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患上抑郁症?
在心理卫生科临床,经常会被问到这个问题,“医生,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到底是什么原因?”
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无定论,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可能是生物因素(如遗传因素、大脑神经递质紊乱、神经内分泌异常等)、心理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中可能导致易感素质的产生,例如某种神经递系统或生理功能的不稳定,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环境因素的诱发下发病。易感素质并非全或无的存在,而是呈现一种过渡状态。较为易感的人在较轻的环境因素影响下便可能发病;而不易感的人在极重大的环境影响下仍可能不发病。当然易感素质并不一定完全来自遗传,早年生活经历如童年丧失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01 生物化学
神经生化失调假说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神经递质水平和内稳态功能失衡。大脑中有三个重要的神经递质系统: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系统,它们在抑郁症的发病中都扮演重要角色。其他的神经递质如Ach、γ-GABA等也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02 神经内分泌
抑郁症患者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HPA)、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素轴(HPT)、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的功能异常。激素分泌节律及水平的改变会引起抑郁样症状。另外,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褪黑素(MEL)的改变也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03 神经免疫学
情绪障碍和应激事件可以影响免疫功能,而免疫功能的改变也可能成为抑郁症的病因。各种细胞因子的升高会导致抑郁样症状,包括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TNF)等。
关于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的研究发现,系统间存在相互交叉,三大系统不仅各自有复杂的生物分子网络、自身调节和自我反馈功能,而且彼此间借助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内分泌激素联结成更复杂庞大的网络,在更高层面上相互影响和制约。
04睡眠与脑电生理异常
入睡困难、早醒、觉醒次数增多或睡眠过度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多导睡眠图显示:快速眼动睡眠REM潜伏期缩短,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3期、4期消失,REM睡眠次数增多。
神经电生理的研究手段包括脑电图(EEG)、脑诱发电位(BEP)等。抑郁症患者的EEG研究发现,抑郁严重程度与其左右脑半球平均整合振幅呈负相关,抑郁发作时BEP波幅较小,并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相关,同时伴有事件相关电位(ERP) P300和N400潜伏期延长。
05 脑影像学研究
神经影像学包括结构影像学与功能影像学两种研究方法。结构影像MRI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海马、额叶皮质、杏仁核、腹侧纹状体等脑区萎缩;功能影像提示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前额叶、下丘脑、小脑及海马等边缘系统部位的代谢或脑血流异常。
06 遗传学研究
遗传因素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抑郁症患者的一级亲属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4倍。如果双亲之一患有抑郁症,其子代患病风险为10%-13%。
07 心理社会因素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童年经历对成年期障碍造成的影响,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病前人格的易感性,在应对压力时往往具有一定的功能适应不良。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如丧偶、离婚、失业等)在抑郁症的发生中起促发作用。——《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你摆脱抑郁的折磨》
