜氏,七岁就能作诗,开口咏凤凰。二十多岁的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还可以,在吴越之地漫游过几年。后来,在洛阳遇到了赐金放还的偶像李白,两人一起结伴而行,他充当李白的小跟班,整天对他输出滔滔不绝的崇拜。
两人分道扬镳后,他的祖父杜甫在长安整整十年,为了生计问题与养育家庭儿女,奔走于高门大户之间,投诗拜谒。只是,他的运气总是差点,让他的仕途徒增坎坷。
二
公元755年,影响朝廷命运的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祖父杜甫,亲身经历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目睹了底层人民的痛苦与挣扎。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他们一家人颠沛流离、辗转多地,为的是能吃上一口饭,有一处安身之地。最后,他死在了湖南湘江的一条小破船上。
当时,家里没有什么钱,就随便找了个地方,草草将祖父杜甫埋在了岳州。后来,家人一起回到了洛阳,他的父亲宗武嘱咐他,有朝一日,一定要把爷爷的灵柩运回河南,让他落叶归根。可是,那些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一直不怎么好,路途那么遥远,一想到要花很多钱,这件事就这么一直拖着。
有一天晚上,嗣业忽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祖父杜甫,哭喊着要回河南老家。梦醒后,嗣业转辗反侧睡不着觉,他下定决心要筹借银两,把祖父的灵柩从千里之外的湖南迁回河南。
为此,他不远千里远赴湖南。家里没有什么钱帮衬,只能求助各地的文朋诗友,希望他们能提供一些帮助。当时,他的祖父杜甫,已经死了四十多年了,具体埋在什么地方可能并不清楚,嗣业也就是拣拾些骨骼,碎衣烂衫之类,包裹严实,当做祖父的灵柩背负着往回走。
等到他到江陵江边的时候,无意中遇到了一伙劫匪,杀人掠货,死伤了不少人。恰巧此时,水面突然狂风大作,恶浪汹湧,船上的人都被吹到水里,嗣业被浪花卷到岸边,幸运的是有渔人搭救,他才捡回了一条命。
获救之后,他无意间听说诗人元稹正在江陵,他就在心里盘算着,希望元稹能给祖父写一篇墓志铭,这就有了开头的一幕。他告诉元稹,他的祖父杜甫生前存有诗稿千余篇,几乎没人问津,说着便将诗稿递给了他,足足有几十卷。看着这个饱经风霜的年轻人,元稹多少有些动容,他接受了这个活,还不要润笔费。
三
元稹是什么人,他生于中唐时期。经过安史之乱后,大唐已经变得千疮百孔,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强大,甚至能左右朝政与皇帝人选,底层人民生活困苦。他出身鲜卑血统,家族过去曾有过一些辉煌,但是到了他这一辈,已经加到中落。父亲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就死了,家境困窘让他不得不寄人篱下,所以他从小就希望出人头地。
对于关心民间疾苦的元稹来说,对于诗歌,他有自己的主张,认为文学作品要反映现实。他和白居易一起发起了新乐府运动,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早先就知道杜甫,读过他的一些零散诗作,对杜甫的诗歌心存敬意,并在多个场合向人推荐。这次他拿着厚厚的诗稿,一读了就是好几天,读着杜甫的作品,他才觉得什么样的文字可以不朽。
元稹在推辞不就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写道,“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有所总萃焉。……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评价不可谓不高。元稹对现实主义诗歌做了一个梳理,从诗经到唐朝,点了很多诗人的名,最后把杜甫捧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什么沈佺期、宋之问,什么苏武,什么曹刘、颜谢、庾信等,在杜甫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总之就是一句话:自从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甫的。
元稹的墓志铭当然是经典之作,这之后无论过去多少年,谈论杜甫和他的作品,这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经典作品。他不觉得震撼,世人都知道李白是盛唐的顶流,受到玄宗皇帝的推崇。
可是经过多年的战乱,王朝已经变得千疮百孔,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日益严重,他们这一辈人对中兴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但是却屡遭朝廷打压、事与愿违,现在他被贬到这远离京城的江陵,做了一个不入流的士曹参军。更可怕的是,未来他还将继续贬官多年。
翻着杜甫近乎白描式的诗歌,元稹像是在看一部伟大的唐朝纪录片,有盛唐的富足、开放、雍容大度,但更多的是草芥一般人民的贫苦、无奈。他一次又一次回到历史的现场,像是一个旁观者,他慢慢的发现,这个死了四十多年的小诗人,不入流的小官员,才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没有之一。
杜甫在晚年写到“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他至少是幸运的,遇到了理解、懂他的知音。这是杜甫的幸运,更是诗歌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