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奇诺的记录五:中国自己的卡塔尔
鄂尔多斯,我们叫伊盟。
截止目前为止,我去过鄂尔多斯四次了。第一次是十年前从重庆回内蒙,到鄂尔多斯机场落地没有停留就离开了;第二次是九年前从天津去往准格尔旗沙圪堵镇参加婚礼,也没有太多时间逗留;第三次是去年带着孩子到达拉特旗响沙湾景区看沙漠;第四次是今年暑假由伊金霍洛旗到康巴什区找同学小聚,这次总算是进城里了。



如果一个中国人想去体验一下卡塔尔的感觉,来鄂尔多斯就够了。同样处在沙漠戈壁的地貌中,干燥的气候,旁边也是伊教圣地,牛羊相关牧业,当然最重要的是煤炭矿产天然气这样的化石能源和随之而来的暴富。尤其相同的是执着于用巨额财富建造很多城市奇观。
鄂尔多斯地面不算平整开阔,四周还有戈壁荒漠包裹。单单看我们住的同学新家就极有代表性,从窗户向外望就能看到小区墙外都是起伏荒凉、几乎没有植被的土地。他们小区也因为是依托着小丘建造,因此小区内部落差极大,去个便利店也需要在小区内下两次台阶。本来鄂尔多斯市从面积的数字上来看是很大的,呼包鄂三市加一块比浙江江苏这些内地的整个省都大,然而去掉山地丘陵沙漠耕地,能拿出来适合城建的也并不多,这一点从我看过的鄂尔多斯村镇名字很明显看得出来——此地一大部分地名都为堵、梁、沟、壕、峁之类,透着一股子地貌割裂、黄土飞扬的味道。
鄂尔多斯气候就算在内蒙古西部这样干燥的西北地区都算干燥的。外地人对内蒙古的认识通常首先就是山高地远草原广布牛羊遍野。然而到了鄂尔多斯,降水的稀少已经完全不适合规模化的草场牧业了。 呼包鄂三市的农牧业基本是依靠所谓蒙古草原的传统印象炮制了绿色生态牧场一系列叙事成功营销牛羊肉奶皮毛产品,呼市靠奶,伊盟靠毛。 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嘛。不过本地人知道的农牧业基本跟内地一样完全是圈养牛羊,靠水利化肥加持下的高产农作物玉米麦麸豆粕苜蓿之类做饲料。现代产业,哪容许那么多效率低下的草场牧场。放开让羊啃,库布齐沙漠肯定比现在还大,不过草木风土到底还是使得牛羊肉味道强于内地。
地形和气候导致这里土地也不肥沃。不过听许所说本地人相信他们过去农业时代种庄稼不行就是因为地下埋着煤土气,上面就盖着那么薄薄的几层土壤怎么可能有好庄稼。这是命运对这片土地人们的弥补和馈赠。 这也真挺像中东,阿拉伯人占据着这样贫瘠干燥的地方,到了工业时代,造物主就给他们安排了黑色黄金。
鄂尔多斯的产业就是羊煤土气,也让鄂尔多斯从世纪之交开始一路扬眉吐气,成为中国最典型的暴发户能源城市。 鄂尔多斯二十多年来进入全国视野的新闻几乎都是围绕从政府到民间的对巨大财富消化不良的各类现象——民间放贷危机,“鬼城”康巴什,麻袋装钱买豪车,开着路虎放羊,请世界知名建筑师大规模兴建后现代建筑等等。这次去康巴什,同学介绍说整个城市目之所及,最老的建筑物也只有十几年。不过比起最顶峰,这里也算是回到一个正常高收入城市的模样了。豪车尤其是SUV类豪车(毕竟suv作为退身步还能用它回去荒滩上放羊哈哈)相比较其他城市还是更常见一些,不过我感觉稍微老旧款式的豪车好像更多,记录了这个城市曾经最疯狂的时期。




尽管不如过去,但它还是当得起中国的卡塔尔这个称呼。这次我们去正好赶上了八月一日,为了庆祝建军节,“卡塔尔”在乌兰木伦河上燃放了烟花助兴,两千万就那样放在空中烧了,真对得起十几年来我对它的想象。许同学说这里工资水平必须得压着点,否则怕引起周围兄弟盟市嫉妒。可不嘛,看看中东五个富得流油的就太遭周边阿拉伯穷兄弟的嫉妒了。鄂尔多斯常常被与呼市包头一起称作呼包鄂经济圈,这三座城市的组合很有意思,一座五百年来的政治文化中心,一座建国以来的重工业重镇,一座新世纪后开始爆炸式发展的能源城市。鄂尔多斯的二十多年的崛起让呼和浩特成为全国唯一一座在省内经济排不上前二的省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