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露油是意大利人的一滴香
9.1这一天过得异常充实,先去上了一节游泳课,2个月自己蛙泳1KM平均40分钟,但是始终无法提速换气就想试试上个课。中午一人食吃了奶油培根意面,确实松露油增香没错。但是一想起黑松露味道没准跟公猪茎叶相似就有点yue(公蟹的蟹膏并不单纯是茎叶,而是公蟹茎叶与器官的集合,是生X殖器官-鬼知道打这几个词都要被平台审判啊)下午去上图看书,晚上羽毛球3小时。运动让人开心是真的。
说回在上图跳着看的几本书。
刚开始工作那几年作为一名家居杂志编辑,还是关注了当红的美食作家殳俏jamieoliver,更早的大家汪曾祺陆文夫,都尝试根据他们文中提到的去按图索骥的尝试过。要想看上去会生活最表象的行为就是吃啊。不过最近几年对吃都没有太大的抱负兴趣,反而简单了。不做菜光有理论知识,从小被我妈常说是狗鼻子,嗅觉敏感于味觉了XD
《美食鉴赏20讲》作者是海派菜文化研究院院长, 点评上没有踪影,跟着大人去吃过,说是不仅仅是本帮菜那么简单。上海在清末民初就是大城市,相对外乡来的菜,就自称“本帮菜”。犹记得其中一道一品锅,同一锅可以吃出4种味道,由主厨亲自介绍,母鸡、火朣(金华火腿)、 蹄髈(北方叫肘子)各一炖入锅中。第一碗品原汤,接着把每一道食材都划开品味,层层递进融合好食材滋味,鲜美柔和。
不久前在B站刷到一个账号:老饭骨,中华美食KOL,国宴大师叫你做菜。开国后第一届最具规模的还属1983年,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举办的第一届国家级烹饪比赛。 八大菜系也是在当时商务部主导的正式评比才有的,在此前五湖四海的厨师们,形成一个个帮派,杭帮菜、徽帮菜、川帮菜等。书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以后厨师是劳动人民、阶级兄弟,不宜称”帮',才改叫为菜系,目的为了促进改革开放,更好接待国际友人。
而在我看来最好吃的食物是动物油脂+主食,食材好,简单烹饪就没问题。
《什么造就了城市》《后真相时代》,分别英美作者的文中都提到了中国的片段都很有意思,当然他们政治立场正确才得以中文出版了。(当下我和许多人一样下饭电子榨菜是B站老外来中国旅游的vlog,看着熟悉的场景食物在这些海外游客看来一脸新奇评论着。咱老中是有多在意别人的评价呀)
前者讲述城市作为最复杂的人造系统,通过凝聚、循环、韧性、社区和同情五个维度特质展开。一直对城市规划,社区营造这些从宏观到局部切分的主题有关,很多书都写的很泛这本也不例外,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加上一些案例回顾分享就算把实践这一环写上了,无法看到未来。未来太难了。
和谐城市不仅能调节变化的环境所带来的压力,还要有能力应对如今变幻莫测的局势所带来的认知和社会压力。回溯历史,智人的革命性成功来自人累的社会属性,利他注意和群体智慧。其中也指出了中国案例,2011年中国十八大首度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理念。人的成功于幸福与家庭、社区以及认知网络紧密相连。城市的新陈代谢,
另一本书就是同一事件从不同立场出发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观察视角和结论,就如同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人们总是用对自己有利的言论为自己坚持的事物加持。而真相是个多面体,我们都曾看到过一张图,局部是以为是A刀刺B,全图则是显示出B正在紧追A。竞争性真相,通过如今的信息传播,被煽动的人们很难辨清事实的真伪。一些直观的案例就有总统竞选辩论,人们总是被极大的数据数字惊吓到,但忘了被演讲人片面摘取了数字,是实际背景的情况显然并不鲜见。
上图2楼普通外接社科书记的排列真是让人爆笑,在一排公益组织与社会事业相关书籍中与之并列的书有临终关怀、防止受骗、《我是怎么割韭菜的》。
就说是一步到位了吧!
提恩恩恩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那么到底是谁的问题 (2人喜欢)
- 浦东妇女节的一人行/一人食 (1人喜欢)
- p变j
- 杭州,真的想去办卡啊
- 去宁波的三天是我猫第一次独居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